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卷二七律(1 / 3)

早朝大明宮①

賈至②

銀燭朝天紫陌長③,禁城春色曉蒼蒼④。

千條弱柳垂青瑣⑤,百囀流鶯繞建章⑥。

劍佩聲隨玉墀步⑦,衣冠身惹禦爐香⑧。

共沐恩波鳳池上⑨,朝朝染翰侍君王⑩。

①原題為《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兩省指分居大明宮左右的中書、門下剩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唐肅宗大閱諸軍後,在含元殿大赦天下,賈至作此詩。早朝:上早朝。大明宮:唐宮殿名,始建於貞觀八年(634),初名永安宮,次年改稱大明宮,後曾稱蓬萊宮。

②賈至(718-772),字幼幾,一作幼鄰,賈曾之子,洛陽人,唐代詩人。開元間與蘇晉同掌製誥,天寶十載(751)明經擢第,為單父尉。安史之亂中隨唐玄宗入蜀,遷中書舍人。撰傳位肅宗冊文,進稿後,玄宗曰:“先天誥命,乃父所為。今茲大冊,爾又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謂繼美矣。”官終右散騎常侍。賈至工詩,音調清暢,俊逸之氣不減鮑照、庾信,格調清暢,且多樸實之辭。《全唐詩》存詩一卷。

③銀燭:銀色燭光,一說借喻月光。紫陌:指京師郊野的道路。漢王粲《羽獵賦》:“濟漳浦而橫陣,倚紫陌而並征。”

④禁城:皇城。蒼蒼:深青色。

⑤弱柳:嫩柳。青瑣:古代宮門上雕刻的連環花紋,常塗以青色,故稱青瑣,後用以借指宮門。《漢書·元後傳》:“曲陽侯根驕奢僭上,赤墀青瑣。”顏師古注:“孟康曰:‘以青畫戶邊鏤中,天子之製也。’……孟說是。青瑣者,刻為連環文,而青塗之也。”

⑥百囀:百般鳴叫。流鶯:飛動的黃鶯。建章:漢代宮殿名,這裏指大明宮。

⑦劍佩聲:大臣佩戴的寶劍和玉佩在行走時的撞擊聲。玉墀:宮中玉砌的台階。

⑧惹:粘帶。禦爐:宮中的香爐。

⑨沐:沐浴,身受。鳳池:鳳凰池,指中書剩鳳凰池是禁苑中池沼,借指中書省或宰相。唐張說《崔司業挽歌二首》之二:“鳳池傷舊草,麟史泣遺編。”唐劉禹錫《有感》:“昨宵鳳池客,今日雀羅門。”

⑩染翰:點染筆墨,指為國家起草詔令。侍:侍奉。

銀飾燭台上的蠟燭紛紛點亮了,照耀著京城長長的道路,拂曉前的京城籠罩在一片春色蒼蒼中。宮門前垂掛著纖弱的柳條,黃鶯繞著宮殿婉轉啼鳴。朝臣們隨著寶劍和玉佩撞擊時發出的清脆聲響走向台階,禦爐裏飄出的香味滲進他們的衣冠。朝臣們沐浴著皇恩浩蕩,每天為皇上起草詔令。

這是一首宮廷應製詩。首聯“銀燭”和“曉”字點明時間之早。頷聯從京城外轉入對宮門內的描寫,“弱柳垂鎖”、“百囀流鶯”渲染出一幅春意濃濃的氣氛。頸聯由景及人,采用細節描寫,刻繪出早朝時的莊嚴、肅穆景象。尾聯點明詩人身份,表明衷心。

全詩由遠及近,由外到內,有條不紊地再現了唐代大明宮早朝的情景。

和賈舍人早朝①

杜甫

五夜漏聲催曉箭②,九重春色醉仙桃③。

旌旗日暖龍蛇動④,宮殿風微燕雀高⑤。

朝罷香煙攜滿袖⑥,詩成珠玉在揮毫⑦。

欲知世掌絲綸美⑧,池上於今有鳳毛⑨。

①本詩是賈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的和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和:唱和,以詩詞酬答。賈舍人:指賈至。舍人,官名,即中書舍人。

②五夜:五更。漏聲:漏壺滴水的聲音。箭:漏箭,指裝在漏壺中標示時間的箭杆狀工具。

③九重:皇帝居住之地。《楚辭》:“望君門之九重。”醉仙桃:使仙桃像喝醉酒一樣變成紅色,指桃花盛開。

④旌旗:旗幟。龍蛇:旌旗上的圖像。

⑤高:高飛。

⑥朝罷:早朝結束。

⑦珠玉:珠圓玉潤,形容語言婉轉流暢。白居易《廣府胡尚書鏘詩,因答絕句》:“唯向詩中得珠玉,時時寄到帝鄉來。”揮毫:揮筆,寫作。

⑧世掌:世代掌管,賈至及其父賈曾都擔任過中書舍人,掌管擬詔敕,故稱“世掌”。絲綸:皇帝的詔書。

⑨池:鳳凰池,即中書剩鳳毛:指鳳毛麟角。鳳凰的羽毛、麒麟的角都是罕見珍貴的東西,比喻稀少而珍貴的人或物。後人常用來比喻人才不可多得。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大奴固自有風毛。”《南史·謝超宗傳》:“超宗殊有風毛。”《北史·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此處比喻賈至有文采,不亞其父。

五更時分,漏壺滴水,聲聲催促著拂曉的來臨。皇宮院內春色爛漫,桃花紅豔醉人。微風吹動旌旗,在旭日照耀下猶如龍蛇舞動。宮殿巍峨,燕雀高高盤踞在上。早朝結束後,朝臣的襟袖都沾滿了香氣。在揮毫之間,他們就寫下了美妙的詩篇。要想知道那些世代執掌詔書起草的官人是多麼有才華,隻要看看賈至就知道了。

