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卷四五律(3 / 3)

詩歌首聯寫出聖果寺的地理特色,處高而隱蔽。第二聯寫詩人登臨其上,俯瞰所得,勾繪出吳越兩地綿山相鄰,兩江相對的偉岸氣勢,令人陶醉。第三聯寫景,遠近交錯,色彩紛呈,突出了聖果寺周圍的美不勝收。最後兩句由自然之景轉入對世俗紅塵的表達,“鍾磬雜笙歌”流露出詩人的複雜心緒,各種滋味湧上心頭。

野望

王績①

東皋薄暮望②,徙倚欲何依③。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④。

牧人驅犢返⑤,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⑥,長歌懷采薇⑦。

①王績(586-644),王通之弟,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鬥先生。祖籍祁縣,後遷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隋大業元年(605)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後為六合縣丞。貞觀初,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自求任太樂丞。他把焦革的製酒法總結為《酒經》一卷,又收集杜康、儀狄等善釀者的經驗,寫成《酒譜》一卷。好彈琴,又精於占卜算卦,兼長射覆。詩歌多寫山水田園風光與隱士生活,平淡疏野,對唐詩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有《王無功文集》。

②東皋: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詩人歸隱後的常遊之地。皋,水邊地。

③徙倚:徘徊。欲何依:打算依靠什麼,描繪詩人內心苦悶、彷徨不安的神態。

④落暉:夕陽餘暉。

⑤犢:小牛。

⑥相顧:相看。

⑦采薇:《詩經·召南·草蟲》:“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鍤矛,我心傷悲。”《詩經·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儼狁之故。不遑啟居,儼狁之故。”詩人聯想到《詩經》中關於“采薇”的片斷,借以抒發苦悶。一說此處引用伯夷、叔齊的典故,寄托避世隱居之意。薇,野菜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暉。牧人驅趕著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麵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麵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隻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嚐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複,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送別崔著作東征①

陳子昂

金天方肅殺②,白露始專征③。

王師非樂戰④,之子慎佳兵⑤。

海氣侵南部⑥,邊風掃北平⑦。

莫賣盧龍塞⑧,歸邀麟閣名⑨。

①這首詩作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侵入營州,朝廷任命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使東征,崔融任東征書記隨軍前行,陳子昂以此詩相勸誡。崔著作:崔融,字安成,武則天時期詩人,與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

②金天:秋天,因秋季於五行屬金故稱。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古人以為秋季充滿肅殺之氣,正好用兵。

③白露:節氣名,為立秋之後的第三個節氣。專征:專門從事征伐。

④王師:帝王的軍隊。樂戰:喜歡打仗。

⑤之子:這些從征的人,指崔融。佳兵:《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據前人考證為“隹”的誤寫,隹,古“唯”字,虛詞。佳兵即用兵。

⑥海氣:邊地戰塵。侵南部:往南侵犯竄擾。

⑦掃:掃蕩,蕩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縣。

⑧賣:出賣。盧龍塞:古代軍事要塞,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⑨麟閣:麒麟閣,漢代所建,在未央宮中,上畫功臣圖像以表彰其功勳。

蕭瑟的秋天已經有霜露降臨,將帥就要出征討伐了。朝廷的軍隊並非好戰,所以你用兵時要謹慎從事,不能肆意殺戮。對待軍隊要號令嚴肅,保持士氣旺盛,就會像海氣邊風那樣勢如破竹,不管南方或北方都不難平定。出征從軍要熟悉邊情地形,不要無功受賞和貪圖虛名。

詩題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作於萬歲通天元年(696),這一年,由於唐朝將帥對邊事處置失宜,契丹孫萬榮、李盡忠發動叛亂,攻陷營州(《舊唐書·北狄傳》)。唐王朝於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赴邊地以備契丹。契丹轄地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在帝都長安之東,因此稱東征。崔著作,指崔融,時任著作佐郎,以掌書記身份隨武三思出征。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首聯點明出征送別的時間。金天,指秋天,《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俊傑,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詩人在序中也寫道,“古者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命將帥,訓甲兵”,大唐王朝這次東征平叛,選擇在秋氣肅殺的時候,正是為了“昭我王師,恭天討”。這兩句暗示唐軍乃正義之師,討伐不義,告捷指日可待。“肅殺”、“白露”勾畫出送別時的氣氛,使出征者那種莊重嚴肅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統治者當垂恤生靈,“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師不喜戰伐,以仁義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軍隊。《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裏用“慎佳兵”來勸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殺戮,兩句表麵歌頌王師,實則規諫崔融,顯得委婉、含蓄。

