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傳語”猶言“寄語”,對象就是“風光”。這裏的“風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花”一聯體物之妙,不僅在於寫小景如畫,而且在於以小景見大景。讀這一聯,難道喚不起春光明媚的美感嗎?蛺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裏自由自在地穿花、點水;深深見(現)、款款飛的。失掉明媚的春光,這樣恬靜、這樣自由、這樣美好的境界也就不複存在了。詩人以情觀物,物皆有情,因而“傳語風光”說:“可愛的風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蛺蝶、點水的蜻蜓一起流轉,讓我欣賞吧,哪怕是暫時的;可別連這點心願也違背了啊1
仇注引張綖語雲:“二詩以仕不得誌,有感於暮春而作。”言簡意賅,深得詩人用心。因“有感於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與惜春、留春之情融合無間。因“仕不得誌”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飽含深廣的社會內容,耐人尋味。
這兩首詩總的特點,用我國傳統的美學術語說,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韻”。所謂“含蓄”,所謂“神韻”,就是留有餘地。抒情、寫景,力避傾囷倒廩,而要抒寫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東西,從而使讀者通過已抒之情和已寫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寫之景。“一片花飛”、“風飄萬點”,寫景並不工細。然而“一片花飛”,最足以表現春減;“風飄萬點”,也最足以表現春暮。一切與春減、春暮有關的景色,都可以從“一片花飛”、“風飄萬點”中去冥觀默想。比如說,從花落可以想到鳥飛,從紅瘦可以想到綠肥……“穿花”一聯,寫景可謂工細;但工而不見刻削之痕,細也並非詳盡無遺。例如隻說“穿花”,不複具體地描寫花,隻說“點水”,不複具體地描寫水,而花容、水態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麵說,“何用浮榮絆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誌”是依稀可見的。但如何不得誌,為何不得誌,卻秘而不宣,隻是通過描寫暮春之景抒發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現方式,也隻是吃酒,隻是賞花玩景,隻是及時行樂。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頭盡醉歸”,從“一片花飛”到“風飄萬點”,已經目睹了、感受了春減、春暮的全過程,還“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真可謂樂此不疲了!然而仔細探索,就發現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真正體現了“神餘象外”的藝術特點。
黃鶴樓①
崔顥②
昔人已乘黃鶴去③,此地空餘黃鶴樓④。
黃鶴一去不複返⑤,白雲千載空悠悠⑥。
晴川曆曆漢陽樹⑦,芳草萋萋鸚鵡洲⑧。
日暮鄉關何處是⑨,煙波江上使人愁⑩。
①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磯,背靠蛇山,相傳始建於三國東吳黃武年間,傳說仙人子安曾乘鶴過此,費文袢在此乘黃鶴登仙而去。
②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2)進士。開元後期曾出使河東(今山西)軍幕。天寶中為尚書司勳員外郎。他的詩名很大。唐人選編的《國秀集》就收了他的《古遊俠》與《黃鶴樓》等詩,中唐人還將他與王維並稱。李白對他的《黃鶴樓》十分佩服。相傳李白登黃鶴樓時想題詩,當他看到崔顥這首詩後不由地讚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棄筆不做。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早年詩多寫婦女生活,雖然有浮豔之作,但大多數內容還比較健康。後來到邊塞,詩風一變為慷慨豪邁。有《崔顥詩集》,《全唐詩》錄其詩一卷,《全唐詩續拾》補詩五首。
③昔人:乘鶴仙人。
④空餘:隻剩下。
⑤不複返:不再回來。
⑥悠悠:形容年代久遠。
⑦晴川:晴朗的江麵,此指漢江。曆曆:清晰可數。漢陽:在今武昌西北。
⑧芳草萋萋:用語源自《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鸚鵡州:長江中的小洲,在黃鶴樓東北,傳說《鸚鵡賦》的作者禰衡葬於此。
⑨鄉關:家鄉。
⑩煙波:氣靄籠罩的江麵。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隻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複返了,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白日下漢江(平原)之碧樹清晰可數,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麵對煙波渺渺的大江令我發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誌》);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
