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江湖滿地:形容漂泊在無窮無盡的江湖上,無所歸宿。漁翁:詩人自稱。
看到昆明池水就想起漢武帝的功勞,朝廷軍隊的旌旗仿佛飄蕩在我的眼中。石刻的織女每夜虛度,荒廢了織錦的工作;玉石雕成的鯨魚似乎在水中擺動首尾,吐水鳴吼。秋天時,昆明湖上的菰米因成熟散落而滿湖漂動,像烏雲密布在水上;荷花經露冷霜凍而紛紛墜落,好像紅粉撒入湖中。邊塞之道,四處高山連天,隻有鳥兒才能飛過,而我就像一個漁翁那樣四處漂泊,沒有安身之處。
這是第七首,詩人寄情於景,寫出對長安的懷念。首句“昆明池”是寫景狀物的中心點,第二句寫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意在喻指唐朝。中間四句具體寫昆明池之景,用織女虛度光陰既指唐王朝的時政不力,又暗示出自己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苦悶。詩人留心於觀察生活,無論是菰米漂浮,還是紅粉墜落;無論是黯淡的黑色,還是鮮亮的紅色,都讓人感到濃濃的蕭瑟秋意。全詩即景生情,慨歎長安的遙不可及,“遙”不僅指路途之遠,還意指詩人和長安心理上的隔閡與障礙。詩人的情感跌宕起伏,思緒萬千,躍然紙上。
月夜舟中①
戴複古
滿船明月浸虛空②,綠水無痕夜氣衝③。
詩思浮沉檣影裏④,夢魂搖曳櫓聲中⑤。
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⑥。
數點漁燈依古岸⑦,斷橋垂露滴梧桐。
①詩題一作《月中泛舟》。
②浸虛空:月色籠罩天空。浸,淹潤,籠罩。虛空,天空。
③綠水無痕:形容水清浪平。衝:彌漫。
④詩思:詩歌創作過程中的情思。浮沉:隱現。檣影:帆影。
⑤搖曳:搖擺不定。
⑥紅蓼風:紅蓼花開時的風,指秋風。蓼,一種草本植物,花小,紅色或白色,生長在水中或水邊。韋莊《獨鶴》:“夕陽灘上立裴回,紅蓼風前雪翅開。”
⑦漁燈:漁船上的燈火。
月夜,裝載著明月清光的船在水上飄浮,好像沉浸在虛空中一樣。平靜澄澈的江水,散發著秋夜逼人的寒氣。我的詩興在浮沉的帆影中起伏,夢魂恍惚在不定的櫓聲中動蕩。碧潭水中靜靜地映照出天上星辰,蓼草風聲伴隨著鴻雁悲鳴。古來停船靠岸的地方閃耀著幾點漁家燈火,梧桐葉上墜落下來的露珠滴在斷橋上。
這首詩描寫的是淒涼冷清的月夜秋景。“浸虛空”、“夜氣衝”刻繪出月色彌漫,寒氣四溢的景象,一種密不透風的淒涼籠天地於無形,讓人無處遁逃。詩人的愁情煩緒就在光與影,舟與槳的流轉中起伏波動。中間兩聯對仗工整,極力渲染了秋天的蕭瑟。尾聯從岸邊寫到船上,以景取勝,烘托心境。全詩融情於景,情景相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長安秋望①
趙嘏
雲物淒涼拂曙流②,漢家宮闕動高秋③。
殘星幾點雁橫塞④,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⑤,紅衣落盡渚蓮愁⑥。
鱸魚正美不歸去⑦,空戴南冠學楚囚⑧。
①詩題一作《長安秋夕》,又作《長安秋晚》。唐文宗大和初年(827),詩人客遊浙東,後至宣城,數應舉,不第。詩作於趙嘏滯留長安未第時。
②雲物:雲霧。拂曙:拂曉,天剛亮。流:流動,指拂曉的光亮在逐漸延伸。
③漢家宮闕:借漢喻唐,指唐代的宮殿。動高秋:巍然聳立的宮殿,似乎觸動了高高的秋空。
④殘星:晨星,因為天色將亮,星辰已經稀疏黯淡,所以稱為殘星。雁橫塞:雁飛過邊塞。橫,度,越過。
⑤紫豔:豔麗的紫色菊花。
⑥紅衣:這裏指紅色的蓮花瓣。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⑦鱸魚正美:《世說新語·鑒識篇》載,晉時吳郡(今蘇州)張翰在洛陽做官,一次見秋風起,便想起家鄉鱸魚蓴羹正是味美時候,便棄官而歸,後被傳為歸隱美談。這裏流露出思鄉心切。
⑧南冠:囚犯,用楚國鍾儀囚於晉國的典故,表現身不由己,難以歸鄉。《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拂曉時分,灰蒙蒙的雲霧中夾帶著絲絲寒意,漢家宮殿開始呈現出秋天的景象。幾點稀疏的晨星點綴在空中,鴻雁從邊塞上飛越而來。倚樓而望的人忽聞笛聲悠悠,更加牽動了思鄉之情。豔麗的紫色菊花在寂靜中綻放,水中的荷花已凋零殆荊家鄉的鱸魚味道鮮美,我卻不能回去,隻好仿效鍾儀戴著南冠而思念楚地。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淒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杆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歎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裏、懷遠人?吹笛人喲,你隻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這一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讚歎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恐怕就是由於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曆曆可辨:竹籬旁邊紫豔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裏麵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隻留下枯荷敗葉,滿麵愁容。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於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紅豔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靖節,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於此吧?上麵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色,無不觸發著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0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尋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淒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新秋①
