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蜀回至劍門①
李隆基②
劍閣橫雲峻③,鑾輿出狩回④。
翠屏千仞合⑤,丹嶂五丁開⑥。
灌木縈旗轉⑦,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⑧,嗟爾勒銘才⑨。
①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唐玄宗天皇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載,唐玄宗入蜀避難,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次年,李亨迎玄宗回京,車駕到劍門,玄宗作此詩。詩歌聯係神話傳說寫劍門的險峻,進而提出治國之道在於德政而不能依靠地勢的險峻,反映了詩人亂後對治國方略的反思。幸蜀:到達四川,指安史之亂中到四川避難,是委婉的說法。幸,古代稱帝王到某處為幸。蜀,四川。劍門:劍門關,又名劍閣,在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得名於劍門山,是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的棧道,三國時諸葛亮所建,關口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②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是睿宗李旦第三子。始封楚王,後為臨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即位。即位後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為相,使唐朝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出現了開元盛世的輝煌局麵。晚年縱情聲色,重用權臣李林甫、楊國忠,國政日非,釀成安史之亂。他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李商隱在《馬嵬》詩中稱其“四紀為天子”。李隆基多才多藝,精通音律,王書法。《全唐詩》存詩一卷。
③橫雲峻:形容劍門關極高,橫過雲層。峻,高峻。
④鑾(luán)輿:皇帝的車駕。出狩:皇帝離開京師到外地巡守,又稱作巡守,這裏是李隆基對自己出逃的一種委婉說法。
⑤翠屏:綠色的屏風。千仞:形容山勢高峻。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約為現在的八尺。
⑥丹嶂:赤紅色的像屏障一樣直立的陡峭山崖。五丁:典出《水經注·沔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五丁後喻指功勳卓著的功臣名將。
⑦縈:繞。
⑧乘時方在德:《史記》中吳起說魏國的寶“在德不在險”。乘時,順應時勢。
⑨嗟爾:讚歎你們。一說“爾”指張載。勒銘才:稱讚隨侍大臣們有張載一樣的才華。張載,字孟陽,古籍安平武邑(今河北武邑縣),晉代人。曾任佐著作郎,官至中書侍郎。因逢亂世,無意繼續為官,辭歸故裏。張載高雅博學,與弟張協、張亢俱有文名,世稱“三張”。明人輯其平生著作為《張孟陽集》。張載有《劍閣銘》,其中有“興實在德,險亦難恃”。勒銘,刻石記功。
劍閣道上山高勢險,嶺上亂雲飛渡,我的車駕又從蜀中回到這裏。青翠的高山像層層屏障排列著,千峰萬巒合抱在一起,紅色的山岩像座座門戶鎖閉著,隻有五丁的巨力才能開通這條棧道。旌旗輾轉在山巒間,到處被灌木叢林環繞遮蔽,車騎行進在峻嶺之上,冉冉行雲猶如飛仙拂馬而來。過去的事實表明,國家的穩固和強大不是靠天然險阻,而在於教化。你們這班平定戰亂的功臣的才德事跡足以刻石銘記。
這首詩是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出逃蜀中,於次年回長安至劍門途中而作,詩歌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首聯用一“回”字點明事件中心,與主題相呼應。頷聯引入神話來烘托劍門山的險峻、雄壯,一“開”一“合”凸現其縱橫捭闔的氣勢。頸聯由靜轉動,由遠及近,寫出作者在登山時的見聞。結尾由景即情,抒發了治國平天下的種種感慨,表現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的悔恨心情。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①
杜審言②
獨有宦遊人③,偏驚物候新④。
雲霞出海曙⑤,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⑥,晴光轉綠⑦。
忽聞歌古調⑧,歸思欲沾巾⑨。
①詩題一作《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陸丞即陸元方,武後時曾任宰相。陸有《早春遊望》,杜審言就寫了這首和作。晉陵:縣名,昆陵郡治所,在今江蘇常州市。
②杜審言(648?-708),字必簡,祖籍襄州襄陽(今屬湖北),父親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晉征南將軍杜預的遠裔。鹹亨元年(670)擢進士第,曾拜著作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年流放嶺南,不久召還,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他的詩以渾厚見長,精於律詩,尤工五律,與同時的沈佺期、宋之問齊名。他對律詩的定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由此也奠定了他在詩歌發展史中的地位。有《杜審言集》。
③宦遊:在外做官的人。
④偏:特別。物候:自然界顯出季節變化的現象。
⑤曙:曙光。
⑥淑氣:溫暖的氣候。
⑦晴光:晴朗的陽光。:浮萍,蕨類植物,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這裏化用江淹《詠梅人春遊》“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萍”句意。
⑧古調:古時傳統曲調,這裏指陸丞的《早春遊望》。
⑨歸思:思鄉的念頭。巾:手巾。
