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卷四五律(2 / 3)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⑥。

聖朝無闕事⑦,自覺諫書稀⑧。

①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初,杜甫時任左拾遺,岑參任右補闕,二人都是諫官。左省:門下省,因在宮殿左側而得名。杜拾遺:杜甫,任左拾遺之職。

②聯步:同步,並行,這裏是說自己與杜甫一起上朝。趨:碎步上朝,極為謹慎的樣子。丹陛(bì):宮中的紅色台階,借指朝廷。

③分曹:分班,各立左右。限:分隔。紫薇:紫薇省,即中書省,詩人時任右補闕,屬中書省,杜甫任左拾遺,屬門下省,一左一右,分班辦公。

④天仗:皇帝的儀仗。

⑤惹:沾染,帶著。禦香:朝會時金殿上的爐香。

⑥青雲:比喻高官顯爵,以鳥飛青雲上比喻杜甫很快就要得到顯貴的官職。

⑦聖朝:聖明的朝代,說當世。闕事:缺點,過失。闕,同“缺”。

⑧諫書:規勸皇帝的上書。

和你一起小跑著登上紅色的台階,隔著中書盛分屬辦公。早晨跟著天子的儀仗入朝,晚上帶著禦香回家。滿頭白發哀傷花兒落下,羨慕在青雲中高飛的鳥兒。聖明的朝廷沒有什麼過失、缺點,自己勸諫的奏章也少了。

詩題中的“杜拾遺”,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時。“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禦香”、“紫薇”,表麵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我們看到另外的一麵: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不是麼?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君臣們辦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定了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呢?沒有。詩人特意告訴我們,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獲就是沾染一點“禦香”之氣而“歸”罷了。“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複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誌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了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薇”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我們聯係當時安史之亂後國家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麵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朝廷現狀,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了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闕事,指缺點、過錯。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又何須“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發呢?很顯然,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

隻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媳,一個“媳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為諫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讀了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台詞”的。

這首詩,采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裏藏針,表麵頌揚,骨子裏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登總持閣①

岑參

高閣逼諸天②,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③,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④,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淨理⑤,常願奉金仙⑥。

①總持閣:總持寺閣,故址在終南山上。總持,是佛教用語,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缺漏。

②逼:迫近。諸天:佛教術語,指眾神佛居住的地方。諸,也可解作之於、於。天,天空。

③井:指長安街道四方如井。

④檻:欄杆。

⑤清淨理:佛教中所說的遠離罪惡與煩惱的禪理。

⑥奉:侍奉。金仙:佛像。傳說漢明帝夢見一仙人身長一丈六尺,紫金身,就問是何人。有人回答說是西方的佛。明帝就派蔡情到西域(今印度)求佛。佛教就此傳入中國。

總持閣寺高聳入雲,登臨其上,仿佛靠近了太陽。晴天俯視,萬井之樹盡收眼底,五陵煙霧迷茫,使人產生哀愁之思。憑靠欄杆,看那秦嶺低矮;隔窗遠望,渭水也顯得細校如果早明白佛教清靜之理,我寧願經常侍奉仙佛。

這是一首登高抒懷詩。首聯用誇張的手法突出寺閣的高聳入雲。頷聯寫登高遠望之景,一“愁”字牽出了詩人的無限情思。頸聯運用反襯進一步烘托出寺閣之高,氣勢盛大,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斜的神韻。後兩句即景抒情,寫出詩人對參禪悟道的心領神會,既呼應了主題之“寺”,又不顯突兀。

登兗州城樓①

杜甫

東郡趨庭日②,南樓縱目初③。

浮雲連海岱④,平野入青徐⑤。

孤嶂秦碑在⑥,荒城魯殿餘⑦。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⑧。

①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京兆貢舉下第,二十五年(737)漫遊齊趙,其間到兗州看望父親,作此詩。兗州:古稱東郡,唐代州名:在今曲東兗州市西。

②趨庭:典出《論語·季氏》載:“鯉(孔子兒子)趨而過庭。”意為隨侍父母,這裏指杜甫到兗州看望父親杜閑。

③南樓:兗州南城樓。縱目:放眼遠望。初:首次。

④海岱:黃海、泰山。岱,泰山的別名,泰山又稱岱宗、岱山。

⑤平野:平曠的原野。青徐:青州(今山東益都)和徐州(今江蘇徐州)。入:一直延伸。

⑥孤嶂:孤立的山峰,指泰山。秦碑:秦代的碑刻,據《史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東遊泰山,於山上刻石頌德。

