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號是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前一種介於錢莊與銀行之間的舊式金融組織,又稱彙兌莊或票莊,主要辦理國內外彙兌和存放款業務,是為適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而產生的。以前用起鏢運送現銀的辦法,費時誤事,開支大,不安全。自嘉慶、道光年間,民間有了信局,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彙兌取代運現,遂誕生了票號。因開辦者山西人居多,故稱“山西票號”,也稱山西票莊。
票號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山西第一家票號由雷履泰成立於道光初年,由日升昌顏料鋪改成,總號在平遙城西大街路南,分號在北京崇文門外草廠十條南口。幾年後出現蔚字五聯號等,為平遙幫票號。
道光七年(1827),祁縣合盛元茶莊改成票號,繼有大德通等,為祁縣幫票號。同年,太穀誌成信綢緞雜貨莊改成票號,又有協成乾等,為太穀幫票號。
票號存在約百年,前40年(道光、鹹豐時期),是晉幫壟斷時期;同治二年(1863),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設阜康票號,繼有楊源豐等,為南幫票號。後60年(同治、光緒、宣統、民國初期),是山西票號為主,南幫票號為輔時期。
票號是隨著中國的半殖民地化而發展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商品流通擴大、交通發達、國內外彙兌的客觀需要。票號辦理彙兌、存放款,解決了運送現銀的困難,加速了資金周轉,促進了商業繁榮。票號商人與官府勾結,代清政府籌措彙解京餉、軍餉,籌還外債,收存中央及各省官款,起過代理國庫和省庫作用。票商也曾資助民族資本,是中國近代企業的“助產婆”。
票號不同於先有的賬局、錢莊,也不同於後有的銀號、銀行。票號主要業務是辦理商業彙兌。前期因華北、華中與蒙俄貿易與年俱增,票號依據經濟形勢,在內陸30多個城鎮設莊200多個,重心在北方,分號以京師為中心。中期則海陸並重,在邊疆和沿海大設分號,京、津、滬、漢成為票莊集中的四大中心(主要是分號,總號多數在山西的祁縣、太穀、平遙),光緒前期,票號的總號、分號已達4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