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春季節氣與“候應”(2)(3 / 3)

雷乃發聲與始電其一般的規律性,每年一到農曆二月“春分”節氣,就會出現“雷電”現象,即陰雨天氣,當天空出現閃電時,閃道中因高溫使水滴氣化,致使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按照古人的認識和解釋叫做“陰陽相薄為雷”即“陰陽相薄,而乃發聲矣。”所以,自古始“雷電”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春季農曆二月“春分”節氣二候和三候的“候應”,歸納叫做“雷乃發聲”和“始電”。

對每年農曆二月“春分”節氣的三“候應”,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符合古老科學認識性的解釋,他說,“春分”節氣“一候,元鳥至(即玄鳥至),元鳥,燕也。齊魯謂之乙。春秋運鬥框曰:搖光星散為燕。淮南子曰:燕入水為蛤。元中記曰:千歲之燕戶北向。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二候,雷乃發聲,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注疏曰:發猶出也。三候,始電,電,陽光也。四陽盛長,值氣泄時,而生焉。故移解曰: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易曰:雷電合而章。公羊傳曰:電者雷光是也。徐氏日雷陽電陰,非也。蓋盛夏無雷之時,電亦有之,可見矣。”

農曆二月“春分”節氣的三“候應”,在古籍名著《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裏,皆有記載。這裏,僅就《禮記·月令》裏記載的“春分”節氣的三“候應”說一說,亦是挺有趣的。

《禮記·月令》裏記載的原文: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成動,啟戶始出。先雷三日,奮術鋒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日夜分,則同度量,釣衡石,角鬥甬,正權概。

這段文字大體上是說,其規律性,每年一到農曆二月“春分”節氣,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幾乎是一樣長短,或曰相等。此節氣使人們會聽到“雷聲”,隨之開始出現閃電,冬眠的各種蟲子,基本上都蠕動,開始爬出土穴,或曰洞穴。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尚有這樣的生活習俗,就是在:雷聲之前,或曰在打雷之前三天,先搖動栝的鈴,警告或曰提醒普天下萬民,說“快要打雷了,不論誰生活不檢點的人,或者說,不論誰如若不孝順父母,不會有好結果的,……。”還有經商的人,在“春分”節氣,都要進行校正度量衡,做買賣不要缺斤少兩,……。不然,就會遭到雷擊的。

盡管這種認識和宣揚,不符合科學,亦有迷信色彩,但在當時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來說,對於規範人們的舉止行為,的確能夠起到良好的社會效果。當然,現在看來,是挺有趣的了。

5.“清明”節氣與“候應”

——桐始華·田鼠化為□·虹始見

時間正值

·農曆三月·

清明 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一般說來,每年一到農曆三月,我國大部分地區,其氣候溫暖,大地上的百草樹木,開始漸漸萌茂,改變了冬季嚴寒使大地百草樹木枯黃的景象,逐漸出現新生嫩綠的枝葉。按照古人的解釋來說,每年一到農曆“三月節(清明)”,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明顯的就是“……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所以將這種認識,列入了農業“二十四節氣”作為“春分”節氣後的農曆三月的“清明”節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