⑦魯殿:魯靈光殿,漢景帝劉啟兒子魯恭王劉餘所建,舊址在今山東省曲阜縣東二裏。

⑧臨眺:登高遠望。躊躇:猶豫不決的樣子。

我在來到兗州看望我父親的日子裏,初次登上城樓放眼遠眺。飄浮的白雲連接著黃海和泰山,一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這裏,魯恭王修的靈光殿隻剩下一片荒蕪的城池。我從來就有懷古傷感之情,在城樓上遠眺,獨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杜甫寫這首詩時是二十五歲,這是他的早期作品。詩人登樓遠眺,看到的是雄壯的渤海,巍峨的泰山,遼闊的平原,一切都氣勢磅礴。接下來的鏡頭由遠及近,曆曆可見秦碑魯殿,悠悠曆史,觸人心懷。全詩意境渾融,結構嚴謹,充分顯示出杜甫的寫詩才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王勃②

城闕輔三秦③,風煙望五津④。

與君離別意⑤,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⑥。

無為在歧路⑦,兒女共沾巾⑧。

①詩題一作《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王勃供職長安時寫的一首送別詩。少府:縣尉,地位僅次於縣令,掌管一帶治安。之任:赴任。蜀川:今四川剩

②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對策高第,授朝散郎。鹹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的詩今存八十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明代胡應麟認為王勃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藪·內編》卷四)。有《王子安集》。

③城闕:本指皇宮門前的望樓,這裏指唐代京都長安。闕,宮門前的望樓。輔:拱衛,護著。三秦: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一帶,秦亡以後,項羽曾將秦國故地分為雍、塞、翟三個國家,故稱三秦。

④風煙:風光煙色,美好的景色。五津:四川岷江從灌縣到犍為縣一段中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裏津、涉頭津、江南津、江首津。

⑤君:您,指杜少府。離別意:離別的意緒。

⑥“海內”以下兩句:《論語·顏淵》中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話,表達了海內一家的思想,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融入了男兒誌在四方的意思,不過曹植的詩句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化用了曹植詩意,用在友人間分別的場合,強調了朋友間的親情,所謂心近無遠近,洗去了別離場合中習見的纏綿悲惻,顯示出詩人的胸襟與氣量。海內,四海之內,指天下。知已,知心朋友。天涯,天邊,極遠的地方。比鄰,近鄰。唐製四家為鄰。

⑦無為:不要。歧路:岔路口。

⑧沾巾:讓淚水沾濕手巾(或佩巾)。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因為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隻要有了知己,不管遠隔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裏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裏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啊-…”那意緒怎麼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遊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離別,隻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麵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麵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

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隻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麼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像一般小兒女那樣。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裏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銷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銷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送崔融①

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②,書記遠從征③。

祖帳連河闕④,軍麾動洛城⑤。

旌旗朝朔氣⑥,笳吹夜邊聲⑦。

坐覺煙塵掃⑧,秋風古北平⑨。

①詩作於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當時契丹李盡忠在營州(今遼寧境內)反叛,朝廷派武三思率兵討伐,崔融任節度使幕府執掌書記隨軍出征,臨行前朝廷設宴餞行,詩人賦詩贈之。崔融:唐代詩人,字安成,齊周全節(今山東曆城附近)人。武後長安間任著作佐郎,遷右史。後貶袁州刺史,不久召回,授國子司業。

②行:將要。出將:派將出征。

③書記:指崔融,時任節度使幕府執掌書記隨軍出征。

④祖帳:餞別時在野外臨時搭建的帳篷。河闕:即伊闕,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因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隔伊水夾峙如闕門,故稱。

⑤軍麾:軍中旗幟,借指軍旅。洛城:洛陽城。

⑥朔氣:北方的寒氣。

⑦笳:胡笳,一種管樂器,類似笛子,軍中用來發布號令。邊聲:邊地的胡笳聲。

⑧坐覺:頓覺。煙塵:戰事。

⑨古北平:古代的北平郡,秦漢時叫右北平郡,西晉時稱北平郡,唐初改稱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東。

君王命令將士出師討伐,作為書記官,你也跟隨遠征。餞行的朝臣很多,自宮闕之外一直延續到河洛,軍旗飄揚震動了整個洛陽城。出征邊地,早上要迎著北方來的寒風,夜裏能聽到警衛的胡笳之聲。不多久戰爭就會勝利結束,古老的北方邊地秋風來得早來得猛,請你多加保重。