這是針對前一首應製詩而作的唱和詩,都是圍繞“早朝”而展開,但側重點各有不同。詩的前四句著重於寫景,用“醉”、“動”等字眼烘托出深宮院內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發的氣象。後四句側重於讚美賈至的才華和青春得意。第五句詩“朝罷香煙攜滿袖”緊承賈詩“衣冠身惹禦爐香”而來,體現了唱和詩的特色。

和賈舍人早朝①

王維

絳幘雞人報曉籌②,尚衣方進翠雲裘③。

九天閶闔開宮殿④,萬國衣冠拜冕旒⑤。

日色才臨仙掌動⑥,香煙欲傍袞龍浮⑦。

朝罷須裁五色詔⑧,珮聲歸到鳳池頭⑨。

①本詩也是《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的和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

②絳幘:紅色頭巾。雞人:周朝官名,後指宮中報更人,戴紅色頭巾。《周禮·春官·宗伯第三》:“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國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亦如之。凡國事為期,則告之時。凡祭祀,麵禳釁,共其雞牲。”《漢官儀》載:“於朱雀門外,著絳幘,傳雞鳴。”曉籌:早更。籌,計時器。

③尚衣:尚衣局,屬殿內省,掌管帝王衣服。翠雲裘:綠色皮衣。

④九天:天的最高處,此指帝王住所,宮禁。閶闔:傳說中的天門,這裏指宮門。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⑤萬國衣冠:指各國使臣。衣冠,官員的穿戴,這裏指官員,是借代的用法。冕旒:皇帝所戴的禮冠。冕,帝王的禮帽,旒是冕前後所掛的串珠,共十二串。冕旒在這裏借指皇帝。

⑥日色:借喻,指皇帝。仙掌:皇帝專用的掌扇,又叫障扇,多以野雞尾為飾。

⑦傍:依,靠近。袞龍:龍袍上的龍形圖案。浮:浮動。

⑧五色詔:用五色紙書的詔書。《鄴中記》載:“石虎詔書,以五色紙,著鳳雛口中。”

⑨珮聲:走動時,身上珮玉發出的聲音。

拂曉時分,雞人在宮門外傳報時辰,尚衣官把繡有綠色雲紋的皮襖拿到皇上麵前。宮殿大門次第打開,各國的遣唐使和文武百官開始朝拜皇帝。太陽才照到銅鑄仙人的手掌上,禦爐中的香煙已經繚繞在皇帝周圍。早朝完畢後就該起草詔書令了,在他們歸去的路上一直回響著環佩叮當的聲音。

王維的這首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製造氣氛。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雞人”。“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簽。這裏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繡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著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麵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麵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後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誌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著一“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曆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著筆,那麼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於大中見小,於小中見大,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袞龍”亦稱“龍袞”,是皇帝的龍袍。“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禦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禦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著“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製造了一種皇廷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共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裏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於“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隻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和諧。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於此可窺一斑。

和賈舍人早朝①

岑參②

雞鳴紫陌曙光寒③,鶯囀皇州春色闌④。

金闕曉鍾開萬戶⑤,玉階仙仗擁千官⑥。

花迎劍佩星初落⑦,柳拂旌旗露未幹。

獨有鳳凰池上客⑧,陽春一曲和皆難⑨。

①本詩也是《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的和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

②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南陽),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官晉州刺史。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天寶十載(751),回長安,與杜甫、高適等遊。十三載(754),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後曆官起居舍人、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有《岑嘉州詩集》。

③紫陌:指京師郊野的道路。唐劉禹錫《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④皇州:帝都,指長安。闌:荊

⑤金闕:宮殿,這裏指大明宮。

⑥仙仗:仙人的儀仗隊,此處指皇帝的儀仗。

⑦劍佩:佩劍及玉石等飾物。星初落:繁星剛逝,天剛亮。

⑧鳳凰池:也稱鳳池,指中書剩

⑨陽春:古代楚國歌曲名,是一種高雅的樂曲,《陽春》、《白雪》是高雅音樂的代名詞,正如《下裏》、《巴人》是粗俗音樂的代稱。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效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這裏“陽春”指賈至的詩。

黎明破曉前略有一絲寒意,京城的道路上傳來陣陣雞鳴聲。皇宮內苑春色闌珊,鶯啼婉轉。宮殿大門在晨鍾聲中逐一打開,台階上緩緩而來的是皇帝的儀仗。鮮花恭迎著身佩寶劍的朝臣,沾著晨露的楊柳輕拂著五彩的旌旗。在中書省供職的賈至寫了一首《早朝》詩,藝術高超,使我們難以應和。

這首唱和詩以寫景為主,寓情於景,用景物之燦爛來襯托早朝之隆盛。全詩不僅動感十足,極具活力。

而且對仗工整,“雞鳴”對“鶯囀”,“開萬戶”對“擁千官”,把早朝這件莊嚴的事情置放在一個令人愜意的環境中,十分自然、巧妙。全詩辭藻豐富,用字天成,在藝術手法上別出一格。

上元應製①

蔡襄②

高列千峰寶炬森③,端門方喜翠華臨④。

宸遊不為三元夜⑤,樂事還同萬眾心⑥。

天上清光留此夕⑦,人間和氣閣春陰⑧。

要知盡慶華封祝⑨,四十餘年惠愛深⑩。

①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正月十五上元之夜,蔡襄隨禦駕觀燈,奉命作此詩。上元: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應製:奉帝王之命作詩。

②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北宋詩人,書法家,工正、行、草書,也善章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東坡題跋》稱:“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官至端明殿學士,有《蔡忠惠集》。

