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農曆二月“驚蟄”節氣和三候的“候應”,不僅是在《禮記·月令》裏有記載,而且在《呂氏春秋·十二紀》裏,亦有記載。這裏就不重複。
然而,這裏倒是需要將東漢經學家高誘對《呂氏春秋·十二紀》裏,所作的認識性的解釋轉引出來,以供您閱讀和欣賞:
仲春夏之二月,奎西方宿,魯之分野也。是月日躔此宿,孤星在輿,鬼南建星在鬥上。是月昏旦時,皆中於南方。夾鍾陰律,也是月,萬物去陰,夾陽而生,故竹管音中,夾鍾也。廬雲案注:舊本作去陽夾陰;訛淮南注:作去陰夾陽,聚地而生。……故候管者中夾鍾,可以互證,其不餅引竹管之語者,以正月已用鄭注:管以銅為之故。……自冬冰雪,至此土發而耕,故日始雨水也;桃李之屬,皆舒華也。案禮記月令作桃始華。倉庚,爾雅曰:商庚黎黃楚省也;齊人謂之搏黍,秦人謂之黃離,幽冀謂之黃鳥;詩雲:黃鳥於飛集於灌木,是也至,是月而鳴;鷹化為鳩,喙正直不鷙擊也,鳩蓋布穀鳥。案爾雅黎黃,作鷲黃,郭璞注:皇黃鳥,下雲俗呼黃離雷;淮南注:作秦人謂之黃流離,此作黃離三者皆可,通無煩補字。
4.“春分”節氣與“候應”
——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春分為我國獨創的農業“二十四節氣”之一。其時間恰好為春季三個月時間的一半。並且其規律性為每年一到“春分”,其晝夜時間,長短幾乎差不多,或曰等長。用古人的認識來說,叫做每年一到農曆二月“春分”節氣,即“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又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不僅如此,“春分”這天,其最突出的特征,按照現代科學來解釋,就是此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其後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每年隻有“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太陽才是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其他時間,則都是偏移的。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對農業“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作了解釋,他說:每年農曆二月,“驚蟄(節氣)後十五日,鬥柄指卯,為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故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夏冬不言分者。蓋天地間二氣而已。方氏曰:陽生於子,終年。至卯而中分,故春為陽中,而仲月這節(氣)為春分。正陰陽適中,故晝夜無長短雲。”
玄鳥至古時候,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普遍習慣將“燕子”(或曰“小燕”)稱為“玄鳥”,比較典型的例子,如《詩經·商頌·玄鳥》裏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後來,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在他寫的一首長詩裏,就不稱為“玄鳥”,而名為“燕”,詩中說“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目無飽期。……”
“燕”,俗稱“小燕”,人們亦認識到:它與大雁一樣,自古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不僅是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它們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同大雁一樣,亦比較典型,其規律性是,每年一到農曆二月“春分”節氣,或曰“春分”前後,就會從南方飛到北方來。所以,“小燕”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春分”節氣一候的“候應”,歸納叫做“玄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