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節氣與“候應”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
時間正值
·農曆正月·
立春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一年春夏秋冬季節性的認識和劃分,不僅相當早,而且作了相當符合科學認識性的高度概括。例如,在相傳西漢戴聖編纂的名著《禮記·孔子閑居》裏記載:“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流傳千古的《三字經》裏,對“天有四時,春、秋、冬、夏”,亦作了認識性的反映記載,“日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其意為“此言歲時之序也。一歲之序,分為四時。應乎北鬥,鬥柄東指,在寅卯辰,萬物發生,於時為春。鬥柄南指,在已午未,萬物揚茂,於時為夏。鬥柄西指,在申酉戌,萬物收斂,於時為秋。鬥柄北指,在亥子醜,萬物閉藏,於時為冬。四時之循環不已,運轉無窮,寒暑迭易,而歲功成焉。”(轉引自《白話三字經》)
隨著社會生產、生活不斷向前發展,逐漸出現了將一年中“春、秋、冬、夏”四時的首日,定名為“立春”、“立秋”、“立冬”、“立夏”,作為一年四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的開始。對此,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透徹恰到好處的解釋,他說“正月節[指‘立春’節氣],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那麼,“立春”日,究竟在哪一天,有什麼規律性呢?東漢時期的學者高誘在注釋名著《呂氏春秋·十二紀》裏的文句“是月也,此立春”時,作了具有規律性的認識解釋,他說:每年“冬至後四十六日而立春,立春之節多在是月也。”(指“正月”)古籍《燕京歲時記》裏,亦雲“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
若說起“立春”這個節氣來,古時候,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裏,極為重視,重視到什麼程度呢?這裏,可舉上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一個例子,就是《禮記·月令》裏記載: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
《禮記·月令》裏記載的這段文字,其意大體上是說:今日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習慣俗話所說的“打春”,即指“立春”,其時間規律,一般說來,每年在正月(征月)者居多,故雲“是月也,以立春。”而且每年一快到“立春”這個節氣的時候,即在“立春”前三天,朝廷特派出巡之大臣,——大史拜見天子雲;“某一日是立春,陛下或曰‘朕’應在這一日昭示自己(天子)的德行。”天子於是就“齋戒”三日。而所謂“齋戒”,是指古人於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示誠敬,稱為“齋戒”。不僅是以此種形式表示重視“立春”,而且特別是一到“立春”這天,古時候的統治者——“天子”或曰“真龍天子”帝王(皇帝),尤其講究要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大禮。禮畢返回朝堂或曰朝廷後,天子或曰帝王、或曰皇帝、或曰“朕”,要進行賞賜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們;同時,還令“三公”發布天子的恩德命令,以示天子行善事,布施恩惠,表明“真龍天子”周濟天下貧乏困苦的“兆民”——百姓,並強調不要出什麼偏差;以此示意“真龍天子”帝王或曰皇帝是極為重視“立春”的。
極為重視“立春”的思想意識,延續了幾千年,一直延續到清代。這裏,隻要將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裏記載的原文轉引出來,您一閱讀,就會使您深切地感到: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裏,是極為重視“立春”的。
所以,第二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燕京歲時記》裏的記載:
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日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日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謹按禮部則例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尹率僚屬朝服迎春於東直門外,棘役舁芒神土牛,導以鼓樂,至府署前,陳於綵棚。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於午門外正中,奉恭進皇帝、皇太後、皇後芒神土牛,配以春山。府縣生員舁進,禮部官前導,尚書、侍郎、府尹及丞後隨,由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府尹乃出土牛環擊,以示勸農之意。又湧幢小品載,前明正統中,每歲立春,順天府別造春牛春花進禦前及仁壽宮,凡三座。每座用金銀珠翠等物,費錢九萬餘。景皇即位,諭明年春日當後增三座。宛平坊民相率陳愬,乃以時花充用。
“立春”節氣與“候應” 所謂“候應”,是指我國獨創的農業二十四節氣,其特征是: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個節氣,一年四季為“二十四節氣”,共有“七十二候”,而每一候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叫做“候應”,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氣候”的一般變化情況。因其隨節候而變異,故稱“物候”。例如,唐詩人楊炯在《登秘書省閣詩序》裏,就說到了“物候”,他說“平看日月,唐都之物候可知。”唐詩人杜審言在《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裏,亦雲:“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其實,所謂“物候”,概括說來,其內容主要是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複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係。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有關物候的記載,亦甚早,例如: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著名的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裏,就已經有記載了。“物候”,可作為指示農時以確定農作物栽培技術的一種依據,亦可用以預報天氣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