五、六兩句借表現河北戰場的環境,來盛讚唐軍的兵威。梁王大軍兵多將良,軍容整肅,這次東征定能擊敗叛軍,大獲全勝。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時稱平州。這裏指孫、李叛軍的巢穴。“海氣”、“邊風”都是帶殺氣的物象,“侵”、“掃”來表現東征的氣勢。

末二句進一步以古人的高風節義期許友人,呼應三、四兩句。盧龍塞,古代是河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道。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丸,田疇獻計,引曹軍出盧龍塞,出敵不意,大敗烏丸。曹操欲對其行封,疇說:“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終不受封。(《魏誌·田疇傳》)。麟閣,即麒麟閣。漢武帝時曾畫十一名功臣的形貌於其上。後來就以麒麟閣作為功成名就的象征。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是有針對性的。武後臨朝稱製時,輕啟戰爭。垂拱三年,鑿山開道,襲擊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給中原和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眼下,孫、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舉叛亂,燒殺擄掠,貽害河北人民。因此,陳子昂一方麵力主平叛,在詩序中稱讚崔融等出征時“酒中樂酣,拔劍起舞”、“氣橫遼碣,誌掃獯戎”的豪氣,後來自己也親隨武攸宜出征,參謀帷幕;另一方麵,他又反對窮兵黷武,反對將領們為了貪功邀賞,迎得武後的歡心而擴大戰事,希望他們能像田疇那樣淡泊明誌,以國家大義為重。這兩句的擔憂,希望友人能在這方麵做出表率。表達了詩人出語堅決,正氣凜然,讀來撼動人心。

全詩質樸自然,寫景議論不事雕琢,元方回評論說:“天下皆知其能為古詩,一掃南北綺靡,殊不知律詩極佳”。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其一①

杜甫

落日放船好②,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③,佳人雪藕絲④。

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①詩題一作《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此詩為第一首。納涼:乘涼。

②放船:泛舟。

③調冰水:調和冰塊化成的飲料。

④雪藕絲:雪,擦拭。藕絲,彩色名,雪藕絲即美貌女子在塗脂抹彩梳妝打扮。一說雪藕絲是切藕成絲。

太陽落山,正好是放船乘涼的時機。河上清風吹拂,水麵泛起微波。水邊竹林的深處,正是留客的時候;荷葉青青,正是歇涼的好地方。貴公子們用冰調製冷飲之水,歌妓們除掉嫩藕的白絲。此時,天上黑雲泛起,要下解暑的雨了,這莫不是雨在催人作詩麼?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其二

杜甫

雨來沾席上①,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濕②,燕姬翠黛愁③。

纜侵堤柳係④,幔卷浪花浮⑤。

歸路翻蕭颯⑥,陂塘五月秋⑦。

①沾:濺。

②越女:南方的佳人。

③燕姬:北方的美女,越女燕姬這裏指歌妓。翠黛:女子的眉毛,古代女子用螺黛畫眉,故有此稱。

④纜:拴船的纜繩。侵:迫近,靠近。

⑤幔:船上的布幔,用以遮陽。

⑥翻:反而。蕭颯:蕭條冷落。

⑦陂塘:池塘。

雨水打濕了坐席,風急浪大拍擊著船頭。歌妓們的紅裙子濕透了,愁容滿麵。大家趕快把纜繩係在柳樹上,風雨吹打得船上的幔帳翻卷,浪花拍擊著船頭。回來的路上卻有如秋風蕭瑟,丈八溝的五月好像就是秋涼季節。

這兩首攜妓納涼詩不能看作普通的世俗行樂,而是詩人別有用心而作。第一首詩寫雨前納涼的情景,“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渲染出一派悠閑、安適的場麵,是“樂極”之景。末尾兩句承前啟後,天上的烏雲預示著風雨即將來臨,為下一首詩埋下伏筆。第二首詩用“翠黛愁”“浪花副描繪出公子佳人遭遇風雨的狼狽不堪,是“生悲”之景。尾聯的“歸路翻蕭颯”是總結性的語句,他們來的時候興高采烈,去時卻興味索然,前後形成強烈對比,同時也暗合了詩人對風雲政治朝夕變幻的深切感觸和嘲諷之情。

宿雲門寺閣①

孫逖②

香閣東山下③,煙花象外幽④。

懸燈千嶂夕⑤,卷幔五湖秋⑥。

畫壁餘鴻雁,紗窗宿鬥牛⑦。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①雲門寺: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雲門山上。

