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卷三五絕(1 / 3)

春眠①

孟浩然②

春眠不覺曉③,處處聞啼鳥④。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①詩題一作《春晚絕句》,又作《春曉》。孟浩然在寫作上似乎借鑒了沈佺期《芳樹》一詩:“啼鳥弄花疏,遊蜂飲香遍。歎息春風起,飄零君不見。”但畫麵更為明朗,惜春的感情表達得更為委婉含蓄。後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與其風神相類。

②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書自適。曾隱居鹿門山。四十歲遊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詩歌以五言詩為主,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衝淡自然,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有《孟浩然集》。

③眠:睡覺。不覺曉:不知不覺天亮了。

④處處:到處。啼鳥:鳥叫聲。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來時隻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庭院石階上一定鋪滿繽紛的落花。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複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裏,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優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刹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起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刹那,卻又並不鋪展開去,他隻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隻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麵。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隻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淒迷意境,和微雨後的眾卉新姿。這些都隻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透漏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漫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

訪袁拾遺不遇①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②,江嶺作流人③。

聞說梅花早④,何如此地春⑤。

①詩題一作《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袁拾遺:袁瓘,洛陽人,詩人好友,曾任拾遺。

②才子:有才華的人,這裏指袁瓘。

③江嶺:大庾嶺,位於今廣東、江西交界處。流人:獲罪流放之人,這裏是說袁瓘因罪流放到嶺外。

④梅花早:南方氣候溫暖,梅花開得早。

⑤何如:怎比得上。此地:一作“北地”,指洛陽。

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聽說那裏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麼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這首詩裏包含了相當複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前兩句完全點出題目。“洛陽”指明地點,緊扣題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遺;“江嶺作流人”,暗點“不遇”,已經作了“流人”,自然無法相遇了。這兩句是對偶句。孟浩然是襄陽人,如今到了洛陽,特意來拜訪袁拾遺,足見二人感情之厚。稱之為“才子”,暗用潘嶽《西征賦》“賈誼洛陽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遺與賈誼相比,足以說明作者對袁拾遺景仰之深。

“江嶺”指大庚嶺,過此即是嶺南地區,唐代罪人往往流放於此。用“江嶺”與“洛陽”相對,用“才子”與“流人”相對,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難得的,本來應該重用,然而卻作了“流人”,由“洛陽”而遠放“江嶺”,這是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何況這個“流人”又是自己的摯友呢。這兩句對比強烈,突現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兩句,寫得灑脫飄逸,聯想自然。大庚嶺古時多梅,又因氣候溫暖,梅花早開。從上句“早”字,見出下句“此地春”中藏一“遲”字。

早開的梅花,是特別引人喜愛的。可是流放嶺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鄉呢?此詩由“江嶺”而想到早梅,從而表現了對友人的深沉懷念。而這種懷念之情,並沒有付諸平直的敘述,而是借用嶺外早開的梅花娓娓道出。詩人極言嶺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開之遲,更有波瀾,更見感情的深摯。

全詩四句,貫穿著兩個對比。用人對比,從而顯示不平;用地對比,從而顯示傷感。從寫法上看,“聞說梅花早”是縱筆,是一揚,從而逗出洛陽之春。那江嶺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愛,但洛陽春日的旖旎風光,更使人留戀,因為它是這位好友的故鄉。這就達到了由縱而收、由揚而抑的目的。結尾一個詰問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鮮明,語氣更加有力,傷感的情緒也更加濃厚。

送郭司倉①

王昌齡②

映門淮水綠③,留騎主人心④。

明月隨良掾⑤,春潮夜夜深。

①司倉:管理倉庫的小官。

②王昌齡(690-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詩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學宏詞科,授汜水縣尉。二十七年(739),被貶嶺南,途經襄陽,孟浩然有詩相送;經嶽陽,有詩送李白。次年回長安,又出為江寧縣丞。數年後貶為龍標縣尉,李白有詩遙寄。安史亂起,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有《王昌齡詩集》。