詩題雖為《送崔融》,但全詩著重於描寫軍隊和戰場的情況。頷聯描寫餞別時的壯闊情景。頸聯則運用想象刻繪出征後的軍旅生活。最後兩句展望前景,表明必勝的信心,對離別遠征的朋友提出了希望並給予了鼓勵,與送別的主題遙相呼應,收束全文。

扈從登封途中作①

宋之問②

帳殿鬱崔嵬③,仙遊實壯哉④。

曉雲連幕卷,夜火雜星回⑤。

穀暗千旗出⑥,山鳴萬乘來⑦。

扈從良可賦⑧,終乏掞天才⑨。

①武則天天冊萬歲二年(696)祭祀河南嵩山,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將嵩山所在的陽城縣改名為登封縣,宋之問隨駕前往,在登山途中作了這首詩來頌揚。扈從:皇帝出行時隨從護駕。

②宋之問(656?-712),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與沈佺期齊名,世稱沈宋。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初與楊炯分直內教,不久授洛州參軍,累轉尚方監丞,預修大型類書《三教珠英》。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宋之問與薛稷、杜審言首膺其選,後任越州長史。睿宗即位,徙宋之問於欽州,尋賜死。宋之問精音律,在近體詩定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宋之問集》。

③帳殿:皇帝出巡時用帳幔搭建的臨時宮殿。鬱:文采華麗的樣子。崔嵬(wéi):高大的樣子。

④仙遊:皇帝出巡的諛稱。壯:雄壯威武。

⑤雜:雜同,連同。

⑥穀暗千旗出:上千麵旗幟遮暗了山穀,扈從的軍隊走了過來。

⑦山鳴萬乘來:山間發出轟鳴聲,皇帝的車駕由此經過。萬乘,帝王。

⑧良可賦:實在值得賦詩。

⑨乏:缺少。掞天才:形容非常有文采。掞天,光芒照天。掞,光芒。

錦帳圍成的宮殿坐落在鬱鬱蔥蔥的高山上,有如神仙一樣的出遊,實在壯觀。清晨的雲彩和帳幕一起翻卷,晚上的燈火和天上的星星交雜回旋。幽暗的山穀裏千杆旌旗擁出,山裏雷鳴喧囂,皇帝的車駕到來。我跟隨皇上出遊應該獻詞賦詩,可惜我缺乏頌揚皇上德仁的天才。

這首詩歌頌的是帝王出巡遊幸,祭祀登封之事。首聯用抒情的手法誇讚了帝王帳殿的雄壯,氣勢非凡。頷聯寫景,把白天夜晚,天上人間的景致融會一體,渾然天成。頸聯側重於描寫帝王儀仗出行的壯觀景象,突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高高在上。詩歌雖為取悅皇帝而作,但意境開闊,筆力剛勁,有可取之處。

題義公禪房①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②,結宇依空林③。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④,空翠落庭陰⑤。

看取蓮花淨⑥,方知不染心⑦。

①詩題一作《題大禹義公房》。禪房:僧房。

②義公:唐代的一位高僧,與孟浩然有交往。習禪寂:習慣於佛教清寂的環境。

③結宇:構屋居住,造房。空林:空曠的山林。

④雨足:雨的蹤跡。

⑤空翠:空明蒼翠。

⑥蓮花淨: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故多以蓮花象征潔淨。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創立了淨土宗,謝靈運為他開鑿了兩個池塘種白蓮花,所以稱為白蓮社,淨土宗又稱蓮宗,它所宣揚的西方淨土被稱為蓮邦。

⑦方:一作“應”。

義公高僧安於禪房的寂靜,將房子修在空寂的樹林之中。門外是一座秀麗挺拔的山峰,台階前有眾多深深的溝壑。雨過天晴,夕陽斜照,樹木的翠影映在禪院之中。義公誦讀《蓮花經》,心裏純淨清靜,這才知道他的一塵不染的虔誠之心。

這是一首題讚詩,也是一首山水詩。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這詩通過描寫義公禪房的山水環境,襯托出義公的清德高風,情調古雅,瀟灑物外,而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淡秀麗,是孟詩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唯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裏修築禪房,“依空林”點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向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

禪房的前麵是高雅深邃的山景。開門正望見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階前便與一片深深的山穀相連。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誌趣。而當雨過天晴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淨,晚霞夕嵐,相映絢爛。此刻,幾縷未盡的雨絲拂來,一派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方能體味義公的高超眼界和絕俗襟懷。

