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北京故宮“紫禁城”中路“交泰殿”內珍藏著的“銅壺滴漏”,是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製造的,它是由五隻貯水壺組構成的計時儀器。從前使用時,每天正午十二時,將最上層的壺裝滿水後,水開始從壺前的龍口流出,依次向下壺滴漏。最下層的“受水壺”蓋上的銅人合抱著“漏箭”,箭上刻著十二個時辰。“漏箭”底部安著空鼓形水漂(亦稱“箭舟”),放在“受水壺”內,水漲舟浮,漏箭上升,以銅人手握處的刻度為十二個時辰,共九十六刻,進行觀察時間,經一晝夜水滿箭盡,將水倒入池內,再重新裝水滴漏。
晝夜十二個時辰,平均每一時辰為八刻;而每一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共合為九十六刻。自鍾表傳入中國後,人們曾經做過試驗,即鍾表走完十五分鍾,古代計時儀器“漏壺”剛好滴完一刻。所以人們中外結合,將鍾表走的十五分鍾,稱之為“一刻”鍾,如12點1刻,1點1刻,兩點1刻等。
時辰打點與京城九門
世界聞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古都北京城的建置,不僅是有外城和內城,而且還有皇城和紫禁城,其明顯特點是:城套城。僅就內城(亦稱京城)的城門來說,就有九門:正門為正陽門(亦俗稱前門)。正陽門的東西兩側,東為崇文門,西為宣武門。北麵,有德勝門和安定門。東麵,有東直門和朝陽門。西麵,有西直門和阜成門。
從前,北京在這九個城門樓上,都按一定的時辰打點報時,例如,早晨打點報時開城門,晚上打點報時關城門。古鍾分為圓鍾和扁鍾。除了崇文門城樓上懸掛的是圓鍾,其他八大門城樓上懸掛的都是扁鍾。采用這種扁鍾進行敲打報時,便稱之為打鎮(後俗稱打點)。
隨著鍾表的出現,不僅是時辰之稱逐漸被時間所代替,而且自然出現了計時鍾點的俗稱:一點、兩點、三點、四點……所以,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習慣和需要,將城門樓上的打錪和指收拾、準備意思的打點,逐漸發展演變為生活中報時的一種音響現象了。
擊鼓撞鍾報時與鍾鼓樓
北京地安門外大街鍾鼓二樓(均於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是明代“二十四衙門”之一。統一掌管北京城內的報時任務。據老北京人回憶:從前北京鍾鼓樓,每天至少要報三次更(即報時):將早晨擊鼓撞鍾報時,稱之為“亮更”;將日中正午時擊鼓撞鍾,名曰為“午更”;將點燈以後,即在人定亥時之前擊鼓撞鍾報時,稱作為“定更”。
據老北京人相傳:清代乾隆以前,北京的鍾鼓樓,是晝夜統一向全城報時的地方。其特征是:每天日中正午時鳴鍾;夜間則報更五次,一直到寅時天亮。清乾隆以後,則逐漸將晝夜擊鼓撞鍾報時的規定,改變成為隻在夜間報兩次更了。第一次時間,每天在晚上人定亥時,所以將這次擊鼓撞鍾報時,稱作為“定更”;第二次時間,每天在天亮寅時之前,所以將這次擊鼓撞鍾報時,稱之為“亮更”。而夜間這兩次擊鼓撞鍾報時,是很有趣的,即每次在擊鼓撞鍾之前,由兩名負責統一向全城擊鼓報時的更夫分別登上鍾鼓樓,講究手提“孔明燈”,先遙遙互相對照一下,以此為信號。所以,老北京人將這種信號稱之為“對燈兒”。更夫互相間“對燈兒”完畢,然後緊接著分別進人樓中擊鼓撞鍾。按規定的次序,是先擊鼓,然後撞鍾。擊鼓時,講究有節奏,老北京流傳有一句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但每次擊鼓到最後一下,總要停歇一下,以示鍾樓的更夫做好準備,然後緊接著洪亮的鍾聲便由鍾樓上向全城飛揚開去,撞鍾的次數與擊鼓相同,亦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前後鼓聲和鍾聲兩番合起來,總共為一百零八下。
生肖的由來
生肖是我國北方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生活習俗,就是將“十二時辰”與“十二生肖”(亦稱“屬相”)相配在一起,成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那麼自古始,為什麼把“十二時辰”和“十二生肖”相配在一起呢?這是與動物在這12個時辰中的活動分不開的。古代人們過的是遊牧生活,主要靠獵取禽獸來維持生存,接觸的事物比較單一,喜歡觀察各種動物在不同時辰中的不同反映,這樣時問長了,很自然便把時辰和動物聯係在一起了。如鼠多半在半夜子時出洞,故稱“子鼠”,牛白天吃草,天黑以後,直至半夜子時前,均處於人睡狀態,但從下半夜醜時開始反芻,故稱“醜牛”;寅時,虎已睡醒開始遊走覓食,故稱“寅虎”;兔從天黑後入睡,直到日出才跑出窩去尋找食物,故稱“卯兔”;蛇一般是巳時開始爬出洞外尋食,故稱“巳蛇”,馬和羊這兩種牲畜,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與別的牲畜不一樣,馬歇午、羊歇未,故分別稱為“午馬”、“未羊”;猴玩耍了一天,至下午日落前,由於疲倦就要安歇了,故稱為“申猴”;雞多在天黑之前酉時上窩,故稱“酉雞”;天黑後,從點燈戌時狗開始守夜看家,故稱“戌狗”;點燈以後,人定亥時(人已經入睡了),而這時豬也開始安歇了,所以被稱之為“亥豬”;而“辰龍”與別的有點不一樣,就是“龍”這種動物,實際上是沒有的,它隻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想象,由於人們精神上的需要,取其吉祥之意,所以將千家萬戶吃早飯的時辰,美名為“辰龍”。
此外,“屬相”,即“十二生肖”,本與“幹支”之間並沒有什麼內在聯係,隻是因為我國民族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把“十二地支”用“十二生肖”來代替,年份的“幹支”也用“十二生肖”來進行簡稱,例如帶有“子”字的“甲子年”,都是“鼠年”,鼠年出生的人,都屬鼠;帶有“醜”字的“乙醜年”,都是“牛年”,牛年出生的人,都屬牛;其他依次類推。
那麼,“十二生肖”(亦稱“十二屬相”),究竟始於何時呢?據清史學家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四中載:“十二屬相之說起於東漢,漢以前未有言之者。”
十二生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