杜甫
火雲猶未斂奇峰②,欹枕初驚一葉風③。
幾處園林蕭瑟裏④,誰家砧杵寂寥中⑤。
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⑥。
賦就金門期再獻⑦,夜深搔首歎飛蓬⑧。
①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這年八月杜甫寓居成都西郊草堂。新秋:初秋。
②火雲:彩雲,一說是火燒雲,也可理解為夏季熾熱的雲彩。
③欹:傾斜,斜靠著。一葉風:傳說立秋時節,梧桐就要落地下一片葉子,後人用此指代秋風。
④蕭瑟:樹木為秋風吹拂所發出的聲音。
⑤砧杵:搗衣具。砧,搗衣石。杵,搗衣棒。
⑥螢焰:螢火。
⑦金門:漢代宮殿門,又叫金馬門。漢武帝得大宛馬,命人鑄銅像,立於魯班門外,所以稱作金馬門。漢代征召來的人中才能優異者,令待詔金馬門。這裏是說,想獻策於朝廷,以求仕進,建功立業。
⑧飛蓬:指枯後根斷遇風飛旋的蓬草,比喻自己漂泊的身世。
火燒雲變化而成的奇山異峰還未消散,我倚枕而憩,一陣涼風吹來,才發現秋天已經來臨。好幾處園林都呈現出花木凋零的景象,冷落寂靜中傳來的不知是誰家的搗衣聲。斷斷續續的蟬叫聲好像為月亮殘缺而悲鳴,忽高忽低的螢火光映照在黃昏的空中。我希望能再次被皇上召見,以便進獻詩賦於前。在深夜裏,我思緒煩悶,悲歎自己像蓬草那樣到處飄零。
這也是一首傷秋感時之作。首聯寫火燒雲,點明傍晚時分,“欹枕驚風”道出新秋時節。中間兩聯重在寫景,凋零的花木,寂寥的搗衣聲,悲涼的蟬聲,清冷的殘月,忽明忽暗的熒光,動靜結合,明暗互襯,交織形成了一幅蕭索、淒冷的秋夜圖景,為尾聯即景生情做好鋪墊。正是在這種傷感的環境中,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愈發明顯,不禁發出“飛蓬”之歎。
中秋
李樸①
皓魄當空寶鏡升②,雲間仙籟寂無聲③。
平分秋色一輪滿④,長伴雲衢千裏明⑤。
狡兔空從弦外落⑥,妖蟆休向眼前生⑦。
靈槎擬約同攜手⑧,更待銀河徹底清⑨。
①李樸(1063-1127),字先之,人稱章貢先生,興國(今江西興國)人。宋哲宗紹聖元年進士,任國子監教授,為官敢於直言,不懼權奸。宋高宗即位後,任秘書監。有才名,善詩歌,有著作《章貢集》傳世。李樸父子兄弟一門七進士,均以理學詩文見稱。
②皓魄:月亮。魄,古人稱月光初生或將滅時的微光。
③仙籟:仙境的聲音。
④平分秋色: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半,所以說平分秋色。也可理解為月與大地平分它的光亮。
⑤雲衢:雲海中月亮運行的軌跡。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⑥狡兔:傳說月中搗藥的白兔,據說它可以使月亮生光。弦:農曆初七、八,月亮缺上半部分,叫上弦月;二十二、三,缺下半部分,叫下弦月。
⑦妖蟆:傳說中的月裏蟾蜍,能食月,使月亮產生圓缺變化,如方嶽《八月十四月食中秋遂無月》:“妖蟆不為中秋地,老兔先奔昨夜寒。”
⑧靈槎(chá):仙槎。槎,木筏。傳說海與天河相通,漢時有人乘槎去天河,與牛郎織女相遇。擬約:打算邀請。
⑨更待銀河徹底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清平政治的渴望。
月亮像圓鏡一樣懸掛在空中,四處都寂靜無聲。中秋滿月伴著隨風飄蕩的白雲,遠看就像是月亮和白雲一起行走。空中月明如水,月麵空明,狡兔看起來要從弦外落下一樣,食月的蛤蟆也休想在這個時候出現。我想等到銀河徹底澄清的那一天,約個同伴一起乘靈槎去天河遊玩一番。
詩題雖為《中秋》,實是寫中秋之月。首聯寫月之形狀,圓如寶鏡;接著寫月之亮光,普照千裏。頸聯由眼前之景聯想到有關月亮的神話,進一步豐滿了月之神韻。尾聯即由神話而生出暢遊天河的美好願望。全詩條理清晰,寫景狀物與傳說想象融為一體,展現了一個清新明亮的中秋之夜。
九日藍田會飲①
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②,興來今日盡君歡③。
羞將短發還吹帽④,笑倩旁人為正冠⑤。
藍水遠從千澗落⑥,玉山高並兩峰寒⑦。
明年此會知誰健⑧,醉把茱萸仔細看⑨。
①詩題一作《九日藍田崔氏莊》。大約作於乾元元年(758)九月九日,當時,杜甫因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在華州受崔氏邀請,在藍田的崔氏莊小憩。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
②強自寬:勉強地自我寬慰。
③興:興致。盡君歡:盡情與你歡樂。
④羞將短發:因為頭發短而不好意思。吹帽:典出《晉書·孟嘉傳》。重陽節時,東晉大將桓溫在龍山宴集同僚官佐屬吏,參軍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而不自知,桓溫命孫盛寫文章嘲笑他,而孟嘉神情自若,一時傳為美談。
⑤倩:請。正冠:把帽子端正。
⑥藍水:藍田溪穀裏的水。
⑦玉山:藍田山,因盛產玉,又稱玉山。藍田山與華山很近,所以說“高並兩峰”。
⑧此會:這樣的聚會。健:健康,健在。
⑨把:持,拿。茱萸:一種植物,有濃烈香味,舊時風俗,每逢重陽節佩茱萸、飲菊花茶,據說可以消災滅禍,延年益壽。