隻有遠離故裏外出做官之人,才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萍顏色轉深。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遊望》。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前後,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遊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詩人在唐高宗鹹亨元年(670)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像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淒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說隻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鄉,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致,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麵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裏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是寫新春伊始。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於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月令》),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近海,春風春水都暖,並且多雲。所以詩人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像曙光一樣映照著滿天雲霞。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裏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詩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所以這句說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木榮的春天了。
接著,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溫暖氣候。“黃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陸機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悲哉行》)“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後,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梁代詩人江淹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詠美人春遊》)這句說“晴光轉綠”,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著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而略過中間二聯。其實,它的構思是完整而有獨創的。起結固然別致,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詩的精彩處,恰在中間二聯。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①
杜審言
北鬥掛城邊②,南山倚殿前③。
雲標金闕迥④,樹杪玉堂懸⑤。
半嶺通佳氣⑥,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⑦,長此戴堯天⑧。
①詩作於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十一月十五日,時中宗誕辰,長寧公主滿月,中宗在蓬萊三殿賜宴群臣,杜審言奉命而作,當時李嶠的應製詩有“神龍見象日,仙鳳養雛年”句。蓬萊三殿:唐大明宮內麟德殿,《長安誌》載:“西北有麟德殿,此殿三麵,南有閣……凡內宴多於此殿。”奉敕:奉皇帝之命寫詩。終南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
②北鬥:北鬥星。
③南山:終南山。
④雲標:雲端。金闕:皇宮,指其富麗堂皇。迥(jiǒng):高遠。
⑤樹杪:樹梢。玉堂:本為漢代宮殿,這裏泛指宮殿。
⑥半嶺:半山腰。
⑦小臣:詩人自稱。持:持酒。獻壽:祝壽。
⑧戴:頭頂著,引申為生活在什麼情況下。堯天:如同堯帝時代一樣的太平盛世。語出《論語·泰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北鬥星懸掛在京城天邊,終南山倚靠在宮殿前麵。巍峨的宮殿高聳入雲,明淨的殿堂遠遠望去像掛在樹梢上邊。京城中一派和樂喜慶的氣氛,散步到城外,連大半個秦嶺都籠罩在這片喜慶之中;宮殿中吉祥的香煙,嫋嫋飄向天空,連終南山的高峰也繚繞著這種煙霧。我手捧詩歌前來賀壽,希望皇上治理的天下永遠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這首應製詩是為皇帝誕辰而作。詩人用“北鬥”、“南山”、“金闕”、“玉堂”等詞既顯示出皇宮大院的巍峨氣派和富麗堂皇,又襯托出皇帝的九五之尊和無比威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佳氣”和“瑞煙”進一步頌讚皇帝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尾聯點出此詩乃奉敕而寫,呼應了題意。
春夜別友人①
陳子昂
銀燭吐清煙②,金尊對綺筵③。
離堂思琴瑟④,別路繞山川⑤。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⑥。
悠悠洛陽道⑦,此會在何年⑧。
①詩作於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前後,詩人準備離開故鄉,前往洛陽,友人張筵為他餞行,陳子昂贈詩二首,本詩為第一首。一說作於中宗文明元年(684),詩人離蜀赴洛陽應試。
②銀燭:白色蠟燭。
③金尊:酒尊的美稱,精美的酒杯。綺筵:豐盛的宴席。
④離堂:設宴餞別的客廳。琴瑟:指朋友宴飲之樂,典出《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琴鼓瑟。”