②孫逖(696?-761),唐河南洛陽人。開元中官中書舍人、典製誥,官終太子少詹事。與顏真卿、李華為當時名士。

③香閣:雲門寺閣,佛教稱佛地有眾香國,樓閣苑囿都香。東山:雲門山。

④煙花:繁花盛開的景色,這裏借指美好的景色。象外:物象之外,塵俗之外。

⑤千嶂:千山。

⑥五湖:本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此指鏡湖。

⑦鬥牛:二星宿,其分野相當於今浙江、江蘇、安徽、江西一帶,時作者在浙江,故有“宿鬥牛”之說。

雲門寺坐落在東山之下,這裏煙霧繚繞,山花盛開,是那樣幽靜和超凡脫俗。晚上閣上懸燈高照,好似映照著千山萬壑;山風卷起幔帳,猶如五湖秋風到來。畫壁還剩有幾隻大雁,睡在閣中的紗窗下,好像與星星為鄰。更懷疑上天的路就在眼前,我夢中駕著白雲在天上遨遊。

雲門寺在今浙江紹興境內的雲門山(又名東山)上,晉安帝時建,梁代處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裏棲隱過。從杜甫詩“若耶溪,雲門寺,吾獨何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來看,此寺是當時一個有名的隱居之地。

一、二句以寫意的筆法,勾勒出雲門寺的一幅遠景。首句點出雲門寺的所在,次句寫出寺的環境氛圍。“香閣”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點。寺閣坐落在東山下,那兒地勢高,雲霧繚繞。時近傍晚,山花籠上了一層蒼茫的暮色,似在煙靄之中。“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說其幽無比,超塵拔俗。一座幽靜的佛寺便在邈遠天際淡淡化出。兩句於寫景之中兼寓敘事:雲門寺尚在遠方,詩人此時還在投宿途中。

三四句所寫,是到達宿處後憑窗遠眺的景象。這兩句對偶工穩,內蘊深厚,堪稱是篇中的警策。“懸燈”、“卷幔”正是入夜時初到宿處的情狀:點燃宿處油燈,卷起久垂的帷簾,觀賞起窗外的夜色。詩人借懸燈寫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寫出想象中所見浩淼的五湖(太湖的別名)。山與水對比,縱與橫映襯,意境極為優美。其實,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簾或借助於所懸之燈,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這純屬想象之辭。詩人不為夜幕和鬥室所限,而能逸興遄飛,放筆天地,寫出如此壯美的詩句,顯示了詩人寬闊的胸懷。而且,這兩句詩並非泛泛的寫景抒情之筆。詩人以“懸燈”、“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與“夕”點出節令與時間,並以“千嶂”、“五湖”的高遠氣象表明所宿處的雲門山寺的勢派。

五六兩句,緊承“懸燈”和“卷幔”,寫臥床環顧時所見。看來,這時詩人已經睡下,但一時還未成眠,便遊目室內與窗外:牆上,因為年深日久,壁畫的大部分已經剝落,隻見到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閃爍的群星像是鑲嵌在窗戶上那樣臨近。畫壁黯淡,足見佛寺之古老,正與詩人此時睡意昏昏的狀態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閃爍,像是引誘著詩人進入夢鄉。兩句分別寫出雲門寺“高”與“古”的特色。

最後兩句寫入夢後的情景。終於,詩人墜入了沉沉的夢鄉:“更疑”句直承“紗窗”句,因有鬥牛臨窗的情景,才引出雲門寺地勢高峻、猶如與天相近的聯想,因而在夜間竟做起駕著白雲淩空遨遊的夢來。“疑”字用疑似的口氣將似有若無的境界說出,朦朧恍惚,真有夢境之感。

全詩八句,緊扣詩題,絲絲入扣,密合無間。詩人以時間為線索,依次敘述赴寺、入閣、睡下、入夢,寫足“宿”字。又以空間為序,先從遠處寫全景,再從閣內寫外景,最後寫閣內所見。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環環相銜,首尾圓合,寫盡雲門寺的“高”與“古”。藝術結構高超,處處都見匠心。

秋登宣城謝北樓①

李白

江城如畫裏②,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③,雙橋落彩虹④。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⑤。

①李白在長安鬱鬱不得誌,不得已浪跡天涯。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秋季,他第二次來到宣城,在謝公樓寫下了這首詩。宣城:唐宣州治所,在今安徽水陽江西岸。謝朓北樓:即謝朓樓、謝公樓,為南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在陵陽山頂,禦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

②江城:指宣城。

③兩水:指環繞宣城的宛溪、句溪。

④雙橋:指宛溪上的鳳凰、濟川二橋,隋朝開皇年間建造。

⑤謝公:對謝朓的敬稱。

俯瞰宣城,像是畫裏的一樣美好。臨近傍晚,遠望晴空高曠,景色怡人。句溪和宛溪夾城而流,在秋天裏,溪水格外澄清,水麵泛出晶瑩的光,像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沂川橋橫跨兩溪之上,在碧水夕陽的映照下就像天上落下的彩虹。一縷縷炊煙,讓橘柚顯得一片蒼寒,秋色使梧桐樹更顯蒼老。誰能想到在這個樓上,有人麵對秋風而懷念以前的謝朓呢!