人老了,又麵對悲涼的秋色,看來隻好勉強寬慰自己了。今日時逢重陽節,我的興致來了,要和大家盡情歡樂。慚愧的是我的頭發稀短怕帽子被風吹落,因此笑請旁人把帽子正一正。藍田的水遠從千條溪澗中流來,玉山高危冷峻兩峰並峙。明年再聚會時,誰還健在呢?不如多飲幾杯,把茱萸多看看,佩之登高辟邪,以圖明年再相會。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人已老去,對秋景更生悲,隻有勉強寬慰自己。今日重九興致來了,一定要和你們盡歡而散。這裏“老去”一層,“悲秋”一層,“強自寬”又一層;“興來”一層,“今日”一層,“盡君歡”又一層,真是層層變化,轉折翻騰。首聯即用對仗,讀來宛轉自如。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顯露出自己的蕭蕭短發,作者以此為“羞”,所以風吹帽子時,笑著請旁人幫他正一正。這裏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隱《晉書》:“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遊龍山,風至,吹嘉帽落,溫命孫盛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參軍,此處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顯出名士風流蘊藉之態,而杜甫此時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顯出別是一番滋味。說是“笑”倩,實是強顏歡笑,骨子裏透出一縷傷感、悲涼的意緒。這一聯用典入化,傳神地寫出杜甫那幾分醉態。宋代楊萬裏說:“孟嘉以落帽為風流,此以不落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誠齋詩話》)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按照一般寫法,頸聯多半是順承前二聯而下,那此詩就仍應寫歎老悲秋。詩人卻不同凡響,猛然推開一層,筆勢陡起,以壯語喚起一篇精神。這兩句描山繪水,氣象崢嶸。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峰並峙。山高水險,令人隻能仰視,不由人不振奮。用“藍水”、“玉山”相對,色澤淡雅。用“遠”、“高”拉出開闊的空間;用“落”、“寒”稍事點染,既標出深秋的時令,又令人有高危蕭瑟之感。詩句豪壯中帶幾分悲涼,雄傑挺峻,筆力拔山,真可歎服。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當他抬頭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壯觀,低頭再一想,山水無恙,人事難料,自己已這樣衰老,又何能久長?所以他趁著幾分醉意,手把著茱萸仔細端詳: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際,還有幾人健在,佩戴著你再來聚會呢?上句一個問句,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絕。若用“手把”,則嫌笨拙,而“醉”字卻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雖已醉眼矇矓,卻仍盯住手中茱萸細看,不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
這首詩跌宕騰挪,酣暢淋漓,前人評謂:“字字亮,筆筆高。”(《讀杜心解》)詩人滿腹憂情,卻以壯語寫出,讀之更覺慷慨曠放,淒楚悲涼。
秋思
陸遊
利欲驅人萬火牛①,江湖浪跡一沙鷗②。
日長似歲閑方覺③,事大如天醉亦休④。
砧杵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⑤。
欲舒老眼無高處⑥,安得元龍百尺樓⑦。
①利欲:追求利祿的欲望。驅人:驅使人。萬火牛:戰國時燕、齊交戰,燕攻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隻有莒、即墨沒有攻破。齊將田單在牛角上捆綁利刃,牛尾縱火,使牛衝向燕國,大敗燕國,保全了齊國。這裏是說利欲可以使人疲於奔命,無所顧忌。
②浪跡:到處漂泊,行蹤不定。
③日長似歲:度日如年。方:才會,才能。覺:覺察,意識到。
④休:完結,忘卻。
⑤“砧杵”以下兩句:寫深巷月光下砧杵聲不停,給人一種淒慘的感覺,下句寫看到桐樹葉子飄落,心裏不由自主地產生思鄉的愁緒。搖落,凋殘,零落。
⑥舒:舒展。
⑦安得:哪裏能夠。元龍:即陳登,字元龍,三國時魏人。百尺樓:《三國誌·魏書·陳登傳》載,陳登曾任廣陵太守,為人豪放不羈,客至,常自上大床臥,使客人睡下床。一日,劉備、許汜在劉表處品評人物,許汜對陳登有所貶訶。劉備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
世人追名逐利的勁頭比火牛陣還要厲害,我願像鷗鳥一樣自由自在,到處漫遊。閑暇無事時,發覺度日如年,即使有天大的事情,喝醉之後也就忘了。小巷深處傳來砧杵的搗衣聲,天邊殘月清冷如許,井邊梧桐葉落,才知故鄉也是秋天了。想要登高望遠卻沒有去處,怎樣才能得到像陳元龍那樣的百尺高樓。
詩人陸遊是南宋有名的愛國詩人,他主張抗金,收複失地,但這種理想卻一再落空,這首詩就是詩人壯誌難酬的苦悶表達。詩歌開門見山批判那些熱衷功名之人,與自己的浪跡江湖、淡泊名利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頷聯進一步寫詩人之“閑”做了鋪墊,諷刺了世人之“忙”。頸聯用砧杵、巷月、井梧描繪了一幅冷落清秋圖,“搖落”二字把抽象的愁思具象化,生動傳神。尾聯一“舒”字說明詩人沉鬱已久,不得開懷。
與朱山人①
杜甫
錦裏先生烏角巾②,園收芋栗未全貧③。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④。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⑤。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⑥。
①詩題一作《南鄰》,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三年(762)。時杜甫居住在成都浣花草堂,南鄰有朱山人朱希真。