描寫至此,禪房山水環境的美妙,義公眼界襟懷的清高,都已到好處。然而實際上,中間二聯隻是描寫讚美山水,無一字讚人。因此,詩人再用一筆點破,說明寫景是寫人,讚景以讚人。不過詩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語。“蓮花”指通常所說的“青蓮”,是佛家語,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青蓮花清淨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謂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淨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破了寫景的用意,結出了本詩的主題。作為一首題讚詩,詩人深情讚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風光閑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至今仍不失為精品。

醉後贈張九旭①

高適

世上漫相識②,此翁殊不然③。

興來書自聖④,醉後語尤顛⑤。

白發老閑事⑥,青雲在目前⑦。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①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應征赴長安,落第。次年結交張旭、顏真卿等人,秋,營別業居淇上。張九旭:張旭,字伯高,江蘇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唐代著名書法家,以草書著稱,人稱“草聖”,因排行第九,故稱張九。與李白詩歌、斐是劍舞為天下三絕。

②漫相識:隨意交往。

③此翁:張旭。殊不然:特別與眾不同。

④興:興致。

⑤顛:癲狂,張旭號稱“張癲”。

⑥白發老閑事:直到晚年也不求聞達,唯閑居自樂為事。

⑦青雲:青雲直上,這裏指張旭被唐玄宗召為博士一事。

世上的人隨便交朋友,而這位老人卻不這樣。興致一來書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後語言尤其豪放癲狂。頭發白了而恬然自樂,不問他事,眼睛裏隻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雲。床頭上放著一壺酒,人生能有幾回醉呢!

首聯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張旭的與眾不同。

“世上漫相識,此翁殊不然。”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見麵,給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張旭這個人卻不一樣。“翁”,是對張旭的尊稱,在這一抑一揚之中,張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給人以強烈印象,令人肅然起敬。這一聯好像漫不經心,隨意道來,卻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說第一聯隻是詩人對張旭的總的印象,是虛寫,那麼,以下各聯即轉入了對張旭形象的具體刻畫,是實寫。字裏行間,傾注著詩人對張旭無比欽敬的感情。

張旭有兩個稱號,一是“草聖”,二是“張癲”,為世所公認,實寫時即先從這兩個稱號著筆:“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張旭精楷書,尤善草書,逸勢奇狀,連綿回繞,自創新的風格,人稱“草聖”。

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就有“張旭三杯草聖傳”的詩句。又《新唐書·文藝傳》說:張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複得也,世呼‘張癲’。”這一聯對句互見,是寫張旭在酒醉興來之時,書法就會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言語也更加狂放不羈,一副天真情態。詩中表現了對張旭書法、性格的由衷的讚美,同時暗示了藝術重在性靈的自然流露。

接著進一步讚美了張旭泊然於懷、不慕榮利的高貴品質:“白發老閑事,青雲在目前。”“青雲”這裏指隱逸。這一聯寫得十分傳神,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白發垂垂、藹然可親的老者,不問世事,一身悠閑,輕鬆自得。正因為不樂仕進,具有隱者的風度和情懷,才能夠性情曠放,因此也才能夠時時保有天真之態,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極高的成就。這一聯乍看似與第二聯平列,而實則深入了一層,將詩意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深度。

尾聯承接上聯,繼續推進,描寫張旭的醉眠生活。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兩句化用了《世說新語·言語》中的一個典故:“孔文舉(即孔融)有二子,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孔融是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舉,詩文皆善,為人恃才負氣,狂放不羈。這裏以孔文舉比張旭,足見推重之意。但這一聯寫張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敘述,而是以問句出之,顯得格外親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頭那壺酒,怕會被家中子、孫偷喝吧,能伴您幾次醉眠呢?意思已略帶調侃,但又極有分寸,包含著豐富的意蘊。一方麵,表現張旭平時經常醉眠,形象更為生動可感。另一方麵,詩人在老前輩麵前竟然開起玩笑來,這位老前輩的豁達可親自然可以想見,而詩人自己的天真發問,也愈顯得醉態淋漓。至此,宴席間的熱烈氣氛,宴飲者的融洽關係,皆如在目前。這是以醉寫醉,以自己的曠放襯托張旭的曠放,使題目中的“醉後”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張旭的可敬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