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複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裏,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隻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隻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曆曆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麵,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旅懷①
崔塗②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③。
蝴蝶夢中家萬裏④,杜鵑枝上月三更⑤。
故園書動經年絕⑥,華發春催兩鬢生⑦。
自是不歸歸便得⑧,五湖煙景有誰爭⑨。
①詩題一作《春夕旅夢》,又作《春夕旅遊》、《春夕旅懷》。旅懷:客居他鄉的情懷。
②崔塗,字禮山。晚唐詩人。江南桐廬富春人(今浙江富春江一帶),唐僖宗光啟年間進士,終生漂泊,久在巴蜀、湘鄂、秦隴為客,自稱是“孤獨異鄉人”(《除夕有懷》)。工詩,詩以漂泊為題材,多羈愁別恨之作,情調抑鬱蒼涼。有《崔塗詩集》。《全唐詩》存詩一卷。
③楚城:泛指楚地。
④蝴蝶夢:典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餓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這裏泛指夢。
⑤杜鵑:鳥名,聲音似“不如歸去”,聽到杜鵑啼叫聲,詩人思鄉的心情更為急切。
⑥故園:家鄉。書:書信。動:動輒,每每。經年:常年。絕:音信斷絕。
⑦華發:花白頭發。
⑧自是:本來是。歸便得:要回去就可以回去。
⑨五湖:舊稱湧湖、洮湖、村湖、貴湖、太湖為五湖,泛指太湖一帶。春秋時期範蠡輔佐越王勾踐成就霸業後,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煙景:風煙景物。
遠去流水漫天飛花隨春歸去兩無情,送走東風,東風匆匆一路追逐過楚城。蝴蝶夢中雙翅欲折歸路迢遞家萬裏,子規枝頭血淚幾盡殘月朦朧夜三更!家鄉的音信動不動經年累月長斷絕,頭上的白發忽驚覺春來竟然滿鏡生。本來天涯漂泊四處轉徙有家不得歸,一旦若得歸去五湖煙水有誰來相爭?
崔塗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隴等地為客,自稱是“孤獨異鄉人”(《除夕有懷》)。《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時所作。
詩一起筆,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遠流,春花凋謝。流水落花春去也──詩人深深感歎春光易逝,歲月無情。第二句“送盡東風過楚城”更加感傷。“楚城”,泛指湘鄂一帶。詩人把春光(“東風”)擬人化了,依依為她送別。這裏,不是春風送我回故鄉,而是我在異鄉送春歸。這一“送”字表達了詩人淒楚的情懷。詩人麵對著落紅滿地、柳絮漫天的殘春景物,怎能不更加思念故鄉?由送春而牽動的思鄉之情,籠罩全篇。以下句句寫的是思鄉衷曲。
“蝴蝶夢中家萬裏,杜鵑枝上月三更。”這一聯進入正題,寫“春夕”,寫得極為精粹,是傳誦的名句。詩人運用了新奇的造語,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創造出一種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寫夢境。由於遊子日有所思,夜間便結想成夢,夢見自己回到了萬裏之外的家園。然而,這隻不過像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翩翩飛舞於花間,雖然有趣,畢竟虛幻而短暫,醒來之後,蝴蝶還是蝴蝶,莊周還是莊周。遊子從“蝴蝶夢”中獲得片刻的回鄉之樂,但夢醒以後,發現自己依舊孤眠異鄉,家園依舊遠隔萬裏,豈不更加空虛、失望,更加觸動思鄉之情!何況此時又正當“杜鵑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靜,月光如水;子規鳥(即杜鵑)在月下哀哀啼喚:“子歸!子歸-…”聽著子規啼,想著蝴蝶夢,遊子的心,該是何等的痛苦哀傷,真如李白詩句所謂“一叫一回腸一斷”!這裏,十四個字寫出了三層意思:由思鄉而入夢,一層;夢醒而更思鄉,二層;子規啼喚,愁上加愁,三層。這三層,一層比一層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襯,如蝴蝶夢與家萬裏,一虛一實;蝴蝶夢與子規啼,一樂一悲;子規啼與三更月,一聲一色,構成一片清冷、淒涼、愁慘的氣氛,令人觸目傷懷。讀著這樣的詩句,誰能不為異鄉漂泊的詩人一灑同情之淚!這一聯以景傳情,下一聯則直接訴說思鄉之苦。“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催兩鬢生。”詩人長期不能回家,連家信也動不動長年斷絕,音訊杳然,他怎能不望眼欲穿,憂心如焚呢!這句中的一個“動”字,把詩人那種由期待而沮喪、而嗟怨的複雜的心理,逼真地傳達出來了。“書動經年絕”暗示當時社會動亂不安。詩人愁家憂國到什麼程度?是“華發春催兩鬢生”。春天萬物萌生,欣欣向榮,而詩人卻唯獨生出了白發滿頭。一個“催”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內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將何以解脫?詩的最後兩句更耐人尋味。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這兩句是倒裝,意思是說,故鄉五湖美好的風光,是沒有人和我爭奪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夠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從暗用五湖典故看,這裏的“歸”字,還含有歸隱田園之意。詩人仆仆風塵,仕途坎坷,“自是不歸歸便得”一語,是無可奈何的傷心話,深刻地反映出詩人在政治上走投無路、欲幹不能而又欲罷難休的苦悶、彷徨的心理。