③淮水: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安徽、江蘇,注入長江。

④留騎:留客的意思。騎,坐騎。

⑤良掾:好官。掾,古代府、州、縣屬官的通稱。

碧波蕩漾的淮水映照著屋門,我挽留客人的心意十分誠懇。客人沒留住,連明月也好像隨著他的車騎一同而去,唯有淮水的春潮,夜夜上漲。

這是一首表達友誼的作品。

詩的開頭用了畫意般的描寫,點明時間和地點。這是臨水的地方,淮河碧綠的顏色被映在門上,應該是晚上吧,白天太陽下水的影子應該是閃爍不定的,怎麼能看清楚顏色呢?隻有靜夜下平靜的水麵才會將綠色抹在人家的門戶上吧。當然做這個推測,也因為詩人後麵還寫有留客的句子,應該天色已晚主客都有了不便之處,詩人才會生出挽留的心意吧。後麵的兩個短句都有祝福的意思。尤其用漸漸高升的明月來比喻朋友將要得到的發展,表明詩人不但希望他能高官厚祿,而且希望他能成為清正廉明的好官,詩人真是在用善良的心對待朋友。春季的淮河潮水會夜夜高漲,這裏詩人用潮水來形容自己對朋友的思念之心,我覺得這即使有誇張的一麵,但是也很形象化了那看不見的心緒,詩人的思念一下子變生動了。比喻的作用有說明,也有加深理解的一麵。這首作品裏對朋友的心意寫得具體又深厚,選材有特點,而且素材的針對性也強。

洛陽道①

儲光羲②

大道直如發③,春日佳氣多④。

五陵貴公子⑤,雙雙鳴玉珂⑥。

①本詩是《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組詩的第三首。洛陽道:漢橫吹十八曲之一。

②儲光羲(706-763),唐代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一說祖籍兗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進士,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宜等縣尉。仕宦不得意,隱居終南山的別業,與王維為友。後出山任太祝,世稱儲太祝。遷監察禦史。天寶末,奉使至範陽。安史亂起,叛軍攻陷長安,他被迫受偽職,後脫身歸朝,貶死嶺南。儲光羲的詩以描寫田園山水著名。風格樸實,能夠寓細致縝密的觀察於渾厚的氣韻之中。有《儲光羲集》五卷,《全唐詩》編為四卷。

③大道直如發:語出鮑照《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層閣肅天居,馳道直如發。”

④佳氣:溫和晴暖的天氣。

⑤五陵:長安附近,因漢代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帝王葬於此,故名,附近多權貴所居。

⑥雙雙:言其成群結隊。玉珂:馬絡頭上的裝飾物,多為玉製,也有用貝製的。晉張華《輕薄篇》:“文軒樹羽蓋,乘鳴玉珂。”唐李賀《馬》詩之二二:“汗血到王家,隨鸞撼玉珂。”

洛陽大道寬廣平整,筆直如發,尤其是在春天,更是風光宜人,景色優美。聚集在一起的富豪公子們成群結隊地駕車出遊,車馬行走時,玉珂相互撞擊發出清脆的聲響。

詩人以洛陽道為題材,描寫得生動傳神。首句用“直如發”的比喻看似信手拈來,卻十分貼切,既形似又神似。第二句用一個“多”字,言簡意賅,概括了春臨大道的美不勝收。三、四句轉入對大道上的人貴公子的描寫,刻畫出他們悠閑自得,旁若無人的得意神態,引人聯想。詩歌語出天成,寫盡風流。

獨坐敬亭山①

李白

眾鳥高飛盡②,孤雲獨去閑③。

相看兩不厭④,隻有敬亭山⑤。

①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秋,這一年,李白在長安對朝政極度失望,預感到將有動亂,遂離開長安,秋至宣城,第二次漫遊宣城。敬亭山:一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北,東臨皖溪,山頂有敬亭,為南齊謝朓吟詠處。

②高飛盡:群鳥高飛,消失在遙遠的天際。

③孤雲:片雲。閑:悠閑。

④兩不厭:山與詩人互不厭煩,情意相隨,是擬人的手法。

⑤隻有:一作“唯有”。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隻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隻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裏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遊宣城,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漂泊生活,使李白飽嚐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頸“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首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隻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