③高:一作“疊”。千峰:燈山峰巒多。古代元宵節,將彩燈堆疊成山,取名鼇山。寶炬:寶燈。森:林立。

④端門:宮殿的正門,即午門。喜:一作“佇”。翠華:皇帝後麵的障扇,借指皇帝的儀仗。

⑤宸遊:帝王巡遊。三元:指農曆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這裏指上元夜。

⑥同萬眾心:帝王與民眾同心。

⑦天上清光:夜空清澄明朗。

⑧和氣:祥氣,瑞氣。閣:同“擱”,留。春陰:春夜。

⑨華封祝:即華封三祝,堯到華州,華州封人(守邊疆的人)祝他長壽、富有、多子。《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⑩四十餘年:嘉祐八年,宋仁宗趙禎已經在位四十年。愛:一作“化”。

上元之夜,鼇山上燈火重重疊疊,像山峰聳立。宮殿的大門打開,等待著皇帝儀仗的駕臨。皇帝出遊不是為了觀賞燈火,而是要與民同樂。正因為此,才會有天上清光普照,人間和氣藹藹,於元宵之夜齊聚在宮門之前。要知百姓為何對皇帝的頌祝如此之多,都是因為在位四十年的皇帝恩澤浩蕩。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又是皇帝與民同樂的日子。這首應製詩是為皇帝歌功頌德而作,雖然內容無甚可取,但詩歌采用的鋪排手法盡顯普天同慶的熱鬧,讀來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上元應製①

王珪②

雪消華月滿仙台③,萬燭當樓寶扇開④。

雙鳳雲中扶輦下⑤,六鼇海上駕山來⑥。

鎬京春酒沾周宴⑦,汾水秋風陋漢才⑧。

一曲升平人共樂⑨,君王又盡紫霞杯⑩。

①此詩原題《依韻恭和禦製上元觀燈》,是皇帝《上元觀燈》的和詩。據《侯鯖錄》載,此詩作於元桔中。

②王珪(1019-1085),北宋詩人,字禹玉,華陽(今四川省成都)人。仁宗慶曆二年(1024)進士。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累官知製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侍讀學士。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於位,諡文恭。蛙任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顯。有集一百卷,已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成《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

③華月:明亮的月光。仙台:宮中的樓台。

④當樓:對著樓台。寶扇:障扇,皇帝的儀仗。

⑤雙鳳:服侍皇帝的兩個宮女。輦(niǎn):帝王乘坐的車子。

⑥六鼇:據《莊子》載,海上有三座仙山,下麵有六隻鼇魚馱著,這裏是說燈景鼇山是仙山。

⑦鎬京:鎬(今西安)為西周國都,這裏指北宋都城。同樣,說宴賞是周宴也是將宋比作周。

⑧汾水秋風:漢武帝巡遊汾水,賜宴群臣,並賦《秋風辭》。陋漢才:武帝君臣才能淺陋,比不上今日盛會。

⑨升平:太平,或可解作《萬歲升平》曲,宋代教坊歌曲之一,教坊都知李德昇作,是歌頌天下太平的曲子。共:一作“頸。

⑩盡:飲荊盡,一作“進”。紫霞杯:酒杯名,這裏借代酒。

冰雪消融,皎潔的月光撒滿了宮殿樓台。成千上萬的蠟燭之光映照著樓台,掌扇的宮人分立在皇帝身後的兩旁。雙月彩燈仿佛乘著輦車從天而降,六鼇彩燈好像是巨龜背著大山從海上趕來。今日君王賜宴,就像昔日周王在鎬京大宴群臣;君臣宴飲賦詩,其詩才遠勝當年漢朝。一支國泰民安的曲子唱完之後,人人歡快,皇帝又拿起紫霞酒杯開懷暢飲。

詩題又作《依韻恭和禦製上元觀燈》,這首詩的題材和上一首詩相同,但詩味更濃。“仙台”、“寶扇”、“雙鳳”、“六鞅烘托出皇家氣派,無與倫比。頸聯運用典故,用周、漢來喻指宋朝的太平盛世,詩意含蓄。尾聯是公式化的結語,直接為君王粉飾太平。

侍宴①

沈佺期②

皇家貴主好神仙③,別業初開雲漢邊④。

山出盡如鳴鳳嶺⑤,池成不讓飲龍川⑥。

妝樓翠幌教春住⑦,舞閣金鋪借日懸⑧。

敬從乘輿來此地⑨,稱觴獻壽樂鈞天⑩。

①詩題一作《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製》,作於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十一月一日。中宗景龍二年(708)於修文館置太學士四員,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象四時、八節、十二月,李嶠等為太學士,李適等為學士,杜審言、沈佺期等為直學士,均為禦用文臣。景龍三年十一月一日,安樂公主入新宅,沈佺期奉命作此詩。

②沈佺期(656?-714),唐代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內黃)人。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由協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神龍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常侍宮中。後曆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的詩多宮廷應製之作,內容空洞,形式華麗。但他在流放期間諸作,多抒寫淒涼境遇,詩風為之一變,情調淒苦,感情真實。他還創製七律,被胡應麟譽為初唐七律之冠。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他們的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製定型的代表詩人。中唐元鴝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序》說:“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錢良擇《唐音審體》說:“律詩始於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備。”

③貴主:安樂公主,唐中宗女,韋後所生,買官鬻爵,幹預朝政,後為玄宗所殺。好神仙:愛好神仙。

④別業:別墅。初開:剛建成。雲漢邊:雲霄中,形容樓閣高大雄偉,上連雲天。

⑤鳴鳳嶺: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相傳周朝興起時,有鳳凰鳴於岐山,所以得名。

⑥不讓:不弱於,不差於。飲龍川:沂水,源出今山東沂水縣,經江蘇邳縣流入泗水。語出《屍子》:“有龍飲於沂。”