這首詩情切境深,風格沉鬱。詩的前四句通過對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繪,緣情寫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間互相映襯、烘托,構成一片淒涼愁慘的氣氛。詩中沒有直接點出思鄉,而一片思鄉之情蕩漾紙上。後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淒婉動人。尾聯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饒有情味。
答李儋①
韋應物
去年花裏逢君別②,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③。
身多疾病思田裏④,邑有流亡愧俸錢⑤。
聞道欲來相問訊⑥,西樓望月幾回圓⑦。
①詩題一作《答李儋元錫》,又作《寄李儋元錫》。詩作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春。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時任殿中侍禦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後,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字元錫,唐朝宗室,甘肅武威人,曾官殿中侍禦史,韋應物的好友,兩人的唱和詩很多。一說李儋、元錫為二人。元錫,河南洛陽人,字君貺,元挹之子,貞元十一年為協律郎、山南西道節度推官。元和中,曆任蘇州刺史,福建、宣歙觀察使,授秘書監分司,以貪贓貶官壁州,後除淄王傅。
②花裏:花開季節,春季。
③黯黯:黯然,沮喪的樣子。
④思田裏:思念故鄉,這裏含有盼望歸隱的意思。
⑤邑:城市,這裏指蘇州。愧俸錢:愧對官俸。
⑥聞道:聽說。問訊:探望。
⑦西樓:觀風樓。
記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開的時節與君相逢而又分別。過了一年,又到花開時節。世事茫茫,難以預料。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難以入睡。因身體多病而想念田園鄉裏。城邑中有百姓流離失所,真是愧對官吏的俸祿。聽說你們想來探望我,我常在西樓盼望,已經有好幾個月了。
這首七律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禦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後,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詩中敘述了別後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國亂民窮造成的內心矛盾和苦悶。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裏,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複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這就是本詩的政治背景。
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敘別開頭。首聯即謂去年春天在長安分別以來,已經一年。以花裏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後境況蕭索的感慨。次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顯然,“世事茫茫”是指國家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當時長安尚為朱泚盤踞,皇帝逃難在奉先,消息不通,情況不明。這種形勢下,他隻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家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為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隻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為,黯然無光。三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為他有誌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於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
顯然,這首詩的藝術表現和語言技巧,並無突出的特點。有人說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頗為推美。這種評論並不切實。因為首聯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次聯以情歎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都不可謂情景交融。其實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傳誦,主要是因為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誌無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讚揚。範仲淹歎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說:“餘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1(《溪詩話》)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著眼的,讚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這詩的中間兩聯,在封建時代確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事實上也正如此,詩人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正由於他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②,長夏江村事事幽③。