⑤別路:朋友分別後踏上的路程。
⑥長河:銀河。
⑦悠悠:遙遠,漫長。
⑧此會:這樣的聚會。
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杯麵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裏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後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後,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會。
本詩約作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春。時年二十六歲的陳子昂離開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這首離別之作,就從宴會的情景落筆。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首聯用對起格,語言富於對稱美,同時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鮮明,在對比中顯出色彩美。銀燭,晶瑩潔白的蠟燭。金樽,形容酒杯華貴、考究。綺筵,華美的筵席。這一聯遣詞華麗,鋪陳宴會隆重熱鬧場麵,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席雖然豐盛,但它是為送行而設,因此不免又籠罩上一層離別氣氛,使在座的人於歡聲笑語之外漸漸產生惆悵與傷感之意。“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一聯,承首聯而引出離別的主題。這一聯自謝朓《離夜》詩的“離堂華燭盡,別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謝詩顯得出語更自然意境更深遠,明確地抒寫出此時此地惜別的情景。
第三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描寫夜空的景色。這裏並不是泛泛寫景,而是借背景的擴展和時間的推移來進一步映襯別情。長河沒曉天,指銀河消失在曙色之中。這一聯表麵看像專寫夜空,實則緊扣夜宴。月亮已隱沒到高樹之後,銀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卻沒有散去,實寫雙方難舍難分,時間在不覺中逝去,通過夜宴之長,襯托別情之深,這種以景襯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麵抒寫離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的問句作結。
悠悠,遙遠;洛陽道,通往洛陽的路。這兩句說:此去洛陽的道路十分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見麵?這個結尾,感情真摯,語言質樸。全詩因反複渲染離情而浸上了一層淡淡的愁緒。由於詩人此行是滿懷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詩篇雖略有感傷色彩,但基調卻高昂明快,並不給人以低回悲抑之感。
此詩通篇暢達優美,除了開頭一聯因場麵描寫之需而適當選用華麗辭藻外,其餘用語都不加藻飾,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詩的深厚和雅。清人紀昀說得好:“此種詩當於神骨氣脈之間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開,即不得其佳處。如但摹其聲調,亦落空腔”。再有,此詩雖寫眼前景,心中情,卻有所繼承和借鑒。有人指出,它“從小謝《離夜》一首脫化來”。《離夜》即謝朓《離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寫一次夜宴。兩相比較可知,陳詩在章法、用語等方麵都明顯受了謝詩影響。但陳子昂並沒有簡單地模擬前人,而是有所創新。謝詩較直露和簡潔,陳詩則婉轉而細膩,在結構上更善於回環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穠麗之筆鋪寫宴會之盛,次以婉曲之調傳達離別之愁,再以宏大的時空背景烘托出宴會之久與友誼之長,最後以展望征途來結束全篇,層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從優美的意象描寫中自然地流露感情。勝於一般的離別之作。
長寧公主東莊侍宴①
李嶠②
別業臨青甸③,鳴鑾降紫霄④。
長筵鷺集⑤,仙管鳳凰調⑥。
樹接南山近⑦,煙含北渚遙⑧。
承恩鹹已醉⑨,戀賞未還鑣⑩。
①詩作於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四月一日,中宗幸長寧公主莊園,詩人奉命而作。
②李嶠(644-713),字巨山,趙州讚皇(今河北讚皇)人。二十舉製策甲科進士,曆高宗、武則天、中宗、玄宗四朝,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等職。李嶠文學造詣很深,詩多詠物之作,與蘇味道合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晚年被尊為文章宿老。代表作《汾陰行》頗為時人推崇。有《李嶠集》。
③青甸:青色的郊原。
④鑾:皇帝車駕上用的鈴。紫霄:本指天,此指皇宮。
⑤長筵:長排的宴席。鷺:本為兩種鳥名,因為飛行有序,所以用來比喻百官朝見皇帝時秩序井然。
⑥仙管:管樂的美稱。鳳凰調:形容音調優美,像鳳凰鳴叫。
⑦南山:終南山。
⑧渚:水中陸地。
⑨承恩:蒙受恩典。鹹:全、都。
⑩戀賞:流連玩賞。還鑣(biāo):返回。鑣,馬嚼子,這裏代指馬。
公主的別墅臨近郊外碧綠的田野,皇帝的車駕似是從天而降來到這裏。公主的盛宴排成一長列,眾多的隨行官員像鴛鴦和鷺鷥那樣聚集到一起,優美動聽的仙樂好像把鳳凰也吸引過來了。山莊園林內樹木高聳,仿佛與終南山相連接;漂浮不定的煙霧彌漫延伸到渭水邊。官員們得到皇帝賜宴後都喝得大醉,對於東莊景致還戀戀不舍。
全詩用鋪陳誇張的手法極力渲染了長寧公主別墅的豪奢勝景,以及皇帝駕臨筵宴的盛況景象。詩歌寫得華麗、生動,氣勢闊大,雖然內容仍不脫應製詩之窠臼,但整體氣象上稍為勝出。
恩賜麗正殿書院賜宴應製得林字①
張說
東壁圖書府②,西園翰墨林③。
誦詩聞國政④,講易見天心⑤。
位竊和羹重⑥,恩叨醉酒深⑦。
載歌春興曲⑧,情竭為知音⑨。
