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道,我們浦建現在實力雄厚,這次我們準備製造一批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機械。我們從美國聘請了大批的技師和工程師,浦建紡織設備廠已經準備開工了。我想,請先生出來牽頭聯絡江浙財團的有識之士,組建江浙紡織集團,廠址定在杭州,先從紡紗開始做,紡紗這塊拿下了,然後再逐步發展織布和印染,最後做成衣。
張靜江道,要是想從紡紗開始做,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有技術,我們的技術必須在世界上領先,至少,比不過英國人,要強過日本人。否則,難以和在華的英日廠商競爭。第二點就是要有規模至少要在十萬錠以上,否則效益不明顯。也難以降低成本。
張一鳴道,這兩點先生放心,我們有最先進的技術,這次在美國找了一些有先進技術的人才。他們有專,就是因為現在美國的情況,沒法變成現實,才被我們挖過來的。還可以推薦一百多人的美國技師和熟練工人過去。協助你們管理企業,做好技術支持,負責機器維護保養。為你們帶出徒弟。浦建將賒銷機器設備給你們。生產效率遠遠高於英日的機器。而且,第一批就定在一百萬錠以上。
張靜江大喜,道,如此太好了,老夫就出麵,把江浙的同仁都整合起來。江浙同仁都在杭州有土地,這樣廠房土地都不是問題,現在全國21省大災,招募工人也不是問題。我下月回國就主持此事。
當天晚上,張一鳴,乘坐專機返回國內,由於航程不足,倫敦到香港8000公裏,香港到上海也有2000公裏。專機要降落5此加油,真是不勝其煩。在飛機上坐的腰酸腿疼,渾身不舒服。幸好飛機尾部設計了一張床。旅途上還有張梅偶爾給按摩一下,才算挺了過去。足足兩天兩夜才回到上海。張一鳴快瘋了。握拳發誓,一定要把巨黃蜂發動機搞出來,弄一個可以洲際飛行的大型客機。
回到基地,向凱瑟琳谘詢了90年代末限產壓錠的事情。了解到我國紡織業發展道路的滿了曲折坎坷,也曾出現了兩次大困境。一次是50年代的躍進時期,大量進口了設備,而當時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關係較緊張,缺少技術工人,就算當時不是很先進的民主德國設備,都需大批技術和管理人才要從上海、青島等地引進。這一個低穀也出現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棉花減產,整個紡織業已無米下鍋。隻好采取關、停、並、轉大幅度壓縮生產規模。這一時期,紡織係統內產值、稅利分別下降了1/3和1/2。
第二次低穀出現在90年代中期,與上次不同的是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大路貨紡織品供大於求,產品積壓,多數國企包袱沉重,資金緊張,有的設備老化,全紡織係統連續多年虧損。後經限產壓錠、下崗分流、結構調整、開發新產品、搞房地產、三產等一係列措施,至90年代末紡織係統內已勉強不虧,但整個行業活力不旺,毛紡、印染、機配仍處困境,整體實力與南方新興紡織集團相比競爭力不強。隻有開發高科技紡織品、利用高科技改造現有工藝裝備才有出路。當時的做法是把80年代前的老設備淘汰。引進先進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