自去自來梁上燕④,相親相近水中鷗⑤。
老妻畫紙為棋局⑥,稚子敲針作釣鉤⑦。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⑧。
①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成都浣花溪畔。
②江: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又叫浣花溪。抱:環抱,繞著。
③幽:幽靜,安閑。
④自去自來:來去隨意的樣子。
⑤相親相近:形容鷗鳥融洽親近的樣子。
⑥棋局:棋盤。
⑦稚子:幼子。
⑧微軀:微賤的身體,詩人謙稱。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裏,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鷗鳥互相追逐嬉戲,親親熱熱。妻子在紙上畫著棋盤,小兒用敲針作魚鉤。我老了,隻要有老朋友周濟一些祿米,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奢求呢?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嚐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於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江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裝事事幽”,一路敘下。梁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裏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群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曆長期離亂之後,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麼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麵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裏正包藏著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遊閑適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尾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寧說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為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
中聯四句,從物態人情方麵,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後,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為簡淨,最為穩當。
《江村》一詩,在藝術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
一是複字不犯複。此詩首聯的兩句中,“江”字、“村”字皆兩見。照一般做律詩的規矩,頷、頸兩聯同一聯中忌有複字,首尾兩聯散行的句子,要求雖不那麼嚴格,但也應該盡可能避複字。現在用一對複字,就有一種輕快俊逸的感覺,並不覺得是犯複了。這情況,很像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來救正,複字也要用複字來彌補。況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兩個疊字“事事”,這樣一來,頭兩句詩在讀起來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枝撐之感了。
二是全詩前後齧合,照應緊湊。“梁上燕”屬“村”,“水中鷗”屬“江”;“棋局”正頂“長夏”,“釣鉤”又暗寓“清江”。頷聯“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兩“自”字,兩“相”字,當句自對;“去”“來”與“親”“近”又上下句為對。自對而又互對,讀起來輕快流蕩。頸聯的“畫”字、“敲”字,字皆現成。且兩句皆用樸直的語氣,最能表達夫妻投老,相敬彌篤,稚子癡頑,不隔賢愚的意境。三是結句,忽轉淒婉,很有杜甫詠懷詩的特色。杜甫有兩句詩自道其做詩的甘苦,說是“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至後》)。此詩本是寫閑適心境,但他寫著寫著,最後結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歡之情,使人有悵悵之感。杜甫很多登臨即興感懷的詩篇,幾乎都是如此。前人謂杜詩“沉鬱”,其契機恐怕就在此處。
夏日
張耒①
長夏江村風日清②,簷牙燕雀已生成③。
蝶衣曬粉花枝舞④,蛛網添絲屋角晴。
落落疏簾邀月影⑤,嘈嘈虛枕納溪聲⑥。
久斑兩鬢如霜雪⑦,直欲樵漁過此生⑧。
①張耒(1054-1114),宋代詩人,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進士。曆任秘書省正字、著作郎、起居舍人,後世因稱“張右史”。因入“元祐黨籍”徒宣州,再貶監黃州酒稅。崇寧五年(1106)放還賦闋,寓居陳州(今河南淮陽)至終。陳地古名宛丘,因此世稱“宛丘先生”。張耒安置黃州時居東柯山西麓,因號柯山。蘇軾稱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詩風平易流麗,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張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集》七十六卷。