⑦妝樓:梳妝樓。翠幌:綠色的簾幕。

⑧舞閣:專供舞蹈用的台閣。金鋪:門環上的黃金裝飾。

⑨乘輿:天子車駕。

⑩稱觴:舉起酒杯。獻壽:敬酒祝壽。鈞天:古代傳說中的天中央。也指神話中天上的音樂。

安樂公主喜好神仙之道,她新建的府邸巍峨壯觀,直衝雲霄。花園中有假山高峻挺秀,像鳳凰山一般;池塘裏的碧波蕩漾搖曳,絲毫不遜於沂水。繡樓上的簾幔一片青翠,看起來四季如春;門上的金花鈕光輝映照,看起來像紅日懸掛在上麵。侍從恭敬地跟隨著皇帝的車駕光臨此地,眾人在“鈞天廣樂”的仙樂聲中向皇帝舉杯賀壽。

這首詩是詩人跟隨唐中宗一起遊覽安樂公主的新府邸時應景而作。詩歌采用誇張、鋪陳的手法刻繪出公主新宅的富麗豪華,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公主的奢侈生活。

答丁元珍①

歐陽修②

春風疑不到天涯③,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④,凍雷驚筍欲抽芽⑤。

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⑥。

曾是洛陽花下客⑦,野芳雖晚不須嗟⑧。

①詩題一作《戲答元珍》。這首詩於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歐陽修於上年作《朋黨論》為範仲淹辯護,結果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武昌)縣令,丁元珍作《花時久雨》詩贈他,歐陽修遂以此詩贈答。丁元珍:丁寶臣,字元珍,時為陝州軍事判官。

②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文忠。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吉州原屬廬陵郡,故自稱廬陵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景祐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祐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知貢舉,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的轉變起了關鍵作用。熙寧四年(1071)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退居潁州。歐陽修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語言流暢自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公集》。

③春風疑不到天涯:即“疑春風不到天涯”,懷疑春風的來臨。天涯,天邊,這裏指地處邊遠的峽州。

④殘雪:尚未融化的雪。

⑤凍雷:早春的雷。

⑥病入新年:拖著病體進入新年。物華:美好的景物。

⑦洛陽花下客:作者自稱,宋仁宗天生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歐陽修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推官,洛陽盛產牡丹,北宋時花園最盛,有“天下名園重洛陽”的說法,所以稱“洛陽花下客”。

⑧野芳:野花。嗟:歎息。

我疑心春風吹不到這遙遠的地方,因為新春二月的夷陵山城至今還見不到鮮花綻放的情景。殘雪壓滿枝頭尚可看見經冬的橘子,一陣春雷過後,竹筍破土而出。晚上聽到歸雁的啼鳴不覺引起了思鄉之情,疾病伴著自己進入新的一年,麵對萬物逢春而心生感慨。追憶往昔,我曾是洛陽花園中的賞花遊客,見到了極其美麗的景致,所以即使現在山城的花兒開放得晚些,我也無須歎息了。

作者貶官到峽州夷陵任縣令時,他的朋友丁元珍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送給他,詩人因此寫了這首詩作答。詩題冠以“戲”字,實不為遊戲之作,而是政治失意的掩飾之辭。首聯破“早春”之題,點出寫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的早春氣象,流露出詩人被貶後的抑鬱情緒。夷陵是有名的橘鄉和竹鄉,詩人抓住山城二月最典型的景物展開描寫,呈現出一幅山城早春畫卷。頸聯由景生情,從往事的回憶聯想到目前的處境,讓人感慨萬千。末句是自我寬慰,淡化了詩人的消極情緒。

插花吟①

邵雍②

頭上花枝照酒卮③,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兩世太平日④,眼見四朝全盛時⑤。

況複筋骸粗康健⑥,那堪時節正芳菲⑦。

酒涵花影紅光溜⑧,爭忍花前不醉歸⑨。

①此詩作於宋神宗熙寧三年(1071)左右,詩人六十歲上下。插花:古時男子有發髻,鬢邊也插花。吟:歌。

②邵雍(1011-1077),字堯夫,北宋文人,著名道學家。祖籍範陽,其父徙衡漳,又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蘇門百源上,故後世又稱其為“百源先生”。屢授官不仕,隱居洛陽,自名“安樂先生”。喜飲酒,命之曰太和湯,飲不過多,不喜太醉。曾作詩曰:“酒未微酡,自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邵雍的甘於淡泊,樂於飲酒著述,代表了古代許多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有《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詩集則有《伊川擊壤集》。

③卮:古代的一種酒器。

④兩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作者已經年過六十,故稱兩世。

⑤四朝:作者經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

⑥況複:何況又。筋骸:筋骨,身體。粗:大致。

⑦芳菲:本指花草的美好,這裏指一切事物的美好。

⑧涵:浸。溜:浮動。

⑨爭忍:怎忍。

插在頭上的花朵倒映在酒杯中,酒杯中浮動著鮮花的影子。我這一生度過了六十年的太平歲月,親眼目睹了四朝盛世。況且我的身體還很硬朗,更兼又逢著這百花爭豔、萬紫千紅的大好時節。映照在酒杯中的花影使酒更加紅光閃動,我怎忍得住不在花前大醉一場呢!

