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走向精品之路(1 / 3)

《絲路花雨》作為經典,以自身的經典品質標示著一種時代絕對高度。對於一個懷揣經典夢想的人,經典的意義就是為了顯示差距,讓你在一種壓力麵前驚恐不安,告訴你此路不通,必須另辟蹊徑才有希望,從而喚起一種朝聖心態,以“廢稿三千”的精神來對待藝術創作。

蘭州市歌舞團就是這樣一個“懷揣經典夢”的表演團體。20世紀70年代初,它在大型舞劇《白毛女》和《小刀會》中所顯示的實力完全可以與甘肅省歌舞團一比高下。進入新時期以來,一個《絲路花雨》使得兩個團的差距明顯地拉開了,而且一拉就是十幾年。

麵對藝術市場的巨大壓力,蘭州市歌舞團的藝術工作者們在困境中徘徊求索的時候,恰逢第四屆藝術節在蘭州舉辦,這對他們來說不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本著創作一台好戲,救活一個劇團的堅定信心,團裏的創作人員深入到河西走廊去采風、去體驗。他們懷著這樣的初衷,即能不能在古“絲綢之路”題材的舞蹈創作中找到一種完全不同於《絲路花雨》的方式,以此開拓西部舞蹈的新天地。編導組的劉穎正在《崎嶇<陽關>路》一文中談到當時的經曆和感受時這樣寫道:“作為創造了曆史的勞動人民,特別是祖國西部的先祖們,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不息的戰亂紛爭、頻繁的貿易往來,他們該是多麼的勇敢與強悍,而這種勇敢與強悍不正是當今崛起的中華民族所需要的麼?所以,以現代文明人的目光去關照、感受、詮釋‘絲綢之路’上的一截歲月,一截風物,一截人生之旅,通過表現西部地區雄渾浩瀚的自然風貌,中華先民堅韌強悍的生存意誌與開拓精神,以及傳統文化所曾有過的輝煌創造,給努力尋求和創造民族嶄新心態的現代人一種感動與啟迪,便成為創作《西出陽關》的主要意圖。”

在《西出陽關》的十一個舞段所構成的空間跨度和文化意蘊中,藝術家們將自己的想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十一個舞段分別是《古道》、《大漠》、《月牙泉》、《古堡》、《青燈》、《莫高窟》、《紅柳》、《驛站》、《集市》、《古戰場》、《桑田》。由團創作組和特邀總編導張繼剛從劇本結構和表現角度確定了整體審美風格後,編導組的劉穎正、萬長征、盧家駒、杜筱梅分工設計各個舞段的表現方式和舞蹈語言。

當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要體現自己對於人生社會的主觀感受時,總要千方百計地使任何一種視覺形式都具有更高更大的精神能量。為了達到這一藝術效果,舞蹈編導們在《西出陽關》一開始就將理性的安排和設置作為處理舞蹈語言的一種必需的手段,強調製作效果和個人符號的運用。在第一段《古道》中,一個個接踵而出的現代女子摹擬駱駝的商旅形體動作,立即與駱駝的精神氣質取得某種內在聯係,加上氣勢恢宏、鏗鏘舒緩的樂曲的巧妙運用,一個動人心魄的曆史獨白被考究簡捷、整齊劃一的複數性舞蹈語言刻意強調出來。板塊結構的各個舞段也都體現了這一特點。馮雙白研究員稱這種表現方法為以一代十,以簡代繁,用單一涵蓋萬象。這種簡捷考究的舞蹈表現營造出一個個深厚豐實的意境,升華出生命的高昂和火熱,如《序幕·古道》的神秘幽遠、《大漠》的甜美灑脫、《月牙泉》的清新優美、《莫高窟》的輝煌浩大、《古戰場》的雄壯悲烈、《青燈》的詼諧有趣、《紅柳》的熱烈歡快、《古堡》的深沉悠遠、《集市》的別致熱鬧、《桑田》的溫馨雋永都各有情調,既強化了觀賞效果,又使整體風格豐富多彩。這些舞蹈語彙是從本土文化中加以提煉概括的,它使廣大觀眾感到了西部文化中深沉、凝重、質樸的性格魅力。

《西出陽關》以富有張力的散點式結構,讓十一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連貫的舞段貫穿起古絲綢之路上的滄桑歲月,以及雄渾美麗的風情習俗。以靈動抽象、大寫意的藝術表達方式展現了中國先民堅韌強悍的生存意誌與開拓精神,內容涵蓋耕作、商貿、文化、情愛、戰爭等,成為全景式的人類史詩巨篇,給現代人一種激勵和啟迪。《西出陽關》在場景、服裝、布景、燈光方麵都有創新。比如《古戰場》一幕用二維立體空間展示舞蹈的方式便屬首創。

《西出陽關》的最大特點是以開放式的詩性結構區別於《絲路花雨》封閉式的劇情結構。它不膠著於具體的情節,這是通過營造巨大的想象空間所揮灑的精神內涵比《絲路花雨》敘事性抒情所揭示的主旨自然而深刻豐富得多,是繼《絲路花雨》之後中國西部歌舞的一個重要收獲。

《西出陽關》又一重大收獲是出了戲也鍛煉了人。在《西出陽關》上演之前,劇團年輕的領頭人蘇孝林在亂糟糟的事務中扯出了兩個頭——人和戲。經多方遊說,頂著來自方方麵麵的壓力,將50名舞蹈學員送往解放軍藝術學院強化訓練,雖然僅是半年卻構造了三年後被文化部領導和專家們稱讚的一些很不錯的團體都未必拿得出的大劇院陣容。經過《西出陽關》的陶冶和鍛煉,這些學員日後均成了劇團的業務骨幹,是蘭州市歌舞團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才資本。其中的佼佼者田青目前已成為國家一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