不僅如此,而植物中的“半夏”,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它生長的規律性,亦比較突出,其特征為:每年一到農曆夏季五月“夏至”節氣,則才開始生。然而,“夏至”這個節氣,從時間上來說,恰恰為“夏季九十天”時間的一半,故得名為“半夏生”。所以,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植物中的“半夏”,就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夏季農曆五月“夏至”節氣三候的“候應”,給歸納概叫做“半夏生”。
對夏季農曆五月“夏至”節氣的三“候應”,在《呂氏春秋·十二紀》裏,就已經有記載了,雲:“鹿角解,蟬(蜩)始鳴,半夏生。”東漢學者,高誘注釋雲:“夏至鹿角解墮,蟬(蜩)鼓翼始鳴。半夏,藥草,木堇朝榮暮落,是月榮華,可用作蒸襟家謂之朝生一名蕣,詩雲顏如蕣華是也。”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對夏季農曆五月“夏至”與三“候應”,亦做了比較透徹的解釋,他說:每年一到農曆五月“芒種後十五日,鬥柄指午,為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一候,鹿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不同。麋,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二候,蜩始鳴。蜩,蟬之大而黑色者,蜣蜋脫殼而成,雄者能鳴,雌者無聲,今俗稱蜘蟟是也,按蟬乃總名。鳴於夏者日蜩,即莊子雲:蟪蛄不知春秋是也。蓋蟪蛄夏蟬,故不知春秋,鳴於秋者日寒蜩,即楚辭所謂寒蜇也。故風土論曰:蟪蛄、鳴朝、寒蜇鳴夕,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釋其義。然此物生於盛陽,感陰而鳴。月令注疏作蟬始嗚。三候,半夏生。半夏,藥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也。”
5.“小署”節氣與“候應”
——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
時間正值
·農曆六月·
小暑所謂“暑”,指每年一到農曆六月,天氣開始進入炎熱的季節,亦就是說,每年一到夏季最後一個月,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相當炎熱的時期。那麼,有“小暑”,自然就會有“大暑”,究竟何謂“小”何謂“大”呢?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符合古老科學認識性的解釋,即每年一到夏季農曆“六月……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所以,從古時候開始,人們給歸納概括名曰為“小暑”和“大暑”,列入了“二十四節氣”,作為夏季最後的兩個節氣——“小暑”和“大暑”。
然而,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其規律性,每年農曆六月“小暑”節氣,按照陽曆來說,就是每年7月7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105°時開始。
密切結合農業生產來說,“小暑”節氣期間,正值初伏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相當炎熱的時期,農業生產上,多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
溫風至 自古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特別是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風的規律性,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外有“八方風”,即東、西、南、北四風,再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風,合為“八方風”(《觀象玩占·八方暴風占》)。
這裏,以夏季為例,一般說來,從“立夏”開始,到“夏至”這段45天時間內,其風向居多為南風;從“夏至”開始,一直到“立秋”前,這段45天時間裏,居多為西南風向。
其中,特別是每年一到“小暑”節氣,則正值“初伏”前後,氣溫開始逐漸升高,使自然界中的風,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就是“小暑”節氣時,連“風”都變成溫風了,或俗稱為“熱風”。所以,這種情形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小暑”節氣一候的“候應”,歸納叫做“溫風至”。
蟋蟀居壁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昆蟲中的“蟋蟀”,其認識亦比較早,例如《詩經·豳風·七月》篇裏記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亦別為“促織”,例如《聊齋誌異·促織》裏記載:明“宣德年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昆蟲中的“蟋蟀”,“生土中,此時(指每年一到‘小暑’節氣)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農曆)七月(中旬)則遠飛而在野矣。”(《禮記·注》)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昆蟲中的“蟋蟀”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小暑”節氣二候的“候應”,歸納叫做“蟋蟀居壁”。
鷹始摯鳥類中的鷹,對自然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特別是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即每年一到夏季農曆六月“小暑”節氣,捕殺肉食的鷹,為了生存,則就會本能的“始習於擊”。對此,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作了解釋,說“鷹始摯。摯搏擊也。應氏曰:殺氣未肅,摯猛之鳥。始習於擊,迎殺氣也。禮記作鷹乃學習。”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將“鷹”亦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夏季農曆六月“小暑”節氣三候的“候應”,歸納叫做“鷹始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