古人男女老少都有在頭上戴花的習慣,這首詩是詩人插花飲酒時而作。詩人身處北宋太平之時,國勢強盛,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油然而生。但同時,詩人追求自由,忘卻塵俗的歸隱之心亦並未消減,因而在詩中流露出詩人戀世與退隱兩不舍的矛盾。

寓意①

晏殊②

油壁香車不再逢③,峽雲無跡任西東④。

梨花院落溶溶月⑤,柳絮池塘淡淡風⑥。

幾日寂寥傷酒後⑦,一番蕭瑟禁煙中⑧。

魚書欲寄何由達⑨,水遠山長處處同。

①詩題一作《無題》。寓意:借其他事物寄托本意。

②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複試,擢秘書省正字,得盡讀秘閣藏書,學問益博。繼遷翰林學士,深為真宗所倚重,事無巨細,皆谘訪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曆居要職,先後拜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文武職宰相)。後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進階至開府儀同三司,勳上柱國,爵臨淄公。卒諡元獻。晏殊才高學富,識見明決,深知治國本末。範仲淹、孔道輔、韓琦、富弼、宋庠、宋祁、歐陽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門下。晏殊能詩,善詞,文章贍麗,駢文、書法無不工。尤擅長小令,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嚐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後人稱之為“詞人相”。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但絕大部分已經散失。今傳世有《珠玉詞》一卷(約一百三十首),詩百餘首,文章十數篇。又編類書《類要》。

③油壁:即油壁車,或謂油耕,一種車壁、車帷用油塗飾的華貴車子,有時駕以二馬、三馬。《南齊書·鄱陽王鏘傳》:“製局監謝粲說鏘及隨王子隆曰:‘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這裏指美人乘坐的華貴車子。香車:用香木做的車。泛指華美的車或轎。

④峽雲:巫峽上空的雲,這裏暗用楚襄王夢中與巫山神女相會的典故,指所思念的女子。典出宋玉《高唐賦》。

⑤梨花院落:開滿梨花的院子。溶溶月:月光如水一樣明淨、皎潔、柔和。

⑥柳絮池塘:飄著柳絮的池塘。淡淡風:風輕輕地吹著。

⑦寂寥:寂寞。傷酒:中酒。

⑧蕭瑟:蕭條,冷落。禁煙:即禁火,寒食禁火。

⑨魚書:舊時稱書信為魚書,典出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贈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何由達:怎麼能夠寄到。

坐在塗滿油漆、散發著香味的車子裏的女子一去不複返了,隻能任憑她東西飄零。梨花盛開的院子裏月光如水,柳絮點綴的池塘上拂來淡淡微風。多少天來借酒消愁,醒來時卻更加寂寞無聊;即使是寒食節來臨,生活也同樣是一片空虛。倘若有鯉魚可以傳信,又能寄向何處呢?到處都是迢迢水路,綿綿高山,阻隔了音訊。

詩題一作《無題》,說明詩歌主旨含蓄隱晦,可作政治隱喻詩解,也可作愛情詩解,一般從後者。首句“油壁香車”透露出一種富貴氣息,借指美麗的青年女子。“不再逢”、“任西東”說明詩人對女子離別後無處可尋的哀歎。頷聯是寓情於景的名句,通過落花、飛絮、冷月、輕風渲染出惆悵寂寥,千回百轉的男女情思,達到高度的情景交融。頸聯借酒澆愁,卻備添其哀。末尾兩句自問自答,一種無可奈何而又無處逃遁的思念之情盡溢筆下。全詩寫得典雅精巧,情真意切。

寒食書事①

趙鼎②

寂寂柴門村落裏③,也教插柳紀年華④。

禁煙不到粵人國⑤,上塚亦攜龐老家⑥。

漢寢唐陵無麥飯⑦,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臥⑧,莫管城頭奏暮笳。

①趙鼎於紹興(1138),紹興十四年(1144)貶官潮州,詩作於被貶潮州期間。書事:記事。

②趙鼎(1085-1147),字元鎮,解州聞喜(在今山西)人,自號得金居士。崇寧五年(1106)進士。紹興初年兩度為相,有“南宋賢相,首推趙鼎”之譽。支持嶽飛抗金,並薦其為統帥,傳為千古佳話。後因與秦檜論議不和,罷相,出知紹興府。紹興十四年(1144)再移吉陽軍(今海南省三亞市)。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紹興十七年,不食而卒。天下聞而悲之。孝宗朝,被追封為豐國公,贈太傅,諡忠簡。其詞“清剛沉至,卓然名家。”有《忠政德文集》十卷,《得全詞》一卷。

③寂寂:清靜冷落的樣子。柴門:農家的籬笆門。

④也教:也懂得。插柳:寒食節有門上插柳的習俗。紀年華:門上插柳,表明又一個寒食節來到了。紀,記,標記。

⑤粵人國:今廣東、廣西一帶。

⑥上塚:上墳祭掃,塚,墳。龐老:指東漢末隱居在湖北襄陽鹿門山上的龐德,劉表幾次邀請他出山都不肯,後來清明節攜全家上墳祭掃,然後到龍門山采藥不返。這裏是說,這兒的清明節,人們也像龐德一樣攜全家祭掃墳墓。

⑦漢寢唐陵:即漢唐寢陵,漢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寢,古代帝王陵墓上的正殿,是祭祀的處所。麥飯:磨碎的麥煮成的飯,這裏指粗糙的祭品。西漢史遊編撰的《急就篇》卷二:“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日以小豆為羹,不以酰酢,其味純甘,故日甘豆羹也。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

⑧一樽:一杯酒。竟:竟然。藉:憑借,靠著。

⑨莫:不要。暮笳:傍晚的笳聲。笳,我國古代的一種管樂器。

寒食節這天,村子裏冷冷清清,家家戶戶都插柳於門上,以標誌春天的來臨。粵地在清明前沒有禁火寒食的習慣,但老百姓還是會全家一起去祭祖。隻見漢唐兩朝的王陵大墓冷落得連粗茶淡飯也無人供奉。在山澗小溪和野徑小道邊有雪白的梨花盛開怒放。一樽酒喝完後,順勢躺在青苔上,哪管城頭響起的畫角聲。

這是詩人貶官粵地時逢清明而作。雖然粵地的清明習俗有些不同,但掃墓祭祖卻是一樣的,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頸聯筆鋒突轉,視線從老百姓的墳頭投射到帝王陵寢,熱鬧與冷清形成強烈對比,反襯出世事變幻的慨歎。尾聯寄情山水,流露出淡然的人生態度和隱隱的憤世之情。