謝朓北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的登覽勝地。宣城處於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真是“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這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後,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宣城。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淨!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雲:“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裏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麵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係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麵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哪裏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讀了這兩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人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係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人們的美感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使人驚歎。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裏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裏,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黏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刹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練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這結尾兩句,從表麵看來很簡單,隻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裏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歎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舊遊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裏。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麵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隻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複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臨洞庭①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②,涵虛混太清③。

氣蒸雲夢澤④,波撼嶽陽城⑤。

欲濟無舟楫⑥,端居恥聖明⑦。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⑧。

①詩題一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又作《嶽陽樓》。這是首幹謁詩,作於唐玄宗開元四至五年(716-717)。當時,張說任嶽州刺史,孟浩然作此詩投贈,希望得到引薦。一說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詩呈獻給時任丞相的張九齡,以求得到引薦。

②平:湖水齊岸,風平浪靜。

③涵虛:包含太空,形容湖麵很廣,簡直可以包容整個天空。混:同。太清:天的代稱。

④氣蒸:水麵上雲氣蒸騰。雲夢澤:古時二湖澤名,在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澤在長江北,夢澤在長江南,今多為陸地。

⑤波撼:洞庭湖水波濤洶湧,似乎可以震撼嶽陽城。

⑥濟:渡。舟楫:船、槳。

⑦端居:安居,閑居,這裏指隱居。恥:感到羞恥。聖明:皇帝聖哲明睿,任用賢明。

⑧羨魚情:這裏以垂釣者比喻隱居者,以羨魚情比喻脫俗的願望。羨魚,《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八月的洞庭湖水漲得和岸一樣齊了,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湖麵和天空連在一起,難以辨別。湖上的水汽氤氳蒸騰,彌漫了雲夢大澤;湖中波濤洶湧,震撼了嶽陽古城。我想乘船渡湖,卻沒有船可乘;終日閑居,無所事事,感到愧對聖明天子。坐看那些垂釣之人,我隻能徒然地羨慕他們而已。

這是一首幹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隻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幹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鬱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嶽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

上句用寬廣的平麵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麵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麵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麵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隻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番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幹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過香積寺①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②。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③,日色冷青鬆④。

薄暮空潭曲⑤,安禪製毒龍⑥。

①過:訪問。香積寺:一名開利寺,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

②雲峰:雲霧繚繞的山峰。

③泉聲咽危石:泉水在高聳的岩石間流淌,聲音如同人在嗚咽,咽,嗚咽。危,高。

④日色冷青鬆:日光照耀下青鬆讓入產生一種陰冷的感覺。寫出山深林茂、人跡罕至的情形。

⑤空潭:明淨清澈的水潭。

⑥安禪:禪定,僧人坐禪入定。毒龍:佛經中的凶猛動物,這裏比喻非分的想法和欲望。《涅槃經》載,某寺潭中有一條毒龍,一位高僧禪定於潭上念咒語,毒龍浮出水麵悔過自新。顧況《寄江南鶴林寺石冰上人》:“定力超香象,真言攝毒龍。”

不知道香積寺在哪裏,走了幾裏山路就走到了雲霧繚繞的山峰。到處都是參天的古木,人跡罕至,從深山的某個地方傳來了鍾聲。泉水在高聳的岩石間流淌,聲音如同人在嗚咽。日光照耀下青鬆讓入產生一種陰冷的感覺。暮色映照著明淨清澈的水潭,隻要靜坐入定,就可驅除邪念。

詩題《過香積寺》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訪問”、“探望”。

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見出詩人的灑脫不羈。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裏就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麵寫人入雲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雲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著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鍾聲,在深山空穀中回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於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鍾聲從何而來,隻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鍾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疊嶂的群山。這是多麼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五、六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裏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隻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豈不謬哉?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暉塗抹在一片幽深的鬆林上,這情狀,豈能不“冷”?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麼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寧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麵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係到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製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製毒龍,亦可以克製世人心中的欲念埃“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裏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於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後“安禪製毒龍”,便是詩人心跡的自然流露。

詩采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雲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後則吐露“安禪製毒龍”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並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著意寫了隱隱的鍾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鍾聲和泉聲非但沒有衝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吧。

送鄭侍禦謫閩中①

高適

謫去君無恨②,閩中我舊過③。

大都秋雁少④,隻是夜猿多。

東路雲山合⑤,南天瘴癘和⑥。

自當逢雨露⑦,行矣慎風波⑧。

①詩作於天寶十一載(752)秋長安,上半年高適為封丘尉,秋辭職客遊長安,與杜甫、岑參、儲光曦等同遊。秋冬之際,被哥舒翰表為左驍衛兵參軍,遂赴幕府,任書記。傳禦:古代達官的侍從。