全詩在章法上虛實結合,虛寫處內蘊豐富,而不顯得空虛;實寫處形象具體,但筆調輕靈,而無板滯膠著之感。這種巧妙的結合,使詩人的感情與詩中主人公的形象融為一體,產生出動人的藝術力量。另外,本詩語言清新明朗,與詩中歡快活潑的情緒相適宜,讀來真切動人。

玉台觀①

杜甫

浩劫因王造②,平台訪古遊③。

彩雲蕭史駐④,文字魯恭留⑤。

宮闕通群帝⑥,乾坤到十洲⑦。

人傳有笙鶴⑧,時過北山頭。

①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因漢州刺史房琯卒於閬中,杜甫為其治喪,此間遊玉台觀,作此詩。玉台觀:道觀名,唐滕王李元嬰所建,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市)北七裏。

②浩劫:佛塔的大層級,這裏指玉台觀的台階。王:滕王李元嬰。

③訪:尋訪。

④蕭史:《列仙傳》載,蕭史善吹簫,秦穆公便把喜歡簫的女兒弄玉嫁給了他,並為他們建造了鳳台。數年以後,弄玉跨鳳,蕭史駕龍,雙雙升天。蕭衍《遊仙詩》:“蕭史暫徘徊,待我升龍轡。”沈佺期《鳳簫曲》:“昔時贏女厭世紛,學吹鳳第乘彩雲。含情轉睞向蕭史,千載紅顏持贈君。”

⑤魯恭:魯恭王劉餘,漢景帝子,在擴建宮殿時曾拆毀孔子舊宅,在牆壁間獲得《古文尚書》等儒家經典,此處用魯恭王所保留的儒家經典比喻玉台觀上的題詞。

⑥群帝:五方之帝,道教認為天有群帝,而大帝最尊。

⑦十洲:古代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十個島嶼,即《海內十洲記》所載的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此處泛指四海之地。

⑧笙鶴:《神仙傳》載,周靈王之子子喬,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他上了嵩山。三十多年後,他在緱氏山頂,揮手告別世人乘鶴而去。

玉台觀是滕王建造的,觀看玉台觀就好像看到春秋時人所建的平台。壁畫上畫有仙人蕭史站在彩雲之中,石碑上記有滕王序文,有如魯恭王在靈光殿留下的文字。玉台觀雄偉高聳,直通五方天帝諸神;殿宇中的壁畫畫出了十洲仙界的仙靈。人們傳說聽到笙鳴鶴叫,大概是子喬乘鶴飛過北山頭。

詩歌運用多則典故和神話傳說來描寫玉台觀的恢弘氣勢和壯麗景色。首聯交代造觀的緣由;頷聯由玉台觀引發聯想,烘托了玉台觀的曆史底蘊;頸聯則具體描繪了道觀的高大巍峨以及壁畫的雄渾壯觀。尾聯運用王子晉的傳說發揮想象,影射了騰王的修仙悟道。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①

杜甫

方丈渾連水②,天台總映雲③。

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④。

範蠡舟偏小⑤,王喬鶴不群⑥。

此生隨萬物⑦,何處出塵氛⑧。

①詩作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蜀人李固將表弟給他畫的畫掛在牆上,請杜甫題詠。李固:蜀人,其弟曾任司馬,能作山水畫。

②方丈:傳說中的仙山,《史記·秦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這裏指畫中的仙境。渾:全。

③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縣西,《天台賦》:“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④恨:遺憾。空聞:隻是聽說而已。

⑤範蠡:春秋時越國大夫,輔佐勾踐滅吳之後,攜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向。

⑥王喬:王子喬。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王喬鶴後來比喻灑脫不凡之人,或指鶴。

⑦隨萬物:隨萬物而浮沉,即隨俗而生。

③塵氛:塵俗世間。

神山方丈與茫茫海水渾然一體,連成一片,天台山總是掩映在悠悠浮雲中。這樣的奇山異景隻在畫中經常見到,如今年歲已老,還是隻能空聞其美名,而不能親自登臨。範蠡的舟太小,王喬的鶴又隻有一隻,都不能載我同遊。我這一生隻能隨著世上萬物浮沉生滅,豈能超然物外,去遊曆圖畫中的神山仙境呢!