清明①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②,野田荒塚隻生愁③。

雷驚天地龍蛇蟄④,雨足郊原草木柔⑤。

人乞祭餘驕妾婦⑥,士甘焚死不公侯⑦。

賢愚千載知誰是⑧,滿眼蓬蒿共一丘⑨。

①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四月,宋以蔡京為左相,重審“元祐學術”,令銷毀三蘇、黃庭堅、秦觀等人文集,在各地設立“元祐奸黨碑”,妄圖將舊黨鏟荊黃庭堅以《承天院塔記》被貶官宜州(治所在今廣西宜山),十個月後,詩人謝世。

②桃李笑:桃李開放,擬人的手法。

③荒塚:荒涼的墳墓。

④龍蛇蟄:龍蛇起動。蟄,本指動物冬眠不食不動,這裏用作發蟄、起蟄講。

⑤郊原:郊外,野外。柔:嫩。

⑥人乞祭餘:形容困窘或者為牟利不擇手段。典出《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嚐有顯者來,吾將酮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牆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王安石《破塚》:“墦間夜半分珠玉,猶是當時乞祭人。”樓鑰《題孫穀橋墦間圖》:“因知義利本殊途,莫笑墦間乞祭徒。”

⑦士甘焚死:用介之推的典故。春秋時,介之推隨重耳出亡,歸國後不受封賞,母子隱居,晉文公下令燒山逼他出山,結果介之推焚死山中。不公侯:不做官。

⑧是:對、正確。

⑨蓬蒿:野草。共一丘:同是一塊土丘。

清明佳節時分,桃紅李白,競相綻放,猶如笑臉。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及時的春雨滋潤著郊原上柔和的草木。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他們是貧賤愚蠢還是賢能清廉,至今又有誰知道呢?現在留下來的隻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這首詩構思獨特,每聯都用對比手法,通篇讀起來跌宕起伏。首聯一“笑”一“愁”反襯出清明時節桃紅李白的明媚景象。頷聯進一步描繪出自然萬物逢春生發的活力。頸聯由清明上墳聯想到齊人乞食,介之推辭官歸隱,一愚一賢,涇渭分明,然而“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詩歌感歎興亡更替,發人深剩

清明①

高翥②

南北山頭多墓田③,清明祭掃各紛然④。

紙灰飛作白蝴蝶⑤,淚血染成紅杜鵑⑥。

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⑦,一滴何曾到九泉⑧。

①據傳,明代有人因爭墳地大打出手,致死人命,有位秀才將高翥的《清明》詩改換數字,便成一首絕妙的勸諫詩:“南北山頭爭墓田,清明毆鬥各紛然。衣衫撕作白蝴蝶,腦袋打成紅杜鵑。日落死屍眠塚上,夜歸兒女哭燈前。人生有事須當讓,寸土何曾到九泉。”

②高翥(1170-1241),原名公弼,字九萬,號菊澗,餘姚(今屬浙江)人。幼習科舉,不第即棄,以教授為業,布衣而終。他遊蕩江湖,專力於詩,畫亦極為出名。晚年貧困潦倒,無一椽半畝,在上林湖畔搭了個簡陋的草屋,因慕禽鳥信天緣習性,自署“信天巢”。與詩友唱酬為樂。高翥詩有民歌風,擅長以平易自然之句寫出尋常不經意之景色,平易雅淡,膾炙人口。有《菊澗集》二十卷,已佚。清康熙時裔孫高士奇輯為《信天巢遺稿》。

③墓田:墳地。

④祭掃:祭祖掃墓。紛然:紛紛,一群群,眾多的樣子。

⑤紙灰:古人用紙做成錢狀,掃墓時燒化作死人的資財,紙灰為風所吹,像蝴蝶一樣。

⑥淚血:用杜鵑啼血的典故。

⑦須當:應當。

⑧九泉:人死後的葬處。古人相信人死了魂歸地下,其地為九泉,又稱黃泉。漢阮璃《七哀》詩:“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台。”唐崔玨《哭李商隱》詩:“九泉莫歎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清明這一天,南山北山到處都是忙於上墳祭掃的人群。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淒慘地哭泣,如同杜鵑鳥哀啼時要吐出血來一般。黃昏時,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獨有狐狸躺在墳上睡覺。夜晚,上墳歸來的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因此,人活著時有酒就應當飲,有福就應該享。人死之後,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過陰間呢?

這首以清明為題材的詩歌立意新巧,匠心獨具。首聯總寫清明掃墓的紛亂情景。頷聯進一步描寫掃墓的場麵、氣氛和掃墓人的憂戚、悲傷,營造出典型的清明特質。“日落狐狸眠塚上”一反哀傷,點出墓地熱鬧之後的平靜。“夜歸兒女笑燈前”筆鋒辛辣,飽含諷刺,刻畫出人情冷暖,掃墓不過是形式而已。尾聯由此得出結論,既然如此,不如及時行樂,開懷暢飲,照應了主題。

郊行即事

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①,春入遙山碧四圍②。

興逐亂紅穿柳巷③,困臨流水坐苔磯④。

莫辭盞酒十分勸⑤,隻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⑥。

①恣(zì)行:盡情行走。

②遙山:遠山。碧四圍:綠滿四野。

③興:高興時,遊性濃時。逐:追逐。亂紅:雜亂的花,這裏可理解為繁多的花,古人常用亂表示多的意思,如“群鶯亂飛”。

④困:與“興”對舉,困乏時。苔磯:長有青苔的石頭。磯,水邊突出的石頭。

⑤莫辭:不要推辭。

⑥遊衍:恣意遊逛。《詩·大雅·板》:“昊天曰旦,及爾遊衍。”毛傳:“遊,行;衍,溢也。”孔穎達疏:“遊行衍溢,亦自恣之意也。”莫:同“暮”。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遊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隻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遊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詩歌是詩人春遊郊外有感而作。首聯用一“入”字生動描繪出春勢不可阻擋的活力與生機。濃濃春意激起了作者的詩興,並著意奉勸世人不要辜負這大好春光。末句雖為否定句,實為肯定之意,詩人流連於春色,即使是樂而忘返也無妨。全詩由遠及近,動靜互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詩人的樂春之情。