②清:清爽,晴朗。
③簷牙:屋簷,因邊緣呈牙齒狀得名。
④蝶衣:蝴蝶翅膀。曬粉:曬翅膀上的粉。
⑤落落:稀疏的樣子。邀月影:月影透過簾子,好像受邀請而來,擬人的手法。陳文瑛《盆梅》:“賴君邀月影,使我滌塵襟。”
⑥嘈嘈:流水聲。虛枕:空心的枕頭。納溪聲:枕邊傳來了流水聲。
⑦久斑:早已斑白。
⑧直欲:真想,真願意。樵漁:砍柴打魚,借指歸隱。
漫長夏季裏的江村風和日麗,瓦簷中的空隙早已築滿了燕雀的巢。蝴蝶停在花枝上展翅曬粉,蜘蛛躲在屋角邊吐絲織網。日暮時候,窗簾中透進稀疏的月影。夜深時分,枕邊聽到嘈雜的溪流聲。早已花白的雙鬢如今越發像霜雪的顏色了,但願我能像樵夫漁夫那樣,在自然的環境中過一生。
這首詩寫夏日的江村風情。前四句寫白天的景象:風和日麗,燕雀築巢,蝴蝶翩翩起舞,蜘蛛靜靜吐絲,這些景物都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呈現出一派自然氣息。頸聯寫晚景,月影和溪聲越發襯托出夏日之清涼、幽靜。如此怡人的夏日村莊使得詩人不禁觸景生情,生出歸隱田園的渴望來。全詩寫景自然天成,抒情收放自如,情景交融,妙合無垠。
輞川積雨①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②,蒸藜炊黍餉東菑③。
漠漠水田飛白鷺④,陰陰夏木囀黃鸝⑤。
山中習靜觀朝槿⑥,鬆下清齋折露葵⑦。
野老與人爭席罷⑧,海鷗何事更相疑⑨。
①詩為《輞川集》之一。王維自唐玄宗天寶三載(744)至十五載(756)前後常居於輞川,作《輞川集》,期間與裴迪詩相往來。輞川:在今陝西藍田縣南二十裏,水出終南山輞穀,北流入霸水。詩人在此有輞川別墅。積雨:久雨。
②煙火遲:煙火緩緩地上升。雨後空氣濕度大,氣壓低,又無風,煙火升得慢。
③藜:一種野菜,又名灰菜。黍:黍子,黃米。餉:送飯。東菑:東邊耕作者。菑,初耕的田地。
④漠漠:遼闊無邊的樣子。次聯由李嘉祐“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點化而來,使畫麵更開闊,色彩更明麗,所塑造意境對後世影響很大。如洪適《蝶戀花》:“漠漠水田飛白鷺。夏木陰陰,巧囀黃鸝語。”張炎《壺中天》:“忽來詩思,水田飛下白鷺。”羅誌讓《秋感》:“鴻雁遠傳霜信至,鷺鷥低傍水田飛。”
⑤陰陰:陰暗潮濕。夏木:夏天的樹木。
⑥習靜:習慣於幽靜的環境。朝槿:即木槿。花朝開暮落,故常用以喻事物變化之速或時間的短暫。
⑦清齋:素食。露葵:帶有露水的葵菜。
⑧野老:居於郊野的人,詩人自稱。爭席罷:不再爭座次,指爭名奪利的官場中生活已經結束。爭席,典出《莊子·寓言》,陽予見老子,“其返也,舍者與之爭席”。
⑨海鷗:典出《列子·黃帝》。有海邊好鷗者,每天與海鷗相親。後其父要他捉海鷗來玩,第二天,海鷗再也不與他親近了。
久雨不停,林野潮濕煙火難升;燒好飯菜,送給村東耕耘的人。水田廣漠,一行白鷺掠空而飛;夏日濃蔭,傳來黃鸝婉轉啼聲。山中養性,觀賞朝槿晨開晚謝;鬆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葷腥。村夫野老,已經與我沒有隔閡;海鷗疑心,為何不信飛舞不停。
輞川,在今陝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菑——東麵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裏勞作了。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係列人物的活動畫麵,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頷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看吧,廣漠空蒙、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隻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係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國史補》卷上);明人胡應麟力辟其說:“摩詰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祐用摩詰詩。”(《詩藪·內編》卷五)按,嘉祐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誰的詩句,這很難說;然而,從藝術上看,兩人詩句還是有高下的。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彩數倍。”(《石林詩話》卷上)“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麵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蒙迷茫的色調和氣氛。
如果說,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麼,麵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並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模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於“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說,置身於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麵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鬆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雲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於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於山林之樂了。《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係。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致,固然是出於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讚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參看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卷十)
