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東頭。
十二生肖“酒令”
人們根據漢字不同的特征,亦與“十二生肖”相結合,編出或者名曰為形成非常好的“酒令”。
了字加一橫,組合字成子,子為鼠,鼠多在半夜子時出洞,故稱“子鼠”。
三橫加兩豎,拚為字成醜,醜為牛,牛白天吃草,天黑以後,直至半夜子時前,均處於入睡狀態,但從下半夜醜時開始反芻,故稱“醜牛”。
演去三滴水,留下字成寅,寅為虎,天亮寅時,虎已睡醒開始遊走覓食,故稱“寅虎”。
柳被砍掉木,剩下字成卯,卯為兔,兔從天黑後入睡,直到日出跑出窩去尋找食物,故稱“卯兔”。
己封死了口,變了字成巳,巳為蛇,蛇一般從巳時開始,爬出洞外尋食,故稱“巳蛇”。
許姓去言旁,餘下字成午,午為馬;末變下橫長,一躍字成未,未為羊;馬和羊這兩種牲畜,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與別的牲畜不一樣,馬歌午、羊歇術,故分別稱為“午馬”、“未羊”。
田卜下出頭,變化字成申,申為猴,猴玩耍了一天,至下午日落前,由於猴疲倦就要安歇了,故稱為“申猴”。
西內多一橫,組為字成酉,酉為雞,雞多在天黑之前,酉時上窩,故稱“酉雞”。
點戍不點戊,寫橫字成戌,戌為狗,狗從點燈戌時開始守夜看家,故稱“戌狗”。
該去掉言邊,少旁字成亥,亥為豬,人定亥時,即人開始已經入睡了。而這時,豬也開始安歇,所以,換成屬相,稱之為“亥豬”。
“生肖”中的“龍”,與別的有點不一樣,就是“龍”這種動物,實際上是沒有的,它隻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想象,由於人們精神上的需要,取其吉祥之意,所以,將千家萬戶吃早飯的時辰,美稱為“辰龍”。
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
農曆一年的第一個月,亦名“正月”,而“正月”又有不少別稱。例如:
“長月” 人們結合曆法的需要將農曆一月,即將“正月”看做是一年“十二月之長”,故別稱為“長月”。
“正歲” 周代以前將年稱之為“歲”。所以,一年“十二月之長”的“正月”,也就稱為“正歲”。
“歲首” 自漢武帝頒布的《太初曆》起,恢複統一使用夏曆,故“正月”被別稱為“歲首”。
“端月” 將“正月”別稱為“端月”,始於秦。秦始皇名“政”,古時“正”與“政”相通,為避諱,故將“正月”改為“端月”,取一年開頭之意。
“嘉月” “正月”為春季開始的頭一個月,人們結合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取美好、吉利、喜慶之意,象征性地將一年開始的“正月”,美稱為“嘉月”、“新月”等。
二月
“仲春” 亦稱仲月。舊時兄弟排行講究以“伯、仲、叔、季”為序,生活中,亦使用“孟”、“仲”、“季”作為月份的稱謂。仲,表示居中的意思。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稱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花月” 陽春二月,有的植物始開花,於是,人們將農曆二月別稱為“花月”。
“杏月” 農家諺語說:正月裏迎春花;二月裏杏花;三月裏桃花;四月裏犁花;五月裏牡丹……據此,人們將二月別稱為“杏月”。
“麗月” 陽春二月,風和日麗,為春季三個月中最美好的月份,故美稱為“麗月”。
三月
“季春” 亦稱季月。人們將“季”字運用到對月份的稱謂上,即把每季最後的一個月(三、六、九、十二),稱之為“季春、季夏、季秋、季冬”,二月也就被別稱為“季春”了。
“杪月” 杪指樹木的末梢。而農曆三月,為春季三個月最後的一個月,故被別稱為“杪月”。
“桐月” 每年“清明”時節,多逢陽春三月(有時也在二月中下旬)。此時,桐木(古時將樹稱“木”)始開花,這既被看做是清明節氣的對應,義成為三月的一種別稱。
“桃月” 桃花盛開在農曆三四月間,這樣,三月就又別稱為“桃月”。
四月
“孟夏” 農曆四月,為夏季三個月的首月。過去,對兄弟中排行居長者,尊稱為“盂兄”。後將“盂”字,運用到月份的稱謂上,所以,每季第一個月,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被別稱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
“麥秋” 也稱麥月。麥子成熟的季節為每年的農曆四月,據此,人們將農曆四月,別稱為“麥秋”。
“槐夏” 因槐樹在每年農曆四月始開花,人們就取其“槐”字,稱農曆四月為“槐夏”,以表示對槐樹的喜愛。
五月
“惡月” 舊時不僅將荒年稱為“惡歲”,而且把每年農曆五月別稱為“惡月”,認為這是“不吉利的月份”今天看來,當然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鳴蜩” “蜩”,俗名“知了”,昆蟲學名為“蟬”。《詩經·豳風·七月》篇裏記載:“五月鳴蜩。”據此,人們就將“鳴蜩”當做農曆五月的別稱了。
五月的別稱,還有“榴月”、“蒲月”、“仲夏”等。
六月
“荷月” 古時江南生活風俗中,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被定為“觀蓮節”,並以此日為“荷花生日”。
“暑月” 每年“小暑”和“大暑”,正值農曆六月初伏和中伏前後,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所以,農曆六月又別稱為“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