秋千

釋惠洪①

畫架雙裁翠絡偏②,佳人春戲小樓前③。

飄揚血色裙拖地④,斷送玉容人上天⑤。

花板潤沾紅杏雨⑥,彩繩斜掛綠楊煙⑦。

下來閑處從容立⑧,疑是蟾宮謫降仙⑨。

①惠洪(1071-1128),字覺範,俗姓喻,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北宋詩僧。或謂其為“德洪”,俗姓彭。少時嚐為縣小吏,後得祠部牒為僧。善畫梅竹。黃庭堅喜其聰慧,教之讀書,後為海內名僧。其文偉俊,不類佛家語。詩長於七古。又善作小詞,時作綺語,有“浪子和尚”之稱。與蘇軾等為方外交。有《石門文字禪》三十卷。又有《冷齋夜話》十卷,《天廚禁臠》三卷。周泳先輯其詞為《石門長短句》一卷。

②畫架:裝飾精美刻有花紋的秋千架。翠絡:秋千上翠綠色的繩子。

③佳人:美女。戲:遊戲,玩耍,即蕩秋千。

④血色:鮮紅色。

⑤斷送:打發。玉容:似玉麵容,借代用法,指蕩秋千的美女。

⑥花板:秋千上雕花的腳踏板。紅杏雨:紅杏枝頭的露水。

⑦綠楊煙:碧綠的楊柳樹上籠罩的煙霧。

⑧閑處:秋千邊,也可解釋為幽靜的地方,或閑時。

⑨蟾宮:月宮,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稱月宮為蟾宮。謫降仙:貶謫下凡的仙子。

繪著彩圖的秋千架兩邊懸垂著翠綠色的絲繩,在融融春意中,美麗的少女在小樓前嬉鬧玩耍。鮮紅色的綴地長裙隨著秋千飛揚飄蕩,秋千仿佛要把美人推向青天。杏花花瓣像雨點般灑落在秋千上,翠綠的楊柳像輕煙繚繞於彩繩之間。美人從秋千上下來之後,從容自若地立在花蔭幽靜之地,神采翩翩,好似月裏嫦娥飛臨人間。

詩題名為《秋千》,實是寫秋千架上佳人的風姿神韻。首句極言秋千之精致美麗,暗示出女主人公的高貴身份,由此引出在小樓前嬉戲的佳人。三、四句描繪出秋千上下擺動中美人神采奕奕的場麵。頸聯是景物描寫,在煙雨籠罩、如夢如幻的情境中,秋千上的美人更是令人怦然心動。尾聯突然刹車,秋千停止,秋千上的人也隨之由動態轉為靜態,與頷聯形成鮮明對比,所謂“動若脫兔,靜如處子”。全詩從秋千著眼,由秋千帶出佳人,由佳人襯出秋千,二者相輔相成,熔於一爐。

曲江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②,風飄萬點正愁人③。

且看欲盡花經眼④,莫厭傷多酒入唇⑤。

江上小堂巢翡翠⑥,苑邊高塚臥麒麟⑦。

細推物理須行樂⑧,何用浮名絆此身⑨。

①詩題一作《曲江對酒》。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時任左拾遺。此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長安依然是一派凋敝景象,詩人遊賞了曲江。曲江:曲江池,在長安東南,為唐時長安旅遊勝地,今已幹涸,故址在今西安市南。

②減卻:減少。卻,語氣助詞,無義。

③愁人:使人發愁。

④欲盡:花將開完。花經眼:花在眼前出現,又解作曾經欣賞過。

⑤莫厭:不要厭煩。

⑥巢翡翠:翡翠築巢。翡翠,一種水鳥,又名翠雀。

⑦麒麟:我國古代的一種瑞獸,這裏指麒麟石像。

⑧推:推尋,推究。物理:萬物興衰變化的道理。行樂:作樂。

⑨浮名:一作“浮榮”,指虛名,虛幻的功名利祿。絆此身:束縛自己。

漫天飛舞的花瓣令春色頓減,何況風吹落紅無數,豈不更加使人愁悶。眼看著春花快要謝光了,也不顧忌酒多傷人而隻想借此消愁。曲江旁的房屋上有翡翠鳥在上麵築巢棲息,園林邊是貴人的墓穴,石頭鑿成的麒麟守護在墓穴兩側。仔細推想自然萬物變化之理,那就應該及時行樂,何必用富貴榮華這些轉瞬即逝的東西來束縛自己呢!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裏處,原為漢武帝所造。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環列。其南有紫雲樓、芙蓉苑;西有杏園、慈思寺。是著名遊覽勝地。

這首詩寫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稱“賞心樂事”了,但作者卻別有懷抱,一上來就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惜春情緒,產生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他一沒有寫已經來到曲江,二沒有寫來到曲江時的節令,三沒有寫曲江周圍花木繁饒,而隻用“風飄萬點”四字,就概括了這一切。“風飄萬點”,不止是客觀地寫景,綴上“正愁人”三字,重點就落在見景生情、托物言誌上了。“風飄萬點”,這對於春風得意的人來說,會煞是好看,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麵對的是“風飄萬點”,那“愁”卻早已萌生於前此的“一片花飛”,因而用跌筆開頭:“一片花飛減卻春1曆盡漫長的嚴冬,好容易盼到春天來了,花兒開了。這春天,這花兒,不是很值得人們珍惜的嗎?然而“一片花飛”,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別珍惜春天的詩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兒上的一個花瓣。因一瓣花兒被風吹落就感到春色已減,暗暗發愁,可如今,麵對著的分明是“風飄萬點”的嚴酷現實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沒有概念化的毛病,簡直力透紙背。

