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曆法·節氣(6)(1 / 3)

在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人們不僅逐漸獲得科學地認識了雷電,而且還發現雷電與其他許多事物一樣,亦有它自己的規律性,即每年一到春季“春分”節氣,就會出現雷電現象。所以,自古始,人們認為雷電對節氣的反映,亦比較典型,亦將雷電列入七十二候,作為“春分”節氣二候和三候的候應,概括為“雷乃發聲”和“始電”。

但每年一到秋季“秋分”節氣,基本上就不會出現雷電現象。對此,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透徹而有趣的解釋,即一般說“雷二月[陰曆]陽中發聲, [秋季,陰曆]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所以自古始,將秋季“秋分”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叫做“雷始收聲”。

虹始見與虹藏不見在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人們對虹不僅逐漸獲得具有比較符合科學的認識,而且還發現它與雷電一樣,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典型,所以,自古始,將虹同雷電一樣,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春季“清明”節氣三候的候應,及冬季“小雪”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叫做“虹始見”和“虹藏不見”。

小暑、大暑和處暑暑,指炎熱的季節,即每年一到夏季最後一個月,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最炎熱的時期。人們對“暑”的認識,亦比較早,如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符合科學認識的解釋,即每年一到夏季農曆“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所以自古始,“暑”亦被列入二十四節氣,作為“夏至”後的節氣,名曰“小暑”。

每年一到“小暑”節氣,正值“初伏”前後,氣溫開始逐漸升高,以風對氣溫變化的反映為例,每年一到“小暑”節氣,連刮的風都開始屬於熱風了,所以,將“小暑”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為“溫風至”。

將每年“小暑”後的節氣,概括稱作“大暑”。每年一到“大暑”節氣,正值“中伏”前後,對農業生產來說,正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但每年一到“立秋”後,天氣的變化,亦比較明顯,即不像“三伏”天氣那樣炎熱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開始逐漸下降。所以,自古始,將“立秋”後的節氣,概括名為“處暑”。何謂“處暑”?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透徹的解釋,即每年一到農曆“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白露和寒露露同風雨一樣,亦屬於一種自然現象,即空氣中水汽因地麵或地物表麵散發熱量(溫度一般在0℃以上)而凝華其上的水珠。常見於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露,亦俗稱為“露水”,水量雖然不多,在農業生產上,對少雨地區,或者幹旱時節,卻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人們對“露”的認識,亦比較早,如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符合科學認識的解釋,即每年一到秋季陰曆八月(仲秋),在“大雨”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開始漸涼,“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或者叫做每年到仲秋季節,在“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指氣溫],茫茫而白者,尚未凝華,故日白露降”;所以,將每年一到陰曆九月(季秋),出現“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的自然現象,概括名為“寒露”。

“白露”和“寒露”這兩種自然現象,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同風雨一樣,亦比較突出,所以,自古始,亦被列入二十四節氣,作為秋季“處暑”後的節氣,名曰為“白露”;將“露氣寒冷”作為秋季“秋分”後的節氣,名為“寒露”。

霜降霜同露一樣,亦屬於一種自然現象,即空氣中水汽因地麵或地物表麵散發熱量(溫度在0℃以下)而凝華其上的白色結晶。它亦同露一樣,一般出現在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霜分為兩種,即晚秋產生的霜,叫早霜,早春產生的霜,叫晚霜。有霜時,往往伴有霜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