這首詩意境開闊,文筆回蕩,虛實相生,浮想聯翩。首聯描繪海上仙山,天台雲煙,是對畫中美景的再現。以下數句則是賞畫生情。首先抒發了詩人無緣親見真實奇景的遺憾,接著進一步感歎無法暢遊神山仙府的惆悵,尾聯表麵上是寫詩人看破紅塵,實是無可奈何之舉,使得全詩的情感達到高潮。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詩意無窮。

旅夜書懷①

杜甫

細草微風岸②,危檣獨夜舟③。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④。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⑤。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⑥。

①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杜甫辭去幕僚職務,攜家眷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這首詩便是寫於從成都經嘉州(四川樂山)、渝州(今重慶)到忠州(四川忠縣)的路上。

②細草:江岸小草。

③危檣:高聳的桅杆。獨夜舟:夜泊孤舟。

④“星垂”以下兩句:因為原野寬闊,所以星星顯得好像從天空垂下一樣。形象地描繪出原野的遼闊,長江奔騰不息,遼闊無邊,所以月亮好似從江麵上湧現。“垂”、“湧”字化靜態為動態,既顯現了景象的壯觀,又有一種壓迫感。這樣的廣闊天地中,詩人隻是如同離群索居的沙鷗,更見出內心的淒苦。星垂,星光低垂。湧,騰躍,此指波光閃爍。大江,長江。

⑤因:應該,想必。

⑥“飄飄”以下兩句:以設問的手法用沙鷗作比喻,描述自己孤苦淒涼的境遇。飄飄,漂泊。沙鷗,杜甫自況。

微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裏孤獨地停泊著。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湧動,大江滾滾東流。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嗎?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自己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的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公元765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漂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淒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裏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曆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漂泊的淒苦景況的,而上麵的兩種解釋隻強調了詩的字麵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淒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麼動人!

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裏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裏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關於這一聯的含義,黃生說是“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杜詩說》),仇兆鼇說是“五屬自謙,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詳注》),恐怕不很妥當。最後兩句說,飄然一身像個什麼呢?不過像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王夫之《薑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前者寫宜於表達詩人所要抒發的情的景物,使情藏於景中;後者不是抽象地寫情,而是在寫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個範例。

登嶽陽樓①

杜甫

昔聞洞庭水②,今上嶽陽樓③。

吳楚東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

親朋無一字⑥,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⑦,憑軒涕泗流⑧。

①詩寫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歲末,當時吐蕃侵略隴右、關中一帶,杜甫攜家眷由公安(今湖北境內)南來,抵達嶽陽,登臨嶽陽樓,賦詩詠懷。

②洞庭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東北部。

③嶽陽樓:嶽陽(今湖南省嶽陽)城西門樓,高三層,為開元年間嶽州刺史張說所建,前臨洞庭湖,宋範致明《嶽陽風土記》載:“嶽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闊。”

④吳楚:春秋時兩個諸侯國名,其地域大致在我國東南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長江中下遊一帶地方。坼:分開,古楚地大致在洞庭湖的西北部,吳在湖的東南部,兩地好似為湖水分開。

⑤乾坤日夜浮:通過乾坤在湖中懸浮寫出洞庭湖的廣闊與氣勢。乾坤,天地。《水經注·湘水》載:“洞庭湖水廣八百餘裏,日月出沒其中。”這裏說洞庭湖湖麵寬廣。

⑥字:書信。

⑦戎馬:兵馬,此指戰事。當時吐蕃不斷侵擾靈武等地,郭子儀領兵五萬駐守奉天(今陝西乾縣)。關山北:泛指北方邊地。

⑧憑軒:依著樓窗。涕泗:眼淚鼻涕。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嶽陽樓。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日月星辰晝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多病,隻有孤零零的一隻船伴隨自己。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副,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隻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隻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隻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漂流!從這裏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麼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麵上看來,意境像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幹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嶽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鼇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注》)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會得太淺了。這裏並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麼兩句:過去隻是耳朵裏聽到有這麼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個就上了這嶽陽樓?本來是沉鬱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裏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裏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才寫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著萬裏關山,天下到處還動蕩在兵荒馬亂裏,詩人倚定了闌幹,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麼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麼淒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寫出“戎馬關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麵“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副一聯寫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後人,誰也不敢再寫嶽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說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產物,說意境的結構是從創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說法。我們說,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麵凝結而成的,至於創作方法和藝術加工,煉字煉句等等,隻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並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為基礎從而醞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麵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為因了。