②錦裏:錦江附近。烏角巾:一種隱士常戴的黑色頭巾。
③芋栗:芋頭和栗子。未全貧:不算是很貧困,暗指朱希真安貧樂道。
④階除:台階。馴:馴服。
⑤野航:野外水道裏航行的船隻。恰受:剛剛能夠承受。
⑥月色新:月亮剛出來。
錦官城裏的朱先生頭戴著黑色頭巾,他的園子裏種著芋頭和栗子,生活不算貧困。朱先生習慣有客人經常來訪,也喜好看著小孩們玩鬧嬉笑,他還經常在台階上撒穀食來訓練鳥雀。秋水漲至四五尺深,小船剛好坐下兩三個人。日暮時分,江邊的白沙灘和翠綠的竹林全都籠罩在夜色蒼茫中,一輪新月送我走出柴門。
詩歌用白描手法展現了朱山人清閑的隱士生活。前四句寫拜訪朱山人的情景,刻畫出山人的安貧樂道,幽居好客;後四句寫朱山人殷勤送客和主賓道別的情形。全詩自然清新,輕快明麗,體現了詩人訪客的輕鬆和喜悅之情。
聞笛①
趙嘏
誰家吹笛畫樓中②,斷續聲隨斷續風③。
響遏行雲橫碧落④,清和冷月到簾櫳⑤。
興來三弄有桓子⑥,賦就一篇懷馬融⑦。
曲罷不知人在否⑧,餘音嘹亮尚飄空⑨。
①本詩不見於《金唐詩》胡嘏集中,《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遜卷十八署名劉後村,但也不見於《後村居士詩》,《全宋詩》未收,作者待考。
②畫樓:裝飾精美的樓。
③斷續:斷斷續續。
④響遏行雲:《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雲”形容笛聲響徹雲霄,阻擋住了流動的雲彩。遏,阻止。碧落:碧空,天空。
⑤清和冷月:清冷柔和的月色。
⑥三弄:三支曲子。弄,樂曲稱作弄。桓子:指東晉桓伊,善音樂。據《世說新語·任誕》載,王子猷聽說桓伊善吹笛,而不相識。王在船中,適逢桓在岸上,就請為他吹笛。桓伊就下車,據胡床,為做三調,吹畢上車而去。兩人不作一言。相傳《梅花三弄》就是依據他的“三調”改編的。
⑦馬融:東漢人,字季長,才學博洽,善鼓琴,好吹笛,著有《長笛賦》。
⑧曲罷:曲終。
⑨尚:還。
不知從誰家的樓台畫閣中傳出悅耳的笛聲,隨著風吹而忽高忽低,若有若無。嘹亮動聽的笛聲飛越碧空,連行雲都被吸引住而不動了。清幽悠揚的笛音伴隨著寒冷的月光一起透進窗戶。興致高漲時吹奏的三段樂曲絲毫不遜於桓伊;賦詩作詞就想起東漢的馬融。一曲終了,不知聽者是否還在,隻有嘹亮的聲響回蕩在空中。
這是一首意境優美的詩歌,寫作者月夜聞笛的感受。悠揚縹緲的笛音置身於風聲、行雲和冷月的背景之下,愈發顯得空靈、動聽。頸聯由笛聲引發聯想到了桓伊的三弄玉笛和馬融的《長笛賦》,並進一步思量那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奏笛者,擴展了讀者的想象空間。“餘音嘹亮尚飄空”照應開頭,收束全文。
冬景①
劉克莊
晴窗早覺愛朝曦②,竹外秋聲漸作威③。
命仆安排新暖閣④,呼童熨帖舊寒衣⑤。
葉浮嫩綠酒初熟⑥,橙切香黃蟹正肥⑦。
蓉菊滿園皆可羨⑧,賞心從此莫相違⑨。
①詩題一作《晚秋》,由“竹外秋聲漸作威”可知吟詠的是晚秋初冬景物。
②覺:睡醒。朝曦:早晨的陽光。
③秋聲:秋天自然界的聲響。漸作威:逐漸猛烈。
④仆:仆人。暖閣:設爐取暖的樓閣。
⑤熨帖:把衣服熨平。
⑥葉浮嫩綠:比喻新酒酒色像嫩綠的竹葉浮在上麵那樣鮮綠清亮。
⑦橙切香黃:比喻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後像剛切開的橙子那樣鮮黃甘美。
⑧蓉菊:木芙蓉、菊花。可羨:值得玩賞。
⑨賞心:暢快的心情。
一覺醒來尤其喜好照在窗欞邊的晨光,同時也發覺竹林裏傳來的秋聲漸趨猛烈。我吩咐仆人準備好取暖時用的閣樓,並把冬天的衣服熨燙整齊。新釀好的酒表麵泛起如竹葉一樣嫩綠的泡沫,黃澄澄的橙子切開來香氣撲鼻,正當時令的秋蟹肥大而甘美。芙蓉和菊花開滿園內,千萬不要錯過這賞心悅目的美景。
詩歌描寫的是有閑士大夫的初冬生活,充滿情趣。首聯寫景,朝陽暖照大地,秋風日趨寒冷。頷聯和頸聯敘事,展現出一幅衣足富食,其樂融融的畫麵。尾聯抒情,充分表達出詩人盡情享受,及時行樂的閑適心情。全詩條理分明,風格自然,給人輕鬆之感。
冬至①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②,冬至陽生春又來③。
刺繡五紋添弱線④,吹葭六管動飛灰⑤。
岸容待臘將舒柳⑥,山意衝寒欲放梅⑦。
雲物不殊鄉國異⑧,教兒且覆掌中杯⑨。
①詩題一作《小至》。小至,又稱小冬日,冬至前一天。詩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時杜甫流寓夔州。
②天時人事:自然界的時序與人世間的事情。
③冬至:節令名,一般在陰曆十一月間,此節過後,逐漸日長夜短。陽生:陽氣上升。
④五紋:花紋。添弱線:據《唐雜錄》載,唐代宮中根據日影長短安排紡織工作量,冬至後,日晷漸長,比常日增一線的工作量。弱線,細絲。
⑤吹葭六管:古代預測節令,將蘆葦莖中的薄膜製成灰,放在十二樂律的玉管中,將玉管放在木案上,到了某一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會自動飛出。六管,十二節氣中的六律、六玉管。
⑥岸容:河邊的物色。臘:臘月。舒柳:柳樹將發新芽,舒展枝條。
⑦衝寒:迎著寒氣,衝破寒氣。
⑧雲物:景物。鄉國:故鄉。
⑨覆:傾,倒。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臘月的到來,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衝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我雖然身處異鄉,但這裏的景物與故鄉的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荊
詩歌開門見山就給人緊迫感:時間飛逝,轉眼又是冬去春來。頷聯別出心裁,用刺繡添線、葭管飛灰,進一步點明季節變化。頸聯富有動感特征,“舒柳”“放梅”,蘊含著生命的張力,體現出春臨大地的蓬勃生機。雖然春天容易引發鄉愁,但詩人的鄉愁卻是樂觀向上的,奉勸世人幹盡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梅花①