②謫:貶謫,古代官員被降職或者外調。無:通“毋”,不要。

③閩中:今福建省一帶。舊過:以前去過。

④大都:大概。秋雁少:因閩中在南嶺南,大雁大都不過南嶺,故稱秋雁少。

⑤東路:向東行走。

⑥瘴癘:南方山林間的毒氣和瘟疫病毒。

⑦自當:終當,終究會。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澤。隋煬帝時宮女侯夫人《自感詩三首》第三首:“不及間花草,翻承雨露多。”李隆基《賜崔日知往潞州》:“藩鎮謳謠滿,行宮雨露深。”

⑧慎風波:比喻的手法,勸誡友人處事要謹慎。

你被貶之後,心裏不要怨恨,我曾經去過閩中。那裏氣候暖和,極少見到秋雁,但是晚上樹林裏的猿猴比較多。向東走,群山高聳入雲,似與白雲相接,閩地南麵風和日麗,沒有瘴氣。你以後還會受到皇上的恩澤,複官回京,所以你在閩中行事要謹慎,不要惹起什麼風波。

這首送別詩的獨特之處是它並不以訴說依依惜別之情為主,而是側重於對友人此去的安慰和勸勉。詩歌的中間兩聯用詩人的現身說法交代了閩地的環境氣候,以此來消除友人的疑慮。尾聯是詩人對友人的進一步勸慰,希望友人行事謹慎,以等待回京複職的那一天。全詩雖無一處言情,卻字字關情,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濃情厚意,也反映出他們的真摯友誼。

秦州雜詩①

杜甫

鳳林戈未息②,魚海路常難③。

候火雲峰峻④,懸軍幕井幹⑤。

風連西極動⑥,月過北庭寒⑦。

故老思飛將⑧,何時議築壇⑨。

①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載(759)秋。杜甫為房琅辯護得罪肅宗,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一年關輔(關中)鬧饑荒,杜甫棄職舉家避居秦州,作《秦州雜詩二十首》,本篇是第十九首。秦州:今甘肅省天水縣。

②鳳林:鳳林關,秦州境內,在今甘肅臨夏西北。戈:幹戈,戰爭。

③魚海:地名,秦州境內,當時常為吐蕃所侵擾。路常難:常有戰事,道路難通。

④候火:烽火,邊境報警的火。候,通“堠”,哨所。雲峰峻:這裏形容烽火高而烈,情況緊急。

⑤懸軍:孤軍深入。幕井:有井蓋的井。

⑥西極:西方極遠之地,指唐代西北邊境。

⑦北庭:唐代曾設北庭都護府,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的破城子。

⑧故老:泛指邊城的老百姓。飛將: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⑨築壇:築壇拜將。漢高祖劉邦曾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軍。《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漢王欲拜韓信為將,“(蕭)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鳳林關的戰爭還沒有平息,魚海經常有戰爭,道路十分難走。烽火帶著濃煙直衝向天上,深入敵方的孤軍處境艱難,井水都幹了。狂風吹過,似乎西天的星星都為之動搖;過了北庭一帶,月色都讓人感到寒冷。邊城的老百姓都思念飛將軍李廣,不知朝廷何時才能高議築壇拜將的事。

《秦州雜詩》是組詩,共有二十首,這是第十九首。首聯戰事頻繁,烽火連天,是“兵荒”。頷聯緊承上聯,寫“饑荒”。頸聯用惡劣的自然環境極言戰爭帶來的禍害。尾聯“思飛將”、“議築壇”,表現了詩人渴望平息戰爭,國泰民安的願望,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使詩歌的立意得到提高,統攝全文。

禹廟①

杜甫

禹廟空山裏②,秋風落日斜③。

荒庭垂橘柚④,古屋畫龍蛇⑤。

雲氣生虛壁,江聲走自沙。

早知乘四載⑥,疏鑿控三巴⑦。

①詩作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杜甫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遊覽禹廟。

②禹廟: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忠縣)岷江邊的山崖上,為紀念大禹所建。

③斜:斜照。

④橘柚:一作“桔柚”,桔為橘的俗寫。《尚書·禹貢》載:“厥包桔柚。”意思是說,把桔柚包好,以便進貢。大禹治水後,人民安居樂業,南方的百姓也將豐收的桔柚包好進貢。

⑤龍蛇:《孟子·滕文公》載,大禹治水時,“掘地而注之海,驅龍蛇而放之菹”。

⑥四載:《書傳》載:“水乘舟,路乘車,泥乘輴,山乘樏(léi)。”舟、車、輴、樏四種交通工具被稱為四載。

⑦疏鑿:鑿開山崖,疏通水道。三巴:巴郡、巴東、巴西,這裏泛指四川一帶。

禹王廟坐落在空曠的山林裏,秋風蕭瑟,落日斜照在廟頂。荒涼的庭院內橘柚掛在樹上,屋裏的牆壁上還殘留著龍蛇的圖畫。雲霧繚繞著廟外山崖的石壁,滔滔江水帶走了白沙石。以前大禹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開鑿山石,疏通了三巴的洪水。