新竹①
陸遊②
插棘編籬謹護持③,養成寒碧映漣漪④。
清風掠地秋先到⑤,赤日行天午不知⑥。
解籜時聞聲簌簌⑦,放梢初見影離離⑧。
歸閑我欲頻來此⑨,枕簟仍教到處隨⑩。
①詩題一作《東湖新竹》。
②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二十九歲時赴試,因名次居於秦檜孫子之前,被除名。淳熙五年(1178)春,陸遊詩名日盛,孝宗派他到福州、江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後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1188),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他諫勸朝廷力圖大計,被再度罷官。他將書室命名為“老學庵”,以坐擁書城為樂。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
③謹:小心。護持:衛護。
④寒碧:本指碧玉,因為碧玉晶瑩帶有涼意,所以稱為寒碧;這裏用來比喻新竹。漣漪(yī):水紋,這裏指微波蕩漾的水麵。
⑤掠地:吹拂地麵。秋先到:因為新竹的清爽,使得主人提前領略到秋天的涼爽。
⑥赤日:烈日。
⑦解籜:脫去筍殼。籜,筍殼。錢起《謝張法曹萬頃小山暇景見憶》:“解籜雨中竹,將雛花際禽。”
⑧放梢:發枝長杈,枝梢伸展開。離離:竹影縱橫交錯的樣子。
⑨歸閑:回鄉閑居。頻:多次。
⑩枕簟:枕頭與竹席。
竹初種時,用棘條編成籬笆,小心謹慎保護好新竹;新竹長成,碧綠濃蔭,倒映在水之漣漪中。夏日的清風吹過地麵,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當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熱。筍殼脫落時,聽到簌簌悉悉的聲音;竹子拔節時,初現疏疏落落的倩影。退歸閑暇的時候,我經常來這裏;來的時候仍然隨身帶著枕頭和竹席,好隨地安眠。
古代文人常以竹為君子的象征。“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更是許多文士的口頭禪。這首作品寫的就是一片新竹林,詩裏的竹子靈巧生動,青翠有餘。詩裏的竹子靈在寒映漣漪,靈在清涼蔽日,靈在破土時的欣喜,靈在舒展中的影離離。而青翠,融在靈氣裏,靈動了就格外翠綠。這些新竹是閑來詩人自己護持成林的,而且還不斷有新筍冒出來。
詩題為新竹,所以寫了剛種下竹子時的小心,也寫了竹筍破土時的樣子,竹枝上新長出來的竹葉的樣子。
最後寫為什麼種了這些竹子,因為喜歡它帶來的涼意,也喜歡使用竹子編的枕席。其實這首詩寫得平易,沒有說竹子如何如何品質清高,而是從最本色的角度描寫。新竹,新生命,詩裏對生機的讚美和喜愛其實是作品的長處。結尾盡管俗套,可是很實在。
對於疊字,對於對比,對於詩畫,這些在前麵的詩裏麵見得多了,在我反而沒什麼突出的感覺,倒是曲意隱約裏對生機的期望讓我心裏一動。
因為亭亭淨植,也因為是一片遮陽的陰涼所在,詩人很喜歡駐足於林內,甚至常常護持,逐漸養出了一片清涼竹林。付出了心力,又防禦得好,怎能不有收獲呢。
表兄話舊①
竇叔向②
夜合花開香滿庭③,夜深微雨醉初醒。
遠書珍重何由達④,舊事淒涼不可聽⑤。
去日兒童皆長大⑥,昔年親友半凋零⑦。
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⑧。
①詩題一作《夏夜宿表兄話舊》。
②竇叔向,字遺直,唐代扶風(今陝西鳳翔)人。官終工部尚書。竇叔向工五言,名冠時輩。集七卷,今存詩九首。有五子,群、常、牟、庠、鞏,皆工詞章,有《聯珠集》行於時,竇叔向亦以子而聞名當世。
③夜合:即合歡,落葉喬木,葉似槐葉,晝開暮合。
④遠書:遠方親人的來信。何由達:何曾達到。何由:一作“何曾”。達:一作“答”。
⑤舊事:往事。不可聽:聽不下去。
⑥去日:昔日,往日。
⑦凋零:本指草木凋落,引申為人的死亡。
⑧酒幔:酒旗。
夜合的濃鬱芬芳彌漫了整個庭院。深夜時分,我從酒醉中醒來,聽到屋外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書信雖然寫得情深意切,但家人卻因路途遙遠從未收到過。過去的事情太悲慘淒涼了,使人無法聽下去。昔日的童年夥伴今已長大成人,過去的親朋好友有半數都已過世。明天我又要乘舟遠別,當親友去河橋相送時,橋頭那青布酒旗又將勾起我無限哀愁。
親故久別,老大重逢,說起往事,每每像翻倒五味瓶,辛酸甘苦都在其中,而且絮叨起來沒個完,欲罷不能。竇叔向這首詩便是抒寫這種情境的。
詩從夏夜入題。夜合花在夏季開放,朝開暮合,而入夜香氣更濃。表兄的庭院裏恰種夜合,芳香滿院,正是夏夜物候。借以起興,也見出詩人心情愉悅。他和表兄久別重逢,痛飲暢敘,自不免一醉方休。此刻,夜深人定,他們卻剛從醉中醒來,天還下著細雨,空氣濕潤,格外涼快。於是他們老哥倆高高興興地再作長夜之談。他們再敘往事,接著醉前的興致繼續聊了起來。