江南旅情

祖詠

楚山不可極①,歸路但蕭條②。

海色晴看雨③,江聲夜聽潮④。

劍留南鬥近⑤,書寄北風遙⑥。

為報空潭橘⑦,無媒寄洛橋⑧。

①楚山:泛指江南的山。極:荊

②歸路:歸途,返鄉的路。但:隻。蕭條:冷落寂寞的樣子。

③海色:海上日出的景色。又解作江邊的景色。

④江聲:江水奔流的聲音。夜聽潮:從江流奔騰聲判斷是否漲潮。

⑤南鬥:星名,其分野正對吳地。《晉書·張華傳》載,吳滅晉興之際,有紫氣直鬥、牛二星之間。晉尚書張華請教雷煥,被告知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在豫章豐城。張華就讓雷煥當豐城縣令,掘出龍泉、太阿兩把劍,當晚鬥牛間的紫氣就消失了。

⑥書寄北風遙:要往北方寄封家信,卻像是北風吹鴻雁,能南不能北。

⑦空潭橘:泛指南方的橘子。空潭,深潭,指昭潭,在湖南境內,湘江水最深的地方,古時有“昭潭無底橘洲副的說法。

⑧媒:捎信人。洛橋:洛水上的天津橋,在洛陽,這裏指代詩人故鄉洛陽。

楚地的山脈綿延不斷沒有盡頭,返回故鄉的路是如此崎嶇蕭條。看到東海日出,彩霞繽紛,就知道要下雨了;聽到大江波濤澎湃的聲音,就知道夜潮來臨。我書劍飄零,羈留近於南鬥之下,家鄉遙遠,家書難收,我家北風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昭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點回家,可惜無人把它帶到洛陽。

這是一首旅途懷鄉之作。詩中處處流露出詩人與家人音信隔絕,兩地茫茫的愁緒。詩歌開篇即營造了一種蕭瑟淒涼的氣氛:楚山綿延沒有盡頭,歸家之路落寞漫長,詩人的鄉愁盡在其中。頷聯描寫的是江南景色,卻更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對北方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情。緊接著,詩人又寫故鄉的遙不可見,留下無限愁情,至此,詩人的“旅情”達到了濃得化不開的境界,也深深感染了讀者。

宿龍興寺①

綦毋潛②

香刹夜忘歸③,鬆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④,珠係比丘衣⑤。

白日傳心淨⑥,青蓮喻法微⑦。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⑧。

①龍興寺:其所指說法不一,一說在今湖北省房縣西北,一說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②綦(qí)毋潛(692-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荊南(今屬湖北江陵)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官宜壽尉、左拾遺。開元十八年,入為集賢院待製,為著作郎。天寶十一載(752)任左拾遺,後遷為著作郎。安史之亂後,他再度歸隱,遊於江淮一帶。其詩善寫幽寂之景,詩風接近王維,充滿禪理,為盛唐田園山水詩代表人物之一。前人對他的評價很高:“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清回撥俗處,故是摩詰一路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共二十六首。

③香刹:佛寺。

④方丈:寺院長老或住持說法處,《法苑珠林·感通聖跡》:“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此處泛指禪房。

⑤珠:佛教徒所掛的念珠。比丘:和尚。

⑥白日:這裏比喻長老傳法時,心像白日那樣明朗潔淨。

⑦青蓮:青色蓮花,佛教以為蓮花清淨無染,常用來指稱和佛教有關的事務,這裏指佛經。微:精微。

⑧“天花”以下兩句:典出《維摩經·觀眾生品》載,佛祖讓天女散花來試探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落之不盡,有鳥銜而去。

白天來遊覽龍興寺,晚上卻忘了回去,寺前的鬆樹在清風拂動下,拍打著古殿門窗,發出瑟瑟聲響。長老的禪房燈火通明,念珠係在長老的法衣上。長老傳授佛的心法,像白晝的陽光那樣明淨;講解佛法時的精妙比喻,像青蓮那樣潔白無邪。天女散花於諸佛之前,紛紛墜落而不著身,被仙鳥銜在嘴中飛去。

詩歌開頭即交代了寫作此詩的緣由,詩人因為郊遊到龍興寺樂而忘返,因此有幸觀察到寺中僧侶們晚間的功課活動,詩歌側重描寫了他們傳授佛法,講授心經的場麵。結尾運用典故,展開聯想,比較靈動、清新。

破山寺後禪院①

常建②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③。

曲徑通幽處④,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⑤,惟聞鍾磬音⑥。

①詩題一作《題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又名興福寺,故址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始建於南朝齊,唐成通九年(868)賜額破山興福寺。