林逋②
眾芳搖落獨暄妍③,占盡風情向小園④。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⑤。
霜禽欲下先偷眼⑥,粉蝶如知合斷魂⑦。
幸有微吟可相狎⑧,不須檀板共金樽⑨。
①詩題一作《山園小梅》,原作二首,此選一。這首詠物詩從多方麵寫梅花神韻。隨著詠梅風氣的盛行,林逋之名與孤山梅花也熱了起來,故明詩人王猗有“隻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之句。
②林逋(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複,寧波奉化黃賢村人。後人稱其為“和靖先生”。出生於儒學世家,早年曾遊曆於江淮等地,四十多歲後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之下。據傳足不出戶,終生未娶,以植梅養鶴為樂,稱“梅妻鶴子”。今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許多梅花,有放鶴亭及林逋墓。
③眾芳:百花。暄妍:原指天氣和暖,景物明媚,這裏形容梅花鮮豔奪目。
④風情:風采,風光。
⑤“疏影”以下兩句:是林逋化用五代南唐詩人江為“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而來,由原作詠竹、詠桂轉而吟詠梅花神韻,從此“暗香疏影”就成為梅的代名詞,相關詞語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中,如晏幾道《訴衷情》:“暗香浮動,疏影橫斜,幾處溪橋。”李複《觀梅》:“苦無疏影橫斜句,深愧林逋處士詩。”趙希融《賦玉岩》:“至今疏影橫斜句,人與梅花其清臒。”疏影,梅花疏朗的影子。暗香,幽香,清香。黃昏,形容月色朦朧。
⑥霜禽:冷天的烏。偷眼:偷看。
⑦合:應該。斷魂:癡癡呆呆,喪魂落魄的樣子。
⑧微吟:輕聲念新作的詩。
⑨檀板:演奏音樂用的檀木拍板,這裏借指音樂。共:與。金樽:珍貴的酒杯,這裏借指美酒。
百花凋零的時候,隻有梅花風采依然、豔麗奪目,小園裏的風光全被梅花占盡了。梅花稀疏的影子斜照在清淺的水裏,清幽的香氣通過朦朧的月光四處飄散。冬鳥停下來棲息,也會情不自禁地先偷看一眼這寒梅冷豔的風姿;粉蝶如果知道冬天有這樣的香花,一定會高興得忘乎所以。幸好我還可以輕聲地吟誦詩歌,與梅花親近,而無須檀板和酒杯了。
林逋(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複,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歲浪跡江湖,後歸杭州。《宋史·隱逸傳》稱其“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逋終生不娶不仕,喜種梅養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其名聲遠揚,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住謁,與範仲淹、梅堯臣、九僧等均有詩唱和。仁宗朝名臣餘靖年輕時曾自粵赴杭,從其學,並改名“靖”。林逋清苦終身,年六十二而卒,賜諡和靖先生。林逋詩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他是宋初山林隱逸詩人之佼佼者,其詩除贈答之作外,多寫西湖美景及隱居生活,尤以詠梅詩著稱。
首聯“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作品以梅不畏嚴寒、笑立風中起句,“眾”與“獨”字對出,言天地間隻有此花,這是何等的峻潔清高。然而梅花品行雖高,卻不驕傲,隻在一方小園占盡風光,這又是一種何等“豐富的寧靜”與充實的美麗。
頷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聯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它為我們送上了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狀其輕盈,“翩若驚鴻”;“橫斜”傳其嫵媚,迎風而舞;“水清淺”顯其澄澈,靈動溫潤。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暗香”寫其無形而香,隨風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樣富有情趣;“浮動”言其款款而來,飄然而逝,頗有仙風道骨;“月黃昏”采其美妙背景,從時間上把我們帶到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動人時刻,從空間上把我們引進一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般的迷人意境。上聯極目聘懷,本聯凝眉結思。當然,林逋這兩句詩也並非是臆想出來的,他除了有生活實感外,還借鑒了前人的詩句。五代南唐江為有殘句曰:“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既寫竹,又寫桂,不但未寫出竹影的特點,且亦未道出桂香的與眾不同之處。因無題,又沒有完整的詩篇,未能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主題和意境,感觸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之力量。而林逋隻改了兩個字,就將梅花寫得形神活現,堪稱點睛之筆。
以上兩聯皆實寫,而下兩聯則都是虛寫。
頸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在這一聯,詩人“以物觀物”,“霜禽”“偷眼”寫其迫不及待之情。為何如此,因梅之色、梅之香。“粉蝶”與“霜禽”構成對比,雖都是自然界會飛的生靈,但它們前者合時宜,而後者不合時宜,這就富於了畫麵的變化。“斷魂”雖略顯誇張,用語較重,但卻將梅之色、香推崇到了極致。