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隻有它還願和我做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隻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麵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麵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登鸛鵲樓①

王之渙②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③,更上一層樓④。

①鸛鵲樓:舊址今山西永濟浦州鎮,樓有三層,麵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名勝,因常有鸛鵲棲息其上,故名。

②王之渙(688-742),盛唐著名詩人。字季陵,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始任冀州衡水主簿,受人誣告,棄官還鄉。晚年任文安縣尉,卒於任上。少有俠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名動一時。詩以描繪邊塞風光著稱。存詩僅六首,但藝術成就很高。

③窮:窮荊千裏:很遠的地方。鮑照《還都道中詩三首》:“夕聽江上波,遠極千裏目。”

④更:再。

太陽沿著遠山逐漸西沉,波濤滾滾的黃河奔流到海。要想看得更遠,視野更開闊,就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鸛鵲樓,又名鸛雀樓,據《清一統誌》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王之渙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裏,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裏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麵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麵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融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麵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裏”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裏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裏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後半首裏,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隻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裏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隻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隻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觀永樂公主入蕃①

孫逖②

邊地鶯花少③,年來未覺新④。

美人天上落⑤,龍塞始應春⑥。

①詩題一作《同洛陽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作於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唐玄宗將永樂公主嫁給當時來朝的契丹王李失活。永樂公主:唐玄宗時東平王的外孫女楊氏,開元五年(717)被封為永樂公主,嫁給當時來朝的契丹王李失活。入蕃:帝王宗室女子出嫁外蕃。蕃,古代稱少數民族為蕃,此指契丹。

②孫逖(696?-761),唐代詩人,河南洛陽人。幼而英俊,文思敏速。開元十年(722),應製登文藻宏麗科,拜左拾遺。曆官考功員外郎、集賢修撰、權判刑部侍郎。孫逖掌誥八年,製敕所出,為時流歎服。尤善思,文理精練,加之謙退不伐,人多稱之。以疾沉廢累年,轉太子詹事。

③鶯花:鶯啼花放,泛指春天景色。

④年來:新春到來時。

⑤美人:指永樂公主。

⑥龍塞:龍城,泛指邊遠地區。

邊塞之地終年苦寒,春花少見,鶯燕罕至。永樂公主來到邊塞,好像仙女從天上降臨人間,一派錦繡排場,使荒涼的塞上感到春意盎然。

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契丹王李失活朝見李隆基,李隆基封東平王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並賜配給李失活,本詩即詠此事。“邊地鶯花少”用白描手法刻畫出塞外的荒涼冷漠,春光難見。這為永樂公主入蕃做了鋪墊。後兩句強調公主入蕃給邊地帶來的煥然一新的景象,而這個春光似乎又不止於自然光景,因而詩歌言近而意遠,令人回味無窮。

春怨①

金昌緒②

打起黃鶯兒③,莫教枝上啼④。

啼時驚妾夢⑤,不得到遼西⑥。

①詩構思與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有異曲同工之妙:“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願得連冥不複曙,一年都一曉。”《讀曲歌》寫與所愛的人盡歡而希望長夜不明,而金昌緒詩歌中的思婦卻是隻能與丈夫在夢中相聚。

②金昌緒,唐代詩人,今浙江杭州市人,餘不詳,《全唐詩》存其詩一首。

③打起:趕走。

④莫教:不讓。

⑤妾:謙辭,古代女子自稱。

⑥遼西:遼河以西的地方,僅遼寧省中西部,是詩中思婦思念者滯留之地。

把黃鶯從樹枝上趕走,使它不再啼鳴。黃鶯的啼叫驚擾了我的美夢,使我無法在夢中與從軍遼西的丈夫會合。

這首詩,語言生動活潑,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還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它通篇詞意聯屬,句句相承,環環相扣,四句詩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達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為五言絕句提出的“就一意圓淨成章”的要求。這一特點,人所共稱。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把詩的寫法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詩”,如杜甫詩“日出籬東水,雲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鶤雞”(《絕句六首》之一),屬於此類;另一種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這首《春怨》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更讚美這首詩的“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也說:“一氣蟬聯而下者,以此為法。”