中間二聯即話舊。離別久遠,年頭長,經曆多,千頭萬緒從何說起?那紛亂的年代,寫一封告囑親友珍重的書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該說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說起來,那一件件一樁樁都夠淒涼的,教人聽不下去,可說的事卻又太少了。就說熟人吧。當年離別時的孩子,如今都已長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從前的親戚朋友卻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傷。這四句,乍一讀似乎是話舊隻開了頭;稍咀嚼,確乎道盡種種往事。親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說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誠如近人俞陛雲所說:“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動。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詩境淺說》)正因為寫得真切,所以讀來親切,容易同感共鳴,也就毋庸贅辭。
末聯歸結到話別,其實也是話舊。不是嗎?明天一清早,詩人又將孤零零地乘船離別了。想起那黃河邊,橋頭下,親友搭起餞飲的青色幔亭,又要見到當年離別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別的新愁,其實是勾起往事的舊愁;明朝餞別的苦酒,怎比今晚歡聚的快酒;所以送別不如不送,是謂“愁見”。這兩句結束了話舊,也等於在告別,有不盡惜別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從“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結,在重逢和再別之間,在歡飲和苦酒之間,這一夜的話舊,也是清醒地回顧他們的人生經曆。
竇叔向以五言見長,在唐代宗時為宰相常袞賞識,仕途順利平穩。而當德宗即位,常袞罷相,他也隨之貶官溧水令,全家移居江南。政治上的挫折,生活的變化,卻使他詩歌創作的內容得到充實。這首詩技巧渾熟,風格平易近人,語言親切有味,如促膝談心。詩人抒寫自己親身體驗,思想感情自然流露,真實動人,因而成為十分難得的“情文兼至”的佳作。
偶成
程顥
閑來無事不從容①,睡覺東窗日已紅②。
萬物靜觀皆自得③,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④,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⑤,男兒到此是豪雄⑥。
①閑來:閑時。從容:悠閑舒適,不慌不忙。
②睡覺:一覺醒來。
③萬物:天地間的事物。靜觀:靜靜地觀察。
④道:我國古代的一個基本哲學概念,是超乎具體形體以外的範疇,大致相當於道理、真理。《易·係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通:貫通。
⑤富貴不淫貧賤樂:語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說富貴不能亂誌,貧賤之中仍然怡然其樂。
⑥到此:到達這個境界。豪雄:英雄豪傑。
心情閑靜安適,做什麼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雲變幻之中。隻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傑了。
詩人是宋朝有名的理學家,這是一首具有濃鬱理性特質的詩。詩的主旨大致是以為天地萬物,客觀真理,都存在於人的心中,這是作者宣揚的“道”,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是一首“以理入詩,以詩言理”的作品。
遊月陂①
程顥
月陂堤上四徘徊②,北有中天百尺台③。
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④。
水心雲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⑤。
世事無端何足計⑥,但逢佳節約重陪⑦。
①月陂:陂名,地址不詳。陂,水池。
②四徘徊:四顧徘徊,來回走動。
③中天:半空中,形容台高。
④樽:一種盛酒的器具。聊:暫且。
⑤林下:樹林之下。本指清幽處所,常指代隱居所在。
⑥無端:沒有頭緒,沒有定準。何足計:不值得計較。
⑦但:隻要。約:邀請。重陪:再來相陪。
我在半月形的河堤上四處漫步,堤岸的北麵有百尺樓台高聳入雲。秋天一來,萬物都變得蕭條凋零了,姑且趁著水邊向晚的涼意來舉杯暢飲吧!水中的雲影和天上的雲朵悠閑地相互映照,在一片靜謐中傳來林中流泉的聲響。世事變幻無常,不要去計較。如果再逢到佳節,我們再約來相伴玩賞。
這是一首富有哲思的詩,但說理比較形象。詩句“萬物已隨秋氣改”是說理的出發點,說明所有的變化都是不可強求的。頸聯水光、雲影、泉聲融於一體,構成一幅立體生動的閑適秋景圖,為詩人的哲理抒發鋪設了一個自然環境。“世事無端何足計”即是詩人哲思的歸宿點,是詩人參悟人生後的心得。
秋興其一①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②,巫山巫峽氣蕭森③。
江間波浪兼天湧④,塞上風雲接地陰⑤。
叢菊兩開他日淚⑥,孤舟一係故園心⑦。
寒衣處處催刀尺⑧,白帝城高急暮砧⑨。
①唐代宗大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奉節),因秋而興家國身世之感,作《秋興》八首。秋興:借秋天的景物抒發情懷。
②玉露:白露,霜。凋傷:摧殘,使草木衰敗,枝葉凋零。
③巫山巫峽:泛指夔州一帶長江和兩岸山巒。蕭森:蕭瑟陰森,形容深秋景色淒冷。
④兼天湧:連天湧起,形容波浪滔天的水勢。
⑤塞上:邊關險要的地方,這裏指夔州地處邊遠,山勢險要。地陰:地麵的陰暗氣象。
⑥叢菊兩開:兩次見到菊花開放,即過了兩個年頭。開,開放。他日:往日。
⑦一係:永係。
⑧催刀尺:催人趕製冬衣。