杜甫寫的禹廟,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參謁了這座古廟。

“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開門見山,起筆便令人森然、肅然。山是“空”的,可見荒涼;加以秋風瑟瑟,氣氛更覺蕭森。但山空,那古廟就更顯得巍然獨峙;加以晚霞的塗染,格外鮮明莊嚴,令人肅然而生敬意。詩人正是懷著這種心情登山入廟的。

“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廟內,庭院荒蕪,房屋古舊,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淒涼、冷落。但詩人卻觀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橘柚碩果垂枝,壁上古畫神龍舞爪。橘柚和龍蛇,給荒庭古屋帶來一片生氣和動感。“垂橘柚”、“畫龍蛇”,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含著歌頌大禹的典故。據《尚書·禹貢》載,禹治洪水後,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產,遠居東南的“島夷”之民也“厥包橘柚”──把豐收的橘柚包裹好進貢給禹。又傳說,禹“驅龍蛇而放菹(澤中有水草處)”,使龍蛇也有所歸宿,不再興風作浪(見《孟子·滕文公》)。這兩個典故正好配合著眼前景物,由景物顯示出來。景與典,化為一體,使人不覺詩人是在用典。前人稱讚這兩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絕技”(《詩藪·內篇》卷四)。這樣用典的好處是,對於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覺意味深濃,為古代英雄的業績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樣可以欣賞這古色古香、富有生氣的古廟景物,從中領會詩人豪邁的感情。

五、六兩句寫廟外之景:“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雲霧團團,在長滿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間緩緩卷動;江濤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峽滾滾奔流。這裏“噓”、“走”二字特別傳神。古謂:“雲從龍”。從迷離的雲霧,奔騰的江流,恍惚間,我們仿佛看到廟內壁畫中的神龍,飛到峭壁間盤旋嬉遊,口中噓出團團雲氣;又仿佛看到有個巨人,牽著長江的鼻子,讓它沿著沙道馴服地向東方迅奔。……在這裏,神話和現實,廟內和廟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氣勢和大禹治理山河的偉大氣魄,迭合到一起了。這壯觀的畫麵,令人感到無限的力與美。

詩人佇立崖頭,觀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對英雄大禹發出衷心的讚美,故結句雲:“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傳說禹治水到處奔波,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是為“四載”。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今四川忠縣、雲陽、閬中等地)。傳說這一帶原為澤國,大禹鑿通三峽後始控為陸地。這兩句詩很含蓄,意思是說:禹啊,禹啊,我早就耳聞你乘四載、鑿三峽、疏長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跡。今天親臨現場,目睹遺跡,越發敬佩你的偉大了!

這首詩重點在於歌頌大禹不懼艱險、征服自然、為民造福的創業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長期戰亂,像洪水橫流,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山“空”庭“荒”,正是當時整個社會麵貌的真實寫照。詩人用“春秋筆法”暗暗諷刺當時禍國殃民的昏庸統治者,而寄希望於新當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發揚大禹“乘四載”、“控三巴”的艱苦創業精神,重振山河,把國家治理好。

在抒情詩中,情與景本應協調、統一。而這首詩,詩人歌頌英雄,感情基調昂揚、豪邁,但禹廟之景卻十分荒涼:山空,風寒,庭荒,屋舊。這些景物與感情基調不協調。詩人為解決這個矛盾,巧妙地運用了抑揚相襯的手法:山雖空,但有禹廟之崢嶸;秋風雖蕭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雖荒,但有橘柚垂枝;屋雖古舊,但有龍蛇在畫壁間飛動……這樣一抑一揚,既真實地再現了客觀景物,又不使人產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後四句聲弘氣壯,調子愈來愈昂揚,令人愈讀愈振奮。由此可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望秦川①

李頎②

秦川朝望迥③,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淨④。逶迤城闕重⑤。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鬆。

客有歸歟歎⑥,淒其霜露濃⑦。

①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載(741),李頎棄官後隱居潁陽東川,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相過往,這首詩寫於詩人罷職之後出長安過秦川時。

②李頎(690?-751?),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唐開元年間中進士第,曾任新鄉縣尉,久未遷調,後歸潁陽嵩山、少室山一帶的東川別業,隱居以終。詩長於五古及七言歌行,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慷慨悲涼。有《李頎集》。

③秦川:地名,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地區。朝望:早晨東望。迥:遠。

④淨:明淨。

⑤逶迤:連綿不斷的樣子。重:重疊。

⑥歸歟:回去吧。孔子困陳,有“歸歟”之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⑦淒其:寒冷貌,《詩經·邶風·綠衣》有:“淒其以風。”