①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建麗正殿書院,命張說為書院使,執掌儒臣講讀經史諸事。張說在宴席上,奉唐玄宗之命作詩,得“林”字韻。麗正殿書院:即麗正書院,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建,是帝王讀書的地方。製:古代稱皇帝的命令為製。得林字:押林字韻。
②東壁:二十八星宿之一,由飛馬座和仙女座組成,古人認為它是掌管天上文章圖書的秘府,後世稱皇家藏書秘府為東壁。《晉書·天文誌上》:“東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圖書之秘府也。”
③西園:三國時魏國園林,曹丕、曹植與建安七子等文人多在此筵集賦詩,後世稱為西園雅集。翰墨:筆墨,這裏指文人雅士。
④詩:《詩經》。聞:從中聽到。國政:國家政事,治國道理。
⑤易:《易經》。天心:天意。
⑥位竊:詩人自謙的說法,居官。和羹:調和羹湯,比喻宰相輔佐皇帝理政。
⑦恩叨:即叨恩,受到恩惠。
⑧載:乃,就。春興曲:充滿春意的曲子,指本詩。
⑨情竭:盡情。知音:知己,知遇,這裏指唐玄宗。
東邊是藏書館舍,正應天上東壁文章的星象;西邊是學士雅集,巧合曹植當年名人相聚的典故。誦讀《詩經》以曉治國之道,講解《易經》以知天地之妙。我竊居宰相高位,身負著重任,因蒙受皇恩而開懷暢飲。宴會上載歌載舞,春意融融,引起了我作詩的雅興,希望竭盡所能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詩題意為作者奉唐玄宗之命以“林”字為韻腳作詩,因而這也是一首應製詩。詩歌前四句敘述麗正殿書院的概貌,對仗工整、精練;後四句是為皇上歌功頌德之詞,但過於直露,缺乏詩意。
送友人①
李白
青山橫北郭②,白水繞東城③。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④。
浮雲遊子意⑤,落日故人情⑥。
揮手自茲去⑦,蕭蕭班馬鳴⑧。
①詩作於唐玄宗天寶末年(約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與遊人贈別。一說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李白漫遊江淮。
②郭:外城;古人稱城外為郭,郭外為郊,郊外為野。
③白水:清澈的河水。
④蓬:蓬草,又名飛蓬,枯後根斷,遇風飛旋,多用來比喻漂泊在外的旅人。
⑤遊子:旅居他鄉的人。
⑥故人:老朋友,指詩人自己。
⑦茲:此。
⑧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的馬,此指離別的馬。班,別。
青翠的山峰橫貫外城的北麵,白練般的河水環繞著東城。我們今天在此地分別後,就會像蓬草一樣萬裏飄零,輾轉不定。遊子的行跡像天上的浮雲,來去無蹤,我送別友人的心情仿似西下的夕陽,慘淡淒涼。揮揮手,自此而別,聽到了離群馬兒的“蕭蕭”叫聲。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隻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麵,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麵,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裏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
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裏,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隻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見說蠶叢路②,崎嶇不易行③。
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④,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⑤,不必問君平⑥。
①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回四川時。這年春天,李白遊坊州,不久歸長安,適逢友人王炎入蜀,便作此詩及《劍閣賦》送之。入蜀:到蜀地(今四省川)去。
②見說:聽說。蠶叢:古蜀國國王,借指蜀地。
③崎嶇: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④籠:籠罩。秦棧:秦時的棧道,這裏是說棧道的古老。棧,在陡岩峭壁之上鑿岩架木,上鋪木板以通行。
⑤升沉:宦途得失。
⑥君平:漢代嚴遵,字君平,隱居成都,以占卜為生。
聽說從這裏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雲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稱的抒情詩。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麵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歎句“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裏隻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
“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麵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雲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雲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麵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麵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麵的內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岩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麵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麵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後,“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後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可謂循循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為“五律正宗”(《唐宋詩醇》卷一)。