尾聯“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這裏的“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雖不果腹,然可暖心、潔品、動情、鑄魂因而表達出了詩人願與梅花化而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詩人對梅的觀賞進入了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我們看到的則是和“霜禽”“粉蝶”一樣迫不及待和如癡如醉的詩人,也就是一個梅化了的詩人。蘇軾曾在《書林逋詩後》說:“先生可是絕倫人,神清骨冷無塵俗。”《四庫全書總目》說:“其詩澄澹高逸,如其為人。”可知其言不謬,此詩之神韻正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寫照。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它拋開花之形跡的吟誦,著意於寫意傳神。詩人運用正麵描寫與側麵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從多個角度渲染梅花清逸高潔的神韻和風骨,這其實正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的自我寫照。此詩一出,即被後人奉為詠梅的絕唱。
自詠①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貶潮陽路八千③。
本為聖明除弊政④,敢將衰朽惜殘年⑤。
雲橫秦嶺家何在⑥,雪擁藍關馬不前⑦。
知汝遠來應有意⑧,好收吾骨瘴江邊⑨。
①詩題一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當年正月,憲宗派人到鳳翔(今陝西境內)法門寺迎接佛骨入宮供養,韓愈上《論佛骨表》勸諫,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陽一帶)刺史。
②封:奏章,呈給皇帝的意見書,即《論佛骨表》。奏:向皇帝上書。九重天:這裏指皇帝。
③貶:貶官。潮陽:即潮州,今廣東省潮陽市。八千:長安到潮州的估計距離,是說路途遙遠。
④聖明:朝廷。弊政:一作“弊事”,有害的事。
⑤敢:一作“肯”,豈敢,豈肯。衰朽:體弱年邁。惜殘年:愛惜殘餘的歲月。
⑥秦嶺:泛指陝西南部的山嶺。
⑦藍關:藍田關,在今陝西藍田縣東南。
⑧汝:你,指韓湘。
⑨瘴江:泛指嶺南河流,當時嶺南多瘴癘之氣,所以稱瘴江。
早晨我上書給皇上,晚上就被貶到八千裏外的潮州。本想替皇帝除去弊事,哪顧得我年老體衰力不支。回顧京師,烏雲彌漫不見家;展望前景,積雪遍野蒼茫茫。知道你遠道而來有打算,正好在瘴江邊收殮我的屍骨。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裏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裏。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促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係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淒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麵。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麵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鬱,詩意盎然。
幹戈
王中①
幹戈未定欲何之②,一事無成兩鬢絲③。
蹤跡大綱王粲傳④,情懷小樣杜陵詩⑤。
鶺鴒音斷人千裏⑥,烏鵲巢寒月一枝⑦。
安得中山千日酒⑧,酩然直到太平時⑨。
①王中,字積翁,南宋詩人。
②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兵器、戰爭、戰亂。欲何之:想要到哪裏去。之,去,往,到。
③兩鬢絲:兩個鬢角上長滿了白發。
④蹤跡:腳印,行跡,行為。大綱:大致,大的方麵。王粲:字仲宣,東漢人,生逢戰亂,長期過著顛沛流離不得重用的日子。
⑤小樣:略似。杜陵:杜甫,杜甫常自稱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後人稱之為杜陵或杜少陵。杜詩多感時傷事、憂國憂民之作。
⑥鶺鴒:即脊令,一種鳥。《詩經·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後世用脊令比喻兄弟。
⑦烏鵲: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說自己漂泊不定。
⑧千日酒:酒名。古代傳說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飲後醉千日。晉張華《博物誌》卷五:“昔劉玄石於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與千日酒,忘言其節度,歸至家當醉,而家人不知,以為死也,權葬之。酒家計千日滿,乃憶玄石前來酤酒,醉向醒耳。往視之,雲玄石亡來三年,已葬。於是開棺,醉始醒。俗雲,玄石飲酒一醉千日。”宋王中《幹戈》詩:“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
⑨酩然:大醉的樣子。
戰爭沒完沒了,無處可以避難。我一事無成,隻是兩鬢平添了白發。王粲作賦感懷,杜甫吟詩自遣,深深哀歎戰爭禍亂,我的心跡與他們大體相同。鶺鴒離群失所,也懂得飛鳴哀叫以救同類,而我與兄弟卻相隔千裏,音訊全無。我在外顛沛流離,就像月夜裏的烏鴉找不到棲息的樹枝。哪裏能買到中山釀造的千日好酒,讓我一醉到天下太平的時候再醒來呢?
