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以“萬貫家財”、“腰纏萬貫”表示極其富有。那麼“萬貫”到底是多少錢呢?
貫,是古代錢的單位。自秦朝至清朝,通用貨幣是銅錢。銅錢圓形,中間有孔。為攜帶方便,用繩穿成一串。十個錢一串稱為“一吊”,把一千個銅錢用麻繩穿起來就是一貫。家財萬貫也就是家中有一萬貫錢,但這隻是個約數,表示有很多很多的錢,並非實指。即使按一萬貫錢來算的話,一般情況下,可以兌換500兩黃金。古時1兩大概為37克黃金,也就是說,一萬貫錢大約相當於37斤黃金。
古代,由於各地銅錢的成色相差很大,一兩銀子大約相當於兩貫到兩貫半。《水滸傳》第26回武鬆給鄆哥五兩銀子,鄆哥心想足夠他父親用三五個月了,可見一二兩銀子即三五貫錢就夠老百姓生活個把月了。換句話說,用兩貫到兩貫半錢就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了。而萬貫的購買力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