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清人趙翼曾指出李白所寫的五律,“蓋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於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然有對偶處,仍自工麗;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出行墨之外”(《甌北詩話》卷一)。這一評語很精確,正好道出了這首五律在對偶上的藝術特點。
次北固山下①
王灣②
客路青山外③,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④,風正一帆懸⑤。
海日生殘夜⑥,江春入舊年⑦。
鄉書何由達⑧,歸雁洛陽邊⑨。
①詩題一作《江南意》。
②王灣(693-751),洛陽人,先天年間(712-713)進士及第。開元初,為滎陽主簿。馬懷素請校正群籍,編纂《群書四部錄》,召博學之士,分部撰次,王灣在眩後又與陸紹伯等同校麗正院書,終洛陽尉。博學工詩,詩雖流傳不多,但享名甚大。次:到,停留。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下臨長江,與焦山、金山並稱京口三山。
③客路:大路,旅途。
④潮平:江水高漲而又平靜。兩岸闊:一作“兩岸失”。
⑤風正:風順。
⑥海日:從海上升起的朝陽。殘夜:夜盡時,天快亮的時候。
⑦入舊年:指春暖早到節令交替。
⑧鄉書:家信。何由達:由誰傳遞。
⑨歸雁:我國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源於《漢書·蘇武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麵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風向不偏,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江天。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彌漫著溫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麼思念親愛的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璠選入《河嶽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本文係據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一生中,“嚐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麵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裏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麵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隻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薑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曆來膾炙人口,殷璠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河嶽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裏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誌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隻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相當優美的。
蘇氏別業
祖詠①
別業居幽處②,到來生隱心③。
南山當戶牖④,澧水映園林⑤。
竹覆經冬雪,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⑥,閑坐聽春禽。
①祖詠(699-746?),洛陽人。唐開元年間中進士第,屢遭遷謫,仕途落拓,遂無意於政治,歸隱汝墳別業,以漁樵隱居生活終。祖詠與王維交情頗深,往來酬唱頻繁。王維在濟州贈詩雲:“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贈祖三詠》)其詩作以描寫隱逸生活、山水風光為主,辭意清新、文字洗練,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之一,有《祖詠集》。
②幽處:幽靜的地方。
③隱心:歸隱山林的心思。
④南山:終南山。當:對著。戶牖:門窗。
⑤澧水:又作“豐水”,渭水的支流,發源於終南山。
⑥寥寥:空寂,人跡罕至。
蘇氏的別墅在非常清幽的地方,人們到此一看就會頓生隱居的心情。終南山正對著別墅的門窗,澧水圍繞著莊園的園林。經冬未化之雪覆蓋在竹梢,天還未到黃昏庭院已昏暗。別墅幽深寂靜遠離人境,可以悠然閑坐諦聽春鳥的啼鳴。
這首五言律詩,詩人描寫他到深山中的蘇氏別墅遊覽的情景。全篇語言洗練,造語新奇,格律嚴謹,意境清幽,是盛唐五言律的一首傑作。
開始兩句點明別墅坐落在深山幽僻之處,並抒寫自己一到別墅就產生了隱逸之情。敘事幹淨利落,開篇即點明主旨。以下,就從各個角度寫景抒情,具體闡述這個“臨幽欲隱”的主題。