這首以戰爭為題材的詩歌沒有對戰爭作正麵描寫,而是抒寫對戰爭的感受。身處亂世,一事無成,實是對戰爭的控訴。接下來借王粲、杜甫表明自己的心跡,哀歎戰爭禍亂,使人骨肉分離。麵對現實,前途堪憂,唯有借酒消愁,表達出對平安美好生活的渴望。
歸隱①
陳摶②
十年蹤跡走紅塵③,回首青山入夢頻④。
紫綬縱榮爭及睡⑤,朱門雖富不如貧⑥。
愁聞劍戟扶危主⑦,悶聽笙歌聒醉人⑧。
攜取舊書歸舊隱⑨,野花啼鳥一般春。
①相傳詩人在後唐興中(930-933)應進士舉,落第,乃歸隱,作此詩。
②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年四五歲時,戲於渦水岸側,有青衣婦人乳之,自是聰悟日益。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過目成誦,頗有詩名。後唐長興中,陳摶因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自號扶搖子,有《指玄篇》、《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
③紅塵:人世間。
④回首:回想,回憶起。頻:頻繁。
⑤紫綬:係印的紫色綬帶。隻有官階高的人才用紫色,這裏泛指高官厚祿。縱榮:縱然榮耀。爭及:怎及。
⑥朱門:古代王侯權貴的大門常漆成紅色,所以朱門也就成了豪貴之家的代稱。
⑦劍戟:古代的兩種兵器,借指武力。扶危主:輔佐拯救危難中的君主。
⑧悶聽:厭煩聽,不喜聽。聒:吵鬧。
⑨舊隱:以前隱居的地方。
十年來,為著功名利祿到處奔走,家鄉的青山綠水經常出現在夢境中。高官厚祿怎及得上睡安穩覺?王公貴族雖然富貴,卻比不上清貧而安閑的生活。社會動蕩不安,連皇上都需要軍隊的保護,使我倍添哀愁;以酒解悶,卻聽到笙管歌聲的喧擾,心中更加煩悶。攜帶著舊時書籍回到原來隱居的地方,那裏野花爛漫,百鳥啼鳴,自有一派春色。
這是詩人在華山修道時作的一首歸隱詩。詩歌雖竭力否定世俗紅塵,否定功名利祿,但詩人又經常關心世事,關心時政,因而在詩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仕與隱的矛盾,反映了他對現實的極度不滿以及與理想人生形成的衝突。
時世行①
杜荀鶴②
夫因兵死守蓬茅③,麻苧衣衫鬢發焦④。
桑柘廢來猶納稅⑤,田園荒盡尚征苗⑥。
時挑野菜和根煮⑦,旋斫生柴帶葉燒⑧。
任是深山更深處⑨,也應無計避征徭⑩。
①詩題又作《山中寡婦》、《時世行贈田婦》。
②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傳說為杜牧之子。因上頌德詩三十章取悅朱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次年,複還舊山,後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一生以詩為業,愛苦吟,自說“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秋日閑居寄先達》)。有《唐風集》三卷,今存詩三百多首。《唐風集》卷首《春宮怨》,被推為“宮詞為唐第一”。
③蓬茅:簡陋的茅草房。
④麻苧:粗麻布。焦:焦黃。
⑤柘:一種樹,葉子可喂蠶。廢來:荒廢。
⑥征苗:征青苗稅,唐中葉以後田賦的一種附加稅,在糧食成熟前征收。
⑦挑:揀。和根:帶根。
⑧旋:不久。斫:砍。
⑨任是:任憑是。
⑩無計:沒有辦法。征徭:賦稅和徭役。
丈夫因戰亂而死,逃避到山中的寡婦守著茅草屋度日。她穿著苧麻做成的裙衫,耳邊的頭發又黃又焦。雖然桑樹和田地都已荒蕪廢棄了,但官府還是照樣征收稅役。山中寡婦經常去挖野菜,和著菜根一起煮,並用剛砍下的濕柴來生火。即使是躲在深山老林裏,也逃脫不了賦稅和徭役的壓榨啊!
此詩通過山中寡婦這樣一個典型人物的悲慘命運,透視當時社會的麵貌,語極沉鬱悲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軍閥之間,連年征戰,造成“四海十年人殺頸(《哭貝韜》),“山中鳥雀共民愁”(《山中對雪》)的悲慘局麵,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此詩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從這兵荒馬亂的時代著筆,概括地寫出了這位農家婦女的不幸遭遇:戰亂奪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棲身。“麻苧衣衫鬢發焦”一句,抓裝衣衫”、“鬢發”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質的細節特征,簡潔而生動地刻畫出寡婦那貧困痛苦的形象:身著粗糙的麻布衣服,鬢發枯黃,麵容憔悴,肖其貌而傳其神。從下文“時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寫來看,山中寡婦顯然還是青壯年婦女,照說她的鬢發色澤該是好看的,但由於苦難的煎熬,使她鬢發早已焦黃枯槁,顯得蒼老了。簡潔的肖像描寫,襯托出人物的內心痛苦,寫出了她那飽經憂患的身世。
然而,對這樣一個孤苦可憐的寡婦,統治階級也並不放過對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樣殘忍:“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此處的“納稅”,指繳納絲稅;“征苗”,指征收青苗稅,這是代宗廣德二年開始增設的田賦附加稅,因在糧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稱。古時以農桑為本,由於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了,田園荒蕪了,而官府卻不顧人民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殘酷的賦稅剝削,使這位孤苦貧窮的寡婦何以為生呢?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隻見她不時地挖來野菜,連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時燒柴也很困難,燃生柴還要“帶葉燒”。這兩句是采用一種加倍強調的說法,通過這種藝術強調,渲染了山中寡婦那難以想象的困苦狀況。最後,詩人麵對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發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獸,對人的威脅很大。寡婦不堪忍受苛斂重賦的壓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剝削的魔爪是無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處”,也難以逃脫賦稅和徭役的羅網。“任是”、“也應”兩個關聯詞用得極好。可以看出,詩人的筆觸像匕首一樣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本質。