但這些評論隻道出了這首詩的一個方麵的特點,還應當看到的另一特點是:它雖然通篇隻說一事,四句隻有一意,卻不是一語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層次重疊,極盡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剝筍,剝去一層,還有一層。它總共隻有四句詩,卻是每一句都令人產生一個疑問,下一句解答了這個疑問,而又令人產生一個新的疑問。這在詩詞藝術手法上是所謂“掃處還生”。

詩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說,黃鶯是討人歡喜的鳥。而詩中的女主角為什麼卻要“打起黃鶯兒”呢?人們看了這句詩會茫然不知詩意所在,不能不產生疑問,不能不急於從下句尋求答案。第二句詩果然對第一句作了解釋,使人們知道,原來“打起黃鶯兒”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鳥語與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鳥語中,黃鶯的啼聲又是特別清脆動聽的。

人們不禁還要追問:又為什麼不讓鶯啼呢?第三句詩說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時驚妾夢”。但人們仍不會滿足於這一解釋,因為黃鶯啼曉,說明本該是夢醒的時候了。那麼,詩中的女主角為什麼這樣怕驚醒她的夢呢?她做的是什麼夢呢?最後一句詩的答複是:這位詩中人怕驚破的不是一般的夢,而是去遼西的夢,是惟恐夢中“不得到遼西”。

到此,讀者才知道,這首詩原來采用的是層層倒敘的手法。本是為怕驚夢而不教鶯啼,為不教鶯啼而要把鶯打起,而詩人卻倒過來寫,最後才揭開了謎底,說出了答案。但是,這最後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這裏,還留下了一連串問號,例如:一位閨中少女為什麼做到遼西的夢?她有什麼親人在遼西?此人為什麼離鄉背井,遠去遼西?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怨》,詩中人到底怨的是什麼?難道怨的隻是黃鶯,隻怨鶯啼驚破了她的曉夢嗎?這些,不必一一說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讀者去想象、去思索。這樣,這首小詩就不僅在篇內見曲折,而且還在篇外見深度了。

如果從思想意義去看,它看來隻是一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卻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它是一首懷念征人的詩,反映了當時兵役製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左掖梨花

丘為①

冷豔全欺雪②,餘香乍人衣③。

春風且莫定④,吹向玉階飛⑤。

①丘為(694?-784?),嘉興人。中唐天寶二年(743)進士。累官太子右庶子。與劉長卿善,也與王維為友。詩工五言,所寫大多詠田園風物,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作者之一。著有《丘為集》,現存詩十八首。左掖:唐代稱門下盛中書省為左掖、右掖,兩者都是當時的中央政權機構,設在禁宮附近。

②冷豔:形容梨花潔白奪目,顏色如雪,氣度高傲,似含有寒意。欺:壓服,超過。

③乍:剛。

④定:停。

⑤玉階:原指玉石砌成的台階,這裏暗指皇宮。

梨花的潔白冷豔超過晶瑩的白雪,它飄散出來的香氣浸透衣服。早春乍暖乍寒,風向變化不定,飄落在宮廷台階上的梨花隨風飛舞。

這是一首托物言誌詩。首句氣勢盛大,寫出梨花的“冷豔”特征,舉世無雙。“餘香乍入衣”把清晰可聞的清香寫得動感十足,突出了花香之馥鬱。後兩句希望借助春風之力到達所向之處。詩人借詠梨花來表達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一展才華的抱負。

思君恩①

令狐楚②

小苑鶯歌歇③,長門蝶舞多④。

眼看春又去,翠輦不曾過⑤。

①君:帝王。

②令狐楚(766-837),字殼士,宜州華原(今陝西成陽附近)人。貞元七年(791)進士及第,由太原掌書記至判官。官至中書省侍郎同平章事,又曾為節度使。令狐楚才思俊麗,能文王詩,以四六文為世所稱。李商隱的駢文即其所授。元和十二年(817),選進《禦覽詩》。晚年與劉禹錫、白居易唱和較多。《全唐文》收其文五卷,《全唐詩》收其詩五十多首。