②常建,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與王昌齡同榜登科。曾官盱眙尉,後隱居鄂州武昌之西山。常建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不趨附權貴。詩多為五言,以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為主。意境恬淡清迥,語言洗練自然,風格質樸清新,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作家,有“王、孟、儲(儲光羲)、常”之稱。禪房:寺院中僧侶居住的地方。

③初日:剛剛升起的太陽。

④曲徑:彎彎曲曲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

⑤萬籟:自然界的各種聲音。此俱寂:這裏一切都很寂靜。

⑥惟聞:隻聽到。鍾磬:寺院裏的兩種樂器,誦經、齋供時用以敲擊的信號,發動時用鍾,終止時用磬。

清晨,當我漫步走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裏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淨,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靜寂,隻有鍾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隻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複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隻有鍾磬之音,這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讚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讚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裏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麵前,令人驚歎。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雲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剩正由於詩人著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悠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晤,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題鬆汀驛①

張祜②

山色遠含空③,蒼茫澤國東④。

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⑤。

鳥道高原去⑥,人煙小徑通⑦。

那知舊遺逸⑧,不在五湖中。

①鬆汀驛:驛站名,在太湖東部江蘇吳江一帶,具體位置不詳。

②張祜(782-852),字承吉,郡望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南陽人,中晚唐著名詩人。早年曾浪跡江湖,狂放不羈。累試不第。曾受節度使令狐楚賞識,上表推薦,遭到元稹反對未能任用。張祜嚐客淮南,愛丹陽(今屬江蘇)曲阿地,築室卜隱。作詩用心良苦,宮詞辭曲豔發,五律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杜牧稱讚說:“何處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有《張祜詩集》、《張承吉文集》。

③含:銜接。

④蒼茫:曠遠迷茫的樣子。澤國:多水的地方。

⑤迥:遠。

⑥鳥道:隻有鳥可以飛越的地方,形容山路險峻狹窄。

⑦人煙:人跡,住戶。

⑧那知:哪知,誰知道。舊遺逸:指詩人隱居江湖的舊友。遺逸,隱身遁跡的人。

遠遠望去,山色與藍天連接在一起,眾多的湖沼河渠,白茫茫一片,使人如置身水鄉中。東南近海,太陽升得也早,風聲遠來,江上白浪翻騰。鳥兒飛過險峻狹窄的山路,人煙村落裏條條小路相通。進入村子後才知道以前的老朋友早已不在吳地居住了。

從鬆汀驛看去,青青的山色遠遠和天空相連,東邊的水鄉澤國煙波迷茫。海上黎明之時,最先看到日出;江上白浪滔天,遠遠地能聽到風聲。鳥飛之道在高原上,人煙村落條條小道相通。哪知我要尋找的舊時隱逸之士,已不在這太湖之中。

這是一首寫景敘事的詩。前六句是寫景,描繪了吳地的風光景物:群山遠空,湖泊交錯,海上日出,江上急風,高原鳥道,村落人煙,呈現出一幅栩栩如生、色彩斑駁的怡人畫麵,充滿了詩情畫意。尾聯由對美景的欣賞轉至敘事,訪友不遇,因而心生遺憾,略帶憂思,平添了幾分詩意,達到了詩情美景的高度統一。

聖果寺①

釋處默②

路自中峰上③,盤回出薜蘿④。

到江吳地盡⑤,隔岸越山多。

古木叢青藹,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⑥,鍾磬雜笙歌⑦。

①聖果寺:故址在浙江省杭州市城南鳳凰山上。

②處默,越僧人,曾與釋貫休有密切往來,後入廬山,與釋修睦、棲隱遊,為羅隱、鄭穀詩友。

③中峰:主峰。

④盤回:盤旋縈繞的山路。薜(bì)蘿:薜荔、女蘿,兩種藤蘿植物。

⑤江:錢塘江,古時江北屬吳,江南屬越。

⑥下方:山下。城郭:位於鳳凰山北的杭州城。

⑦鍾:佛教所用樂器。笙歌:笙管歌舞。

鳳凰山之主峰通往聖果寺,山路曲折迂回,長滿了薜荔和女蘿。寺院南臨錢塘江,快到吳地的盡頭了,江的對麵是群山連綿的越地。近看古木叢中,青翠的山氣繚繞,遙望江邊天際,白茫茫的水天相接。俯瞰山下,城郭山鎮盡收眼底,寺院中鳴鍾擊磬的聲音與西湖上的絲竹管弦聲竟然混成一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