“風飄萬點”已成現實,那尚未被風飄走的花兒就更值得愛惜。然而那風還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飄走,眼看即將飄盡了!第三句就寫這番情景:“且看欲盡花經眼。”“經眼”之花“欲頸,隻能“且看”。“且”,是暫且、姑且之意。而當眼睜睜地看著枝頭殘花一片、一片地被風飄走,加入那“萬點”的行列,心中又是什麼滋味呢?於是來了第四句:“莫厭傷多酒入唇。”吃酒為了消愁。一片花飛已愁;風飄萬點更愁;枝上殘花繼續飄落,即將告盡,愁上添愁。因而“酒”已“傷多”,卻禁不住繼續“入唇”啊!

蔣弱六雲:“隻一落花,連寫三句,極反複層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絕。”這是頗有見地的。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複層折”地寫落花,以致魂消欲絕?究竟是僅僅歎春光易逝,還是有慨於難於直陳的人事問題呢?

第三聯“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塚臥麒麟。”就寫到了人事。或謂此聯“更發奇想驚人”,乍看確乎“奇”得出人意外,細想卻恰恰在人意中。詩人“且看欲盡花經眼”,目光隨著那“風飄萬點”在移動:落到江上,就看見原來住人的小堂如今卻巢著翡翠——翡翠鳥築起了窩,何等荒涼;落到苑邊,就看見原來雄踞高塚之前的石雕墓飾麒麟倒臥在地,不勝寂寞。經過安史之亂,曲江往日的盛況遠沒有恢複。可是,好容易盼來的春天,眼看和萬點落花一起,就要被風葬送了!這並不是什麼“驚人”的“奇想”,而是觸景傷情。麵對這殘敗景象有什麼辦法呢?仍不外是“莫厭傷多酒入唇”,隻不過換了一種漂亮的說法,就是“行樂”。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

難道“物理”就是這樣的嗎?如果隻能如此,無法改變,那就隻須行樂,何必讓浮榮絆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聯係全篇來看,所謂“行樂”,不過是他自己所說的“沉飲聊自遣”、或李白所說的“舉杯消愁愁更愁”而已,“樂”雲乎哉!

絆此身的浮榮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遺”那個從八品上的諫官。因為疏救房琯,觸怒了肅宗,從此,為肅宗疏遠。作為諫官,他的意見卻不被采納,還蘊含著招災惹禍的危機。這首詩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遺”時寫的。到了這年六月,果然受到處罰,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寫此詩到被貶,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明乎此,就會對這首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①,每日江頭盡醉歸②。

酒債尋常行處有③,人生七十古來稀④。

穿花蛺蝶深深見⑤,點水蜻蜓款款飛⑥。

傳語風光共流轉⑦,暫時相賞莫相違⑧。

①朝回:上朝回來。典:典當。

②江頭:曲江頭。盡:盡是,都是。

③酒債:賒欠的酒錢。尋常:平常。行處:到處。

④古來稀:又稱古希、古稀之年,古代為七十歲的代稱。

⑤蛺蝶:蝴蝶。深深見:時隱時現。見,現。

⑥款款:緩慢。

⑦傳語:寄語,傳話。風光:春光。

⑧相違:互相分開。

每天上朝回來就典當春衣買酒喝,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家。走到哪裏,哪裏就有酒債。人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就是比較稀少的了。花叢深處的蝴蝶翩翩起舞,時隱時現;池塘水麵的蜻蜓信步漫遊,忽上忽下。寄語春光美景,我的人生最好能和你一道遠行而不要分離。

這一首,即緊承上一首的“何用浮榮絆此身”而來。這兩首詩是“聯章詩”,兩首之間有內在的聯係。前四句一氣旋轉,而又細針密線。仇兆鼇注:“酒債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須盡醉。二句分應。”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錯的。但把“盡醉”歸因於“七十者媳,對詩意的理解就表麵化了。時當暮春,長安天氣,春衣才派用場;即使窮到要典當衣服的程度,也應該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來,可見冬衣已經典光。這是透過一層的寫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這是更透過一層的寫法。“日日典春衣”,讀者準以為不是等米下鍋,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讀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過是為了“每日江頭盡醉歸”,真有點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為什麼要日日盡醉呢?

詩人還不肯回答讀者的疑問,又逼進一層:“酒債尋常行處有。”“尋常行處”,包括了曲江,又不限於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盡醉;行到別的地方,就在別的地方盡醉。因而隻靠典春衣買酒,無異於杯水車薪,於是乎由買到賒,以至“尋常行處”,都欠有“酒債”。付出這樣高的代價就是為了換得個醉醺醺,這究竟是為什麼?

詩人終於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來希”意謂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誌,就“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吧!這是憤激之言,聯係詩的全篇和杜甫其人,是不難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聯寫江頭景。在杜詩中也是別具一格的名句,葉夢得曾指出:“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字若無‘穿’字,‘款款’字若無‘點’字,皆無以見其精微如此。然讀之渾然,全似未嚐用力,此所以不礙其氣格超勝。使晚唐諸子為之,便當如‘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體矣。”(《石林詩話》卷下)這一聯“體物”有天然之妙,但不僅妙在“體物”,還妙在“緣情”。“七十古來媳,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將消逝,難道不值得珍惜嗎?詩人正是滿懷惜春之情觀賞江頭景物的。“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是多麼恬靜、多麼自由、多麼美好的境界啊!可是這樣恬靜、這樣自由、這樣美好的境界,還能存在多久呢?於是詩人“且盡芳樽戀物華”,寫出了這樣的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