③小苑:宮中小園林。歇:停止。

④長門:漢宮名,為漢代武帝皇後失寵後的冷宮。這裏借指宮妃幽居的住所。

⑤翠輦:皇帝的車駕,因車上常有翠鳥的羽毛作裝飾,故稱。過:經過。

暮春時節,皇宮內苑中的黃鶯已經停止了啼鳴,長門宮前有許多翩翩起舞的蝴蝶。眼看春天又要過去了,君王的車輦卻從未來過。

這是一首描寫宮女幽怨的宮詞。詩歌用黃鶯、粉蝶的此消彼長來說明春光流轉,歲月飛逝。而“翠輦不曾過”卻使得宮女們紅顏空老,青春枉駐,流露出無限的悲哀與怨恨,也表達了詩人對宮廷生活冷漠,不近人情的控訴和對宮女的憐惜之情。

題袁氏別業①

賀知章②

主人不相識③,偶坐為林泉④。

莫謾愁沽酒⑤,囊中自有錢⑥。

①詩題一作《偶遊主人園》。

②賀知章(659?-744?),字季真,晚號四明狂客,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武則天征聖元年(695)進士,為國子四門博士,又遷太常博士。開元中入麗正殿書院,參撰《六典》及《文纂》等,後轉太常少卿。累遷至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性放曠,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與張旭、包融、張若虛並稱“吳中四士”。又善草隸書。詩清新曉暢,有《賀秘監集》。別業:別墅。

③主人:別墅主人。

④偶坐:偶然遊覽。為:為了。林泉:山林與泉石,指景物幽深的地方,也用來指退隱。

⑤謾(màn):通“慢”,怠慢,輕視。沽:買。

⑥囊:袋。

我與主人素不相識,偶來此坐,是為了賞玩園林中的草木泉石。主人不必為我沒錢買酒而發愁,我的袋中還有餘錢呢!

這首詩是作者豁達性格的一個突出表現。詩人與別墅主人素不相識,僅為林木泉石所吸引便來此遊覽,從側麵暗示出林園之可觀。接下來詩人自言自語,拂去主人對他的擔心,道出自己飲酒玩賞的雅興。詩人對別業不著一字,卻處處顯露別墅身影,於此之中,詩人自身形象也呼之欲出。詩歌寫得活潑清新,富於情趣。

夜送趙縱①

楊炯②

趙氏連城璧③,由來天下傳④。

送君還舊府⑤,明月滿前川⑥。

①趙縱:詩人友人,趙(今河北一帶)人。

②楊炯(650-692),陝西華陰人,顯慶四年(659)舉為神童,待詔弘文館。上元三年(676)應製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見稱,死於任所,世稱楊盈川。有《盈川集》。

③連城璧:價值連城的玉,比喻趙縱人才難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載,趙惠文王得到楚和氏璧,秦昭王給趙王寫信,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

④由來:從來。

⑤還舊府:指趙縱回趙。

⑥川:平野,平地。

趙氏的和氏璧價值連城,天下聞名,由來已久。今夜送你回趙國故鄉,皎潔的月光照滿前川之上。

《夜送趙縱》是一首送別詩,但卻寫得別致新穎。正如清人毛先舒在《詩辯坻》裏所指出的:“第三句一語完題,前後俱用虛境。”詩的情意真摯,神韻綽約,極臻妙境。

首句以比起興,“趙氏連城璧”,是詩人以國之瑰寶和氏璧比喻趙縱的品貌。次句:“由來天下傳”,借美玉的名傳天下,進一步比喻趙縱的名氣。他是名聲遠播四海之內的。這是楊炯借助他人之口表達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稱讚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發。第三句“送君還舊府”,這本來是平鋪直敘,但力托全詩,可舉千斤。照應首句寓意深邃,寫到這裏,“完璧歸趙”的主題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詩人構思巧妙,立意高遠,使人折服。從詩意推測,趙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辭歸故裏。在詩人眼中,他是遠離塵囂,冰清玉潔,“完璧歸趙”。“送君還舊府”,這近似白話之句確是一個點睛之句,它使前麵的喻句有落腳點,後麵的景句有依托,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內容。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撫慰、稱頌、仰慕之情,也都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明月滿前川”,純粹地描寫景物。宋人沈義父認為“以景結情最好”,“含有餘不盡之意”。(《樂府指迷》)詩句交代送別的時間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地點在奔流不息的河邊。