詩歌是緣情而發,以感情來撥動讀者心弦的。《山中寡婦》之所以感人,正在於它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但詩並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訴諸對人物命運的刻畫描寫之中。詩人把寡婦的苦難寫到了極致,造成一種濃厚的悲劇氛圍,從而使人民的苦痛,詩人的情感,都通過生活場景的描寫自然地流露出來,產生了感人的藝術力量。最後,詩又在形象描寫的基礎上引發感慨,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一個更廣闊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個山中寡婦的苦難,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婦同命運的更多人的苦難。這就從更大的範圍、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殘酷的剝削,深化了主題,使詩的蘊意更加深厚。
送天師①
朱權②
霜落芝城柳影疏③,殷勤送客出鄱湖④。
黃金甲鎖雷霆印⑤,紅錦韜纏日月符⑥。
天上曉行騎隻鶴⑦,人間夜宿解雙鳧⑧。
匆匆歸到神仙府⑨,為問蟠桃熟也無⑩。
①天師:對道士的尊稱,這裏指元末明初張正常。張正常,字仲紀,漢張道陵四十二世孫,元時賜號天師,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南昌,他曾派人去拜賀。不久又兩次入朝。1368年,朱元璋即位,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賜銀櫻
②朱權(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神姿秀朗,慧心敏悟,精於義學,旁通釋老,號大明奇士、臒仙、涵虛子。朱權深得朱元璋寵信。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四封為寧王,十五歲就藩大寧(今屬遼寧省城一帶),掌握強兵猛將,鎮守北邊軍事要塞。諡獻王,故史稱“寧獻王”。著有《寧國儀範》、《家訓》、《文譜》、《詩譜》、《史斷》、《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琴阮啟蒙》、《神奇秘譜》、《瓊林雅韻》、《神隱》、《太和正音譜》等數十種,主要琴曲作品有《平沙落雁》和《秋鴻》等。
③芝城:今江西鄱陽,因城北有芝山故名。
④鄱湖:鄱陽湖。
⑤黃金甲:金貴精美的裝印鬥的外套。雷霆印:具有雷霆那麼大威力的櫻
⑥紅錦韜:裝符表的紅絲套。纏:纏繞,這裏是收藏的意思。日月符:能夠驅動日月的符籙。
⑦鶴:仙鶴,傳說中仙人的坐騎。
⑧雙鳧:《後漢書·王喬傳》載,東漢明帝時王喬為葉縣令,有神術,雖遠離京師,卻能夠按時來朝。人見其每至必有雙鳧從東南飛來。後設網捕得一鳧,原來是一隻木鞋。
⑨神仙府:對張正常住所的美稱。
⑩蟠桃:神話中的仙桃。
寒霜降臨芝城,柳條日漸稀少,我殷勤地把張天師送出鄱陽湖。張天師的護身法衣裏裝著他的道符印章,紅色錦緞包裹著捆紮好的日月符。清晨,他就騎著仙鶴在空中穿梭行走,晚上脫下那雙可變化為雙鳧的鞋子到人間住宿。他急匆匆地趕往神仙府,為的是看那裏的蟠桃成熟沒有。
詩人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是明初的大戲劇家。他在南昌為獻王時,與龍虎山道士過從甚密,這首詩記敘的就是他送別張天師的情景。首聯交代時間、地點和事件,頷聯描寫了張天師的獨特裝束,頸聯稱道張天師的高超法力,尾聯寫張天師別離此地的目的。全詩想象豐富,色彩斑斕,富有很強的形象性。
送毛伯溫①
朱厚熜②
大將南征膽氣豪③,腰橫秋水雁翎刀④。
風吹鼉鼓山河動⑤,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⑥,穴中螻蟻豈能逃⑦。
太平待詔歸來日⑧,朕與先生解戰袍⑨。
①詩作於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毛伯溫出征前。嘉靖十五年(1536),安南(今越南)世孫黎寧派人向明世宗訴說莫登庸叛逆之事,十八年,毛伯溫率兵征討安南,次年進駐南寧。毛伯溫(1487-1544):字汝厲,吉水(今江西境內)人,正德進士,嘉靖間為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有《毛襄懋集》、《東塘詩集》。
②朱厚熜(1507-1566),父為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胞弟,封興王。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朱厚熜承統,為世宗皇帝,年號嘉靖,時年十四歲。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長生不老,竟長期不視朝政,由嚴嵩執掌大權,政治腐敗,使國勢日趨沒落,政治和經濟都出現深重危機。
③大將:毛伯溫。南征:嘉靖十八年(1539),毛伯溫率兵征討安南,次年進駐南寧,兵不血刃而安南平定。
④秋水:形容寶刀如秋水般明亮。雁翎刀:形似雁翎的刀。
⑤鼉(tuó)鼓:鼉皮製成的鼓。鼉,揚子鱷。
⑥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獸,這裏指安南王族。
⑦螻蟻:安南叛軍莫登庸部。
⑧待詔:待命。
⑨朕:皇帝朱厚熜自稱。先秦時人可自稱為“朕”,自秦始皇後“朕”成為帝王的自稱。
將軍征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風吹電閃中旌旗飄揚,戰鼓擂動,使山河震動,日月高標,軍容極盛。毛伯溫神勇天生,猶如天上麒麟的後代,敵人如同洞裏的螻蟻一般,怎麼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將軍奉詔,班師回朝時,我(指嘉靖自己)親自為將軍解下戰袍,為將軍接風。
這首詩是明朝嘉靖皇帝所作,是犒送臣子出征的詩。首聯寫主將的裝束,頷聯寫軍威如虹,項聯用麒麟和螻蟻的比喻寫出必勝的信心,尾聯寫出了對主將的勉勵和期望。全詩夾敘夾議,情景交融,措辭中肯,語氣自然,沒有皇上居高臨下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