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的藝術工作者立足現實,熔鑄新我,為社會主義的文藝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文革十年是蒙昧壓製科學的十年,本是藝術承傳延續的一個周期,卻被粗暴地阻斷了,中國傳統戲曲似乎已經走過了它的鼎盛與輝煌。所幸在文革十年中度過童年時代的這一批演員,成為進入新時期以來複興中華文化的承擔者,他們是:
陳霖蒼,生長於京劇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成為全國京劇行當最著名的架子花臉。曾先後主演過《霸王別姬》、《李逵探母》、《連環套》等幾十出傳統戲,其中不少傳統戲已成為甘肅省京劇團的保留劇目。他還曾擔綱主演過《八一風暴》、《南天柱》、《原野》、《駱駝祥子》等多台名聞劇壇的現代戲。
由他主演的《夏王悲歌》,被評論界譽為“西部京劇”,唱腔旋律悲愴激越,在第四屆藝術節上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在北京演出時,首都專家由衷地盛讚他的唱腔:“雄風灌頂,陰柔到位。”在評獎時,陳霖蒼以全票獲得第1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同年又獲得“文化表演獎”的殊榮,成為我省二項大獎集於一身的唯一演員。正如陳霖蒼本人所說:“梅花獎”是標杆,它使演員有追求的目標,但獲獎不是目的。1998年,作為江蘇省京劇院的特邀演員,陳霖蒼在現代京劇《駱駝祥子》中成為扮演祥子的最佳人選。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京劇調演中他又一次不負眾望,將觀眾所熟知的這一題材演得別開生麵,生動有趣,傾倒了無數京劇愛好者。老舍之子舒乙看後“喜不能眠”,盛讚陳霖蒼的表演為“真悲劇,活祥子”。該劇獲得京劇藝術調演金獎,他本人再次以精湛的演技榮獲第16屆“梅花獎”。
周樺,女,漢族,1958年11月生,籍貫上海,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甘肅省蘭州市豫劇團副團長,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99年被評為甘肅省首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周樺早年受教於豫劇教育家、國家一級編劇李戰,後拜著名表演藝術家馬金鳳、陳素貞為師,主攻青衣、閨門旦、花旦。她先後主演過豫劇五大流派的代表劇目,能博采眾家之長,又結合自小所受的江南民間藝術熏陶,兼容並蓄,形成了自己清亮、秀麗、委婉、細膩的演唱風格。1996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周樺曾先後主演過《大祭樁》、《穆桂英掛帥》、《花打朝》、《桃花庵》、《宇宙峰》、《秦雪梅吊孝》等豫劇精品。常香玉的高亢、馬金鳳的清脆、崔蘭田的沉穩、閻立品的秀媚,她都能演唱得形神兼備,體現了善於把握豫劇名家唱腔特點的非凡才能。尤其是演出閻派代表作《秦雪梅吊孝》,真假嗓、啞嗓、哭音的交替使用,難度很大,但她唱來則如行雲流水頓挫有致,念白如珠落銀盤,諸般演唱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毫無滯礙。觀眾盛讚她是在用生命歌唱。
她曾先後在《魂係太陽河》、《日月圖》等多部現代戲中擔任主角。在現代豫劇《山月》中,周樺所飾演的山月能從人物的性格、情感、命運出發,多方麵地吸收與借鑒其他藝術的精髓,將人物苦澀、悲憤的內心世界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來,形成了從容舒展、細膩含蓄的表演風格。
竇鳳琴,從小得秦腔名家父親的真傳,是我省秦腔正小旦行當最優秀的演員。曾先後主演過《秦香蓮》、《斬秦英》、《遊西湖》、《白蛇傳》以及《朝陽溝》、《六斤縣長》、《送貨路上》、《白花曲》等十多部傳統戲和現代戲。她以唱功見長,表演聲情並茂,不加雕飾,頗有清水芙蓉之美。
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基於對秦腔藝術本質“悲苦”的深刻理解,竇鳳琴在塑造角色時能夠深入把握人物心理深層的細微變化,以此規定和調整唱腔的形式、強度,抒情時如行雲流水千百轉,憤怒時如浪起三疊酣暢奔放。剛柔相濟、含蓄細膩的整體表演風格,加上她高亢明亮、圓潤清醇的演唱,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對於“梅花獎”,竇鳳琴以激動過後複歸平淡的口吻說:“那隻能代表過去,我想超越自己,再多塑造幾個鮮明的舞台婦女形象”。
康愛石,1984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國家一級演員,甘肅省話劇團副團長。康愛石有著公認的駕馭和表達語言的超凡能力,他的台詞在今日國內話劇界數一數二。由他主演的話劇《馬背菩提》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話劇《鄧小平在江西》中,他以四川方言和精湛的表演塑造了身處逆境中的偉人形象。在話劇《蘭州人家》中,他飾演的李大,集中體現了西北漢子倔強、爽朗、質樸、善良的性格特征。康愛石在塑造李大這一人物形象時,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對情感的控製,從神態、聲音到對每個細節的表演,充分顯示了一個梅花獎演員高超的表演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