⑨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城外臨長江的山上,為三國時劉備托孤之處。暮砧:黃昏時的搗衣聲。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麵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麵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係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係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製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詩題“秋興”是因秋景而起興,感懷往事的意思。杜甫的《秋興》這組詩共八首,其共同的主旨是:“身居巫峽,心係京華。”這是其中第一首。首聯點明地點和季節,用“蕭森”統攝全文。頷聯對仗工整,波浪衝天,風雲接地,氣勢十分雄壯,極力烘托出“蕭森”的氣氛。頸聯觸景生情,“叢菊兩開”說明滯留此地已兩年,故園之思無法自禁。尾聯再起高潮,“催”和“急”用得生動傳神,進一步撩發詩人的鄉愁,感人至深。
秋興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靜朝暉①,日日江樓坐翠微②。
信宿漁人還泛泛③,清秋燕子故飛飛④。
匡衡抗疏功名薄⑤,劉向傳經心事違⑥。
同學少年多不賤⑦,五陵裘馬自輕肥⑧。
①山郭:靠山的城郭。靜:安靜,靜穆。
②翠微:青綠的山色。
③信宿:再宿,連宿兩夜。古代稱一宿為宿,二宿叫次,二次以上叫信。還泛泛:仍在水上漂福
④清秋:深秋。飛飛:飛動的樣子。
⑤匡衡抗疏:漢元帝時匡衡多次上疏,議論朝政,升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這裏詩人慨歎自己任左拾遺時上書救房琯,結果遭貶。
⑥劉向傳經:漢宣帝時,劉向奉命傳授《榖梁傳》,在石渠閣講論五經(《詩經》、《尚書》、《禮》、《樂》、《春秋》,五部儒家經典著作),漢成帝時又點校內府五經。這裏詩人以劉向自比,感歎自己雖有傳授經書、輔佐朝廷的願望,但往往事與願違,反而被朝廷疏遠。
⑦不賤:顯貴。賤,貧賤。
⑧五陵:長安北郊五座漢代帝王陵墓,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代每建一座陵墓,都將各地豪族外戚遷到附近。輕肥:輕裘肥馬,豪貴生活。
白帝城裏千家萬戶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邊的樓上,坐著看對麵青翠的山峰。連續兩夜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泛著小舟在江中漂流,雖已是清秋季節,燕子仍然展翅飛來飛去。漢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向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說了,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著富貴的生活。
這是第三首,詩歌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首聯是靜態描寫,用自然景觀之寧靜襯托出詩人日坐江樓的無聊寂寞。頷聯用漁人泛泛和燕子飛飛的飄忽不定,委婉表達出詩人浪跡江湖,居無定所的淒苦生活。頸聯借用匡衡、劉向的典故隱隱傾訴自己在政治上抑鬱不得誌的苦悶。尾聯用他人功成名就,飛黃騰達來作結,愈顯詩人的落寞,令人傷感,真可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秋興其五
杜甫
蓬萊宮闕對南山①,承露金莖霄漢間②。
西望瑤池降王母③,東來紫氣滿函關④。
雲移雉尾開宮扇⑤,日繞龍鱗識聖顏⑥。
一臥滄江驚歲晚⑦,幾回青瑣點朝班⑧。
①蓬萊:宮殿名,唐高宗龍朔二年(662),修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宮闕:宮殿。闕,皇宮城門前的亭子。南山:終南山,主峰在長安以南。
②承露金莖:漢武帝時建的金莖承露盤,在長安建章宮西,這裏借漢宮比擬唐宮。霄漢間:形容極高。
③瑤池: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居之處,在昆侖山上。
④紫氣:祥瑞之氣。《列仙傳》記載,老子西遊函穀關,有紫氣籠罩。函關: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附近。
⑤雲移:宮扇像雲彩一樣緩緩移動。雉尾:雉尾扇,一種用野雞尾羽做成的宮中儀仗。
⑥日繞龍鱗:皇帝的龍袍,上有龍浮江海、旭日東升圖像。也可理解為皇帝的龍袍光彩奪目,如日光繚繞。聖顏:皇帝的麵容。
⑦滄江:長江。歲晚:秋天,暗指自己已近晚年。
⑧青瑣:宮門上刻著連瑣,有縱橫交錯的花紋,塗以青色,所以叫青瑣,這裏借指朝房。點朝班:上朝點名,依次入班。
蓬萊宮正對著終南山,承接玉露的銅柱高聳入雲。向西瞭望,仿佛看到西王母降臨瑤池仙境,自東而來的祥瑞之氣縈繞著函穀關。錦簇般的雉羽扇緩緩移開,金光照耀下的龍袍閃閃發亮,這才看見皇帝的容顏。病臥滄江,驚然醒覺,發現已是暮年歲晚,依稀記得列班上朝的情景。
這是第五首,詩歌描繪的是“安史之亂”之前唐皇宮的恢弘壯麗和朝儀之盛。詩歌前四句用華麗的辭藻鋪敘朝儀排場,體現出唐王朝的國勢強盛,其中“降王母”又暗諷了楊貴妃。五、六兩句引出下文詩人對往昔列班上朝的回憶。尾聯一“驚”字傳達出物是人非,恍若一夢的滄桑感。詩歌語意波瀾起伏,含蓄蘊藉。
秋興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漢時功①,武帝旌旗在眼中②。
織女機絲虛夜月③,石鯨鱗甲動秋風④。
波飄菰米沉雲黑⑤,露冷蓮房墜粉紅⑥。
關塞極天惟鳥道⑦,江湖滿地一漁翁⑧。
①昆明池:漢武帝為增強水軍力量,於元狩三年(前120)在長安城西仿照雲南昆明滇池,鑿池訓練水師,所以叫昆明池。
②武帝:漢武帝劉徹,這裏指唐玄宗。
③織女:昆明池有牛郎、織女的石雕像,分別在池的東西側。虛夜月:昆明池畔的織女不能紡織,虛度月光照耀的秋夜。
④石鯨:昆明池中玉石雕刻的鯨魚。《西京雜記》載:“昆明池刻玉石為鯨魚,每至雷雨常鳴吼,髫(qí)尾皆動。”動秋風:石刻鯨魚形象逼真,好像在秋風裏擺動。
⑤菰米:又稱雕胡、茭白,生水中,秋季結實,色白而滑。
⑥蓮房:蓮蓬。
⑦關塞:險隘關口,指夔州。極天:形容極高。鳥道:隻有鳥可以飛過去的道路,指險峻狹窄的山路。唐李白《蜀道難》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