中間四句寫景極美妙。高峻遼闊的終南山,充當了這座別墅的門窗。住在這所別墅的人,推開門窗就能盡覽奇秀的山色。而那一道從終南山流出來的灃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著別墅的園林。由此別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經常觀賞青山、園林的秀麗倒影了。這兩句描寫別墅環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開闊。巧妙之處是采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戶繪南山,借園林寫灃水,在小景、近景中蘊藏著大景、遠景,這就是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的“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竹覆”、“庭昏”二句從遠景轉入近景,描寫別墅園庭。詩人驚異地看到:遮掩著別墅的竹林,還覆蓋著經久不化的白雪,盡管還沒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籠罩在濃重的昏暗之中。這兩句詩,用字非常精煉。“經冬”,表明了這時已是春天;“未夕”,說明這是白晝。“覆”字表現積雪很厚。在春天裏,還有那麼厚的積雪覆蓋著竹林;在大白天裏,庭院居然如此幽暗。這景色多麼新奇啊,可見別墅所處地勢很高,而且周圍一定有山崖和鬱茂的林木遮擋了陽光,因此特別清冷和幽暗。前人評這四句詩“極力出奇”(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四),這四句詩的確寫出了新鮮的、不同尋常的深山幽景。“庭昏未夕陰”一句,是自晉宋詩人顏延年《贈王太常詩》中的“庭昏見野陰”一句化出,但二語所寫景色側重點不同。顏詩是從“庭昏”顯出曠野之陰;祖詩隻寫“庭昏”,卻以“未夕陰”來烘襯。
最後兩句,“寥寥人境外”,寫詩人的感受。置身在這清幽的深山別墅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已脫離了塵世,整個身心融入到空闊的太虛境中,一切煩惱、雜念全都消失了。於是,他靜靜地坐下來,悠閑地聆聽深山中春鳥的啼鳴。全詩前七句都是寫靜景,沒有聲息。詩人在篇末表現自己閑坐聽春禽,以聲音傳遞出春的訊息。
殷璠《河嶽英靈集》評祖詠詩“剪刻省淨,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淩俗。”從這首詩中可以見出一斑。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隱掖垣暮②,啾啾棲鳥過③。
星臨萬戶動④,月傍九霄多⑤。
不寢聽金鑰⑥,因風想玉珂⑦。
明朝有封事⑧,數問夜如何⑨。
①詩約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杜甫時任左拾遺。宿:值宿,值夜班。左省:左掖,古時稱門下省為左掖,在皇宮東邊,臨近左掖門。
②掖垣:皇宮的旁垣,偏殿的短牆,也用來稱中書、門下兩省,這裏指門下剩
③啾啾:鳥鳴聲。
④星臨:星光下照。動:燦然欲動。
⑤九霄:九天,天的最高處,這裏指宮殿。
⑥金鑰:本指門上的鑰匙,這裏指開宮門的鑰匙聲。
⑦玉珂:馬飾物,馬鈴。
⑧封事:臣下上書奏事,一律封緘,防止泄密。
⑨數問:多次問。夜如何:夜色將近了嗎。
左偏殿矮牆遮隱花叢,日已將暮,投宿的鳥兒,一群群鳴叫著飛過。星臨宮中,千門萬戶似乎在閃爍,靠近天庭,所得的月光應該更多。夜不敢寢,聽到宮門開啟的鑰鎖,晚風颯颯,想起上朝馬鈴的音波。明晨上朝,還有重要的大事要做,心裏不安,多次地探問夜漏幾何?
至德二載(757)九月,唐軍收複了被安史叛軍所控製的京師長安;十月,肅宗自鳳翔還京,杜甫於是從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遺。左拾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諍,小事上封事。所謂“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這首作於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寫作者上封事前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表現了他忠勤為國的思想。詩題中的“宿”,指值夜。“左時,即左拾遺所屬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同為掌機要的中央政府機構,因在殿廡之東,故稱“左時。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起首兩句描繪開始值夜時“左時的景色。看來好似信手拈來,即景而寫,實則章法謹嚴,很有講究。首先它寫了眼前景:在傍晚越來越暗下來的光線中,“左時裏開放的花朵隱約可見,天空中投林棲息的鳥兒飛鳴而過,描寫自然真切,曆曆如繪。其次它還襯了詩中題:寫花、寫鳥是點“春”;“花隱”的狀態和“棲鳥”的鳴聲是傍晚時的景致,是作者值宿開始時的所見所聞,和“宿”相關聯;“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時)的矮牆,這裏指門下省,交代值夜的所在地,扣“左時。兩句可謂字字點題,一絲不漏,很能見出作者的匠心。“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此聯由暮至夜,寫夜中之景。前句說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宮殿中的千門萬戶也似乎在閃動;後句說宮殿高入雲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別多。這兩句是寫得很精彩的警句,對仗工整妥帖,描繪生動傳神,不僅把星月映照下宮殿巍峨清麗的夜景活畫出來了,並且寓含著帝居高遠的頌聖味道,虛實結合,形神兼備,語意含蓄雙關。其中“動”字和“多”字用得極好,被前人稱為“句眼”,此聯因之境界全出。這兩句既寫景,又含情,在結構上是由寫景到寫情的過渡。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這聯描寫夜中值宿時的情況。金鑰,即金鎖。玉珂,即馬鈴。兩句是說自己值夜時睡不著覺,仿佛聽到了有人開宮門的鎖鑰聲;風吹簷間鈴鐸,好像聽到了百官騎馬上朝的馬鈴響。這些都是想象之辭,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勤於國事,唯恐次晨耽誤上朝的心情。在寫法上不僅刻畫心情很細致,而且構思新巧。此聯本來是進一步貼詩題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寢”兩字,描寫自己宿省時睡不著覺時的心理活動,另辟蹊徑,獨出機杼,顯得詞意深蘊,筆法空靈。“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最後兩句交代“不寢”的原因,繼續寫詩人宿省時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緒不寧,所以好幾次訊問清夜時辰幾何?後句化用《詩經·小雅·庭燎》中的詩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這裏非常貼切自然,而加了“數問”二字,則更加重了詩人寢臥不安的程度。全詩至此戛然而止,便覺有一種悠悠不盡的韻味。結尾二句由題後繞出,從宿省申發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語句矯健有力,詞意含蓄雋永,忠愛之情充溢於字裏行間。