早晨從長安出發,回頭望望遙遠的秦川,太陽正從東峰上慢慢升起。日光照耀,遠近的山河一片明淨,京城裏的宮闕連綿不斷,重重疊疊。秋聲吹動竹林颯颯作響,五陵鬆上泛著凜凜寒光。長安的遊客發出了“回去”的歎息,麵對濃重的霜露感到淒冷悲慘。

這首詩視野開闊,感情深沉,敘寫詩人長安失意而歸的感慨。首聯一“望”字盡顯了詩人別離長安,回望長安的複雜心情,無法言說。頷聯和頸聯是詩人回望所見之景:山河明淨,城闕重疊,竹林秋聲,墓陵寒鬆,一切都籠罩在蕭瑟秋意中,令人傷感、惆悵。此時,詩人的情緒跌至穀底,憂思難以自禁,典故的運用恰到好處地抒發了詩人的苦悶之情。

同王征君洞庭有懷①

張謂②

八月洞庭秋,瀟湘水北流③。

還家萬裏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④,偏宜上酒樓⑤。

故人京洛滿⑥,何日複同遊。

①詩題一作《同王征君湘中有懷》。詩約作於唐代宗大曆二三年(767-768)潭州刺史任上。大曆二年(767)詩人任潭州刺史,與元結有往來,頗得其賞識,大曆三年(768),張謂入朝為太子左庶子,離開潭州。征君:古代對曾受到朝廷征召而不肯做官的隱士的尊稱。

②張謂,字正言,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唐玄宗天寶二年(743)登進士第。天寶後期,在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為屬官,參與軍中謀劃等事宜,立有功勳。曆官潭州刺史、太子左庶子、禮部侍郎。約在大曆末年去世。其詩多五、七言律。清新流暢,趣味盎然。《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④瀟湘:湖南二水名,湘江流至零陵縣與蕭水彙合,北流入洞庭湖。

④書帙:書籍。帙,布帛作的包書的套子。

⑤偏宜:最應該。

⑥京洛:京都長安及東都洛陽一帶。

八月清秋,瀟湘水往北而流入洞庭湖。湘水北流而自己卻不能北返,隻有在夢中回到相隔萬裏的故鄉,一覺醒來,還在異鄉,更添愁悶。開卷看書,仍生煩悶,還是去酒樓喝酒消解愁情。眾多的舊朋老友都在京城長安和陪都洛陽,何時才能再次一起遊玩呢!

詩歌首聯就點明時間,抒寫眼前所見的空間景物,既是寫景,又飽含感情,引發了下麵的懷人念遠之意。頷聯直抒胸臆,對仗工整而有時空交錯之感。“萬裏夢”點明空間,極言鄉關之遙遠;“五更愁”點明時間,極言客居他鄉的思歸心切。頸聯以正反夾寫的句式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愁情,詩人連用了“不用”、“偏宜”這種具有否定與肯定意義的虛字斡旋其間,使人情意態表達得更為深婉有致,句法靈動。結聯逼出“有懷”的正意,大肆抒寫自己的愁情。全詩沒有濃麗的辭藻和過多的渲染,信筆寫來,如流水行雲,悠然雋永。

渡揚子江①

丁仙芝②

桂楫中流望③,空波兩畔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④。

海盡邊陰靜⑤,江寒朔吹生⑥。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⑦。

①作者一說是孟浩然。揚子江:長江下遊,今江蘇儀征、鎮江、揚州一段的江水。

②丁仙芝,字元禎,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擢進士第,後授主簿、餘杭縣尉等職。丁仙芝頗負詩名,殷瑤《河嶽英靈集》謂其詩風:“婉麗清新,迥出凡路。”其詩今存十四首。

③桂楫:桂木做成的船槳,這裏指代船。楫,船槳。中流:江中。

④潤州:唐代州名,故址在今鎮江市。

⑤邊陰:邊地的雲氣。

⑥朔吹:北風。

⑦淅瀝:擬聲詞,這裏指落葉聲。度:傳送。

船行到了江心,我放眼望去,兩岸水波浩渺,開闊明朗。揚子驛被叢雜的林木遮著,潤州也被群山環繞其間。江盡頭的入海口幽暗寧靜,北風吹過,寒氣逼人。又聽到楓葉落下的聲音,淅淅瀝瀝的,引起人的無限秋思。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橫渡長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首聯直寫江岸風光,明朗而空靈。中間兩聯承首句之“望”字而來,描寫了舟行江中的所見之景。這四句詩對仗精工,遠近相生,動靜結合,聲色摻雜,極富立體感。最後兩句以秋聲秋葉作結,點出詩人的秋愁,即鄉愁。雖然詩中並未明寫鄉愁,但隨著詩情的深入,這種鄉愁自然而現,這也是詩人功力所至的表現。

