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節儉就是熱愛勞動、勤奮工作、珍惜勞動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厲行節約、注意儉樸,不鋪張浪費。概括說就是艱苦奮鬥。

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勤勞節儉連同其他美德,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奔騰不息,永不枯竭,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美德,這些傳統,才得以生息繁衍,才得以不斷發展,才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使人類的精神寶庫,璀燦奪目,熠熠閃光。

俗話說:“勞動是幸福的左手,節約是幸福的右手。”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懂得了勤勞與節儉的辯證關係,他們既能吃苦耐勞,又能克勤克儉。勤勞與節儉是一對孿生兄弟。古往今來,曆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人類物質財富的積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哪一點,哪一個環節,能離開勤勞與節儉?古人說,力能勝貧,謹能勝禍。這裏的“力”字,指的是勤勞,戰勝貧窮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勤勞、奮鬥。勞動創造了曆史,創造了財富,手中有權了,有錢了,更要注意節儉、崇尚艱苦。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寫到:“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兩句詩是說曆代君主治國的經驗教訓是:因勤儉而成功,因奢侈而破敗。宋代歐陽修也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前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嚴酷的現實中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悠遠的古代,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個勤勞節儉的典型,在近代、當代,更有許許多多勤勞節儉的榜樣。他們的事跡確實感人至深,他們的精神連同他們的英名永遠留在世人的心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從“五四”運動再到新中國的誕生,從新中國成立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天,多少仁人誌士,多少革命先輩,又有多少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各行各業、各條戰線湧現出千千萬萬艱苦奮鬥、勤勞節儉的英雄模範。有虎門銷煙的愛國將領林則徐、有我國傑出的鐵路專家詹天佑、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有人民的領袖毛澤東,有人民愛戴的總理周恩來,有愛國華僑陳嘉庚,有民主戰士聞一多,有著名畫家徐悲鴻、齊白石,有革命先烈方誌敏、彭雪楓,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黃克誠,有人民愛戴的總司令朱德,有國家主席劉少奇、宋慶齡,有國家領導人王震、彭德懷、劉伯承、陳毅、徐特立、陶鑄,有聞名全國的老英雄孟泰,鐵人王進喜,又有後起之秀李俊甲,及和忠;有勤儉為國的普通女工趙春娥、胡阿素,又有人民懷念的好幹部焦裕祿;有老英雄郅順義,又有年輕的愛民模範謝臣;有保持勤儉本色的國家財政局長吳波,又有某軍後勤部長黃顯萬;有老紅軍李承祖、張玉樓、王英高,又有全國學習的好榜樣雷鋒;有辛勤的園丁吳靜因,又有女博士韋鈺。在他們身上無不閃耀著勤勞為公,節約為國的共產主義品德。

本條目從我國近代到當代的各條戰線英雄模範人物事跡中精選出39個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在他們身上不僅具有勤勞節儉的美德,而且還具有立誌勤學、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諸方麵的傳統美德,構築了這些人物完美的品德和人格,成為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