當朋友張帆遠離之後,詩人佇立遙望,但見清冷的月光灑滿大地,空曠孤寞之意襲人。結束語真實地表達出詩人送別故人後的深切感受:惆悵、虛渺。但他又慶幸朋友“完璧歸趙”隱退故裏,流露出憎惡官嚐甚至逃避現實的情緒。

這首詩的突出特色是,深入淺出,比喻設譬通俗易懂,寫景極其自然貼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借情寫景,情景交融,蘊藉而不乏深致。

竹裏館①

王維

獨坐幽篁裏②,彈琴複長嘯③。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①詩為《輞川集》之一。王維自唐玄宗天寶三載(744)至十五載(756)前後常居於輞川,作《輞川集》,期間與裴迪詩相往來。竹裏館:王維建在輞川的別館。

②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林。屈原《山鬼》:“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③複:又。長嘯:撮口發出長而清晰的聲音,古代雅士常借此抒情。

我獨自坐在幽靜茂密的竹林中,時而彈琴,時而長歌。身處竹林深處,無人知曉,隻有明亮的月光照耀著我。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隻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複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簷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裏,像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隻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麵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裏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裏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淨的心境互為表裏。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送朱大入秦①

孟浩然

遊人五陵去②,寶劍值千金③。

分手脫相贈④,平生一片心⑤。

①朱大:詩人友人,生平事跡不詳。

②遊人:朱大。五陵:長安附近,當時豪俠多在此居祝

③值千金:價值千金,是誇張的手法,言其珍貴。

④分手:分別。脫:摘下。

⑤平生:平素,往常。

遊人朱大要往長安去,離別時,我把隨身攜帶的價值千金的寶劍贈送給他,聊表我平素對朋友的一片心意。

這是一首送別詩,朱大名去非。

首句“遊人五陵去”,“遊人”,強調其浪遊者的身份。“五陵”本為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長安,詩中用作長安的代稱。京華之地,是遊俠雲集之處。“寶劍值千金”,惜別贈別乃知之所為。這句詩本為曹植《名都篇》詩句,這裏信手拈來,不僅強調寶劍本身的價值,而且有身無長物的意味。這樣的贈品,將是何等珍貴,豈可等閑視之!詩中寫贈劍,有一個誰贈誰受的問題。從詩題看,本可順理成章地理解為作者送朱大以劍。而從“寶劍”句緊接“遊人”言之,似乎還可理解為朱大臨行對作者留贈以劍。在送別時,雖然隻能發生其中一種情況,但入詩時,詩人的著意唯在贈劍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這反而耐人尋想。

千金之劍,分手脫贈,大有疏財重義的慷慨之風。不禁令人聯想到一個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許劍”。《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受封延陵的吳國公子“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劄劍,口弗敢言。季劄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係之徐君塚樹而去。”季劄掛劍,其節義之心固然可敬,但畢竟已成一種遺憾。“分手脫相贈”,痛快淋漓。最後的“平生一片心”,語淺情深,似是贈劍時的贈言,又似贈劍本身的含義——即不贈言的贈言。隻說“一片心”而不說一片什麼心,妙在含蓄。卻更能激發人海闊天空的聯想。那或是一片仗義之心,或是一片報國熱情……。總而言之,它表現了雙方平素的仗義相期,令人咀嚼,轉覺其味深長。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麵。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稱他“救患釋紛,以立義表”,“交遊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新唐書·文藝傳》謂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那麼,這首小詩所表現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