幽州夜飲①

張說

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②。

正有高堂宴③,能忘遲暮心④。

軍中宜劍舞⑤,塞上重笳音⑥。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⑦。

①詩作於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張說以右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時。詩人自開元元年(712)罷相,貶相州,遷荊州長史、幽州都督,久不得還京,心中怨憤不已。幽州:唐代州名,境轄相當於今北京市,治所在今北京市大興。

②動:搖動。

③高堂宴:高大的廳堂裏擺設的宴席。

④遲暮:歲暮,衰老,晚歲或者事業無成。

⑤劍舞:舞劍。《史記·項羽本紀》:“(項)莊請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

⑥重:注重。笳音:邊地吹奏笳管的聲音。

⑦恩遇:皇帝的恩寵。

陣陣的涼風吹著細細的夜雨,寒風吹動樹木,沙沙作響。宴會正在高大寬敞的廳堂裏舉行,稍微讓人忘記了漸漸老去的煩惱。軍中設宴宜用舞劍助興,邊塞之地響徹著胡笳的演奏聲。假如我不做邊城的將領,我又怎麼知道皇上對我的恩遇之深呢?

據《新唐書·張說傳》:開元初,張說為中書令,因與姚元崇不和,罷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嶽州。後以右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設在幽州範陽郡,即今河北薊縣。此詩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詩中描寫了邊城夜宴的情景,頗具淒婉悲壯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詩人對遣赴邊地的不滿。

全詩以“夜飲”二字為中心緊扣題目。開始二句描寫“夜飲”環境,渲染氣氛。“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正值秋深風涼之時,在幽州邊城的夜晚,風雨交加,吹動樹林,隻聽見一片淒涼動人的蕭瑟之聲。這一切,形象地描繪出了邊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還暗用了宋玉《九辯》中的詩意:“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1益發渲染了詩句中悲傷的色彩。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悲愁的心緒,已經見於言外。而這“夜飲”,顯然就是為了要驅走這惡劣環境帶來的悲苦,宴會還沒有開始,從著力渲染、暗示中,已經給“夜飲”罩上了一層愁苦的陰影。

第二聯緊接一、二句,進入“夜飲”,抒發詩人的感歎:“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正”字接轉巧妙,緊承首聯對環境的描寫,同時也自然地轉入到宴會。詩人說,正是在這風雨寒冷的夜晚,我們在高敞的廳堂中擺開了夜飲的筵宴,但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又豈能忘卻自己的衰老和內心的悲傷呢?“能忘”句以問句出之,將詩人內心的鬱勃之氣曲折地表露了出來。這種遲暮衰老之感,在邊地竟是那樣強烈,揮之不去,即使是麵對這樣的“夜飲”,也排遣不開啊!詩中化用了屈原《離騷》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將詩人心意表達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聯,隨著宴會開始,並逐漸進入高潮的時候,詩人的情緒也隨之興奮起來,詩情也有了亮色:“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會之間,軍士們舞起劍來,那矯健剛勁的舞姿,慷慨雄偉的氣魄,令詩人為之感奮。《史記·項羽本紀》中項莊說:“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舞劍是為了助興,增加席間的歡樂氣氛。一個“宜”字,傳出詩人對劍舞的欣賞。但接著吹奏起胡笳時,那嗚嗚的聲音,使席間短暫的歡樂頓然消失,而充溢著一片悲涼的情調,詩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塞上本來就多悲涼之意,與詩人的遠戍之苦、遲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為心靈上的沉重的負擔,詩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後,又忽然黯淡起來。這一聯在豪壯中寓悲涼,在跌宕起伏中展現出詩人難以平息的滾滾思潮,直至引出最後一聯。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1這十個字鏗鏘有聲,似乎將愁苦一掃而光,轉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邊城作將為樂、為榮。實際上這最後一聯完全是由上麵逼出來的憤激之語,他將對朝廷的滿腹牢騷,隱藏在這看似感激而實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決堤似地噴湧而出,表現了思想上的強烈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範評論說:“托意深婉。”(《唐宋詩舉要》引)這一聯的確托意遙深、措詞婉曲,可謂“得騷人之緒”,寄寓著詩人悲憤的感慨,它與首聯的悲苦的邊塞荒寒之景,恰成對照,相得益彰。全詩以景起,以情結,首尾照應,耐人回味。

詩歌在語言上遒健質樸,寫景之語,並無華麗之辭,與邊塞情調極為相稱。遣詞用字也十分精當,例如“吹”、“動”、“宜”、“重”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實際經過認真錘煉,用得恰到好處,對寫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