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故事的主人公,無論是偉大的領袖,還是普通的工人,在他們身上所表現的勤勞節儉的品德是一樣的美,一樣的真,一樣的感人至深。誰也不會想到,一代偉人毛澤東會穿一件綴有67塊補丁的睡衣幾十年,並且一直伴隨到他逝世。同樣,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也都有類似這樣感人的事跡;偉人們尚且如此,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如趙春娥、胡阿素等人,更是節儉到令人難以置信。他們節儉的目的並不是象歐也妮、葛朗台那樣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而是為國家。他們把節省下來的錢,毫不保留地交給了國家。胡阿素就是這樣,她逝世前,把一萬元交給了國家。他們對自己是那樣的刻薄,而對國家卻是那樣的慷慨大方,那樣的無私。他們勤勞節儉的精神境界是崇高的。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裏,我們分明感受到了,偉大來源於平凡,平凡中蘊涵著偉大。同時,讓人們懂得了一個真理,勤勞不是低賤,節儉不是吝嗇,儉樸也不是窮酸,勤勞節儉是美德,是高尚。

曆史發展到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的思想產生了模糊認識,認為如今是改革開放的時代,人們都在奔“小康”,人們都在追求高標準、高消費,勤勞節儉、艱苦奮鬥已經過時了,誰再講節儉,誰就是“土包子”了,等等。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我們的一些青少年正在追求享樂,講求吃穿,浪費糧食,不知愛惜物品,亂花零錢,好吃懶做等不良風氣還有市場。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艱苦奮鬥,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教育。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偉大的創業時期。偉大的創業實踐,更需要偉大的創業精神。這種創業精神就是艱苦奮鬥、勤勞節儉。但是,優良的思想品德,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艱苦奮鬥、勤勞節儉的創業精神的形成,既要有主觀的需要,又要有客觀環境的影響;既要有豐富的內容,又要有吸引人的形式;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企望通過一堂課、一次演講、一次活動就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必須理直氣壯地大力宣傳教育。創設一種環境,形成一種輿論,造成一種風氣。代代講、年年講、月月講、人人講。讓青少年在優化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新時期的青少年學生中,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不僅要繼承傳統美德,而且還要根據創業的需要提升、光大這個傳統美德。

中小學生要樹立勤勞節儉光榮,懶惰奢侈可恥的榮辱觀念,養成艱苦奮鬥,勤勞節儉的好習慣。

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自覺參加校內外勞動,勞動中不怕苦、不怕累,認真學習並掌握勞動技能,學會用自己的雙手為社會創造財富,尊重別人的勞動。

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齊,不亂擺放;主動承擔收拾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平時注意節約用水、用電,生活節儉,不講吃講穿,不挑肥揀瘦,不擺闊氣,不亂花錢,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經濟條件的要求。愛惜糧食,愛惜學習用品,不浪費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