這首詩多少帶有某些應製詩的色彩,寫得平正妥帖,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詩八句,前四句寫宿省之景,後四句寫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將曉,自將曉至明朝,敘述詳明而富於變化,描寫真切而生動傳神,體現了杜甫律詩結構既嚴謹又靈動,詩意既明達又蘊藉的特點。
題玄武禪師屋壁①
杜甫
何年顧虎頭②,滿壁畫滄州③。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④。
錫飛常近鶴⑤,杯渡不驚鷗⑥。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⑦。
①玄武禪師:玄武廟中的僧人。禪師,是對和尚的尊稱。玄武,山名,又名宜君山、三嵎山,在玄武縣(今四川省中江縣)東二裏,一說是大雄山玄武廟。
②顧虎頭: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子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人稱“才絕、畫絕、癡絕”。
③滄州:臨水的地方。
④青天:藍天。
⑤錫飛常近鶴:化用梁武帝時高僧寶至與白鶴道人鬥法的典故。《高僧傳》載,舒州潛山風光奇絕,梁高僧寶至與白鶴道人都想到那裏祝梁武帝知道後,就讓他們各帶自己的法寶一比高低。於是白鶴道人先放鶴先飛,寶至隨後將錫杖拋向空中。待白鶴飛到時,錫杖已經先立到山上了。最後梁武帝分別在鶴杖所停的地方建立了寺院和道觀。錫,錫杖,僧人化緣時用來叩門的拄杖,頂頭裝著錫環。
⑥杯渡:以木杯渡海。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為目。初見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來。……至孟津河,浮木杯於水,憑之渡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俄而度岸,達於京師。”後喻指高僧。
⑦真隨:真願意跟隨。惠遠:東晉高僧,曾在廬山修行,與陶淵明有交往。這裏以惠遠比玄武禪師,以陶淵明自比。
顧愷之什麼時候在禪師房的兩壁上畫滿了圖畫。畫中的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光芒映照在石泉林木間,氣勢十分雄壯。江海綠波橫流,與藍天連接在一起,浩浩蕩蕩。和尚的錫杖飛動,超過了道人的白鶴,高僧乘木杯渡海而來。他們好像找到了進入廬山的道路,真的要追隨惠遠修道遠遊。
這首詩用文學的語言展現繪畫的精妙和神韻。首聯用讚歎的語氣引出主題,中間四句細致描繪出壁畫的壯麗奇景,遠近結合,動靜互襯。末兩句抒情,壁畫中的圖景引起了詩人遁世隱居的念頭。全詩用典貼切自如,詩意自然天成。
終南山①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②。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⑤。
欲投人處宿⑥,隔水問樵夫。
①唐玄宗開元末、天寶初,王維在終南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②“太乙”以下兩句:用誇張的手法寫終南山的高大雄偉,綿延不絕。太乙,又名太一,終南山的別名,是秦嶺主山峰之一,西起今甘肅省天水市,東至今河南陝縣。天都,天帝所居之處,近天都說其高峻。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邊,這裏是誇張的說法。
③“白雲”以下兩句:傳神地描寫出登山時觀察到的奇特的雲霧景觀。回望,四麵瞭望。青靄(越),青色雲氣。入,接近,進入。
④分野:古人將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相對應,叫做分野,這裏是說終南山很大,一峰之隔便區域不同。中鋒:最高處。
⑤壑:山穀。殊:不同。
⑥投:投奔。人處:有人居住的地方。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山東西隔開,各山間山穀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隻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隻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嚐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彙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隻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麵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鬆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麵,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我們留下了馳騁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隻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曆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薑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麼,他怎麼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循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寄左省杜拾遺①
岑參
聯步趨丹陛②,分曹限紫薇③。
曉隨天仗入④,暮惹禦香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