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文化教育(5)(3 / 3)

開放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相對於封閉教育而言,開放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學校和教學為中心;采用各種教和學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種種對學習的限製和障礙。開放教育對入學者的年齡、職業、地區、學習資曆等方麵沒有太多的限製,凡有誌於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無需參加入學考試,均可以申請入學;學生對課程選擇和媒體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學習方式、學習進度、時間和地點等方麵也可由學生根據需要自己決定;在教學上采用多種媒體教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等。開放教育的本質是人人享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它不僅意味著對教育對象的開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觀念、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的開放。開放教育可以在遠程教學、也可以在麵授教學的條件下進行,但相對而言,遠程教育更適宜於實現開放教育。

如何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機製

對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機製,《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通過援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共享文化資源、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方式,通過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城市對農村開展“一幫一”對口支援活動,幫助農村和西部地區解決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支持其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文聯、作協等人民團體的組織引導作用,廣泛開展文化誌願者活動。在“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和大、中學生誌願服務日行動中增加文化服務的內容。動員離退休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其他熱心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為社區提供誌願文化服務。支持和資助優秀文化專業人才支援西部文化建設。對優秀的文化誌願服務者予以表彰和獎勵。

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在用地、稅收等方麵給予政策優惠。社會力量通過依法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組織和國家機關向公益文化事業的捐贈,納入公益性捐贈範圍。動員城市單位、居民以各種方式捐贈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和農民群眾需要的圖書雜誌、音像電子出版物等。鼓勵權利人許可基層文化單位無償使用其作品或錄音錄像製品。機關、企業、學校的文化設施要盡可能向社會開放,積極開展文化服務。

何謂文化扶貧

文化扶貧是在總結物質扶貧深入發展的基礎上,以貧困主體為對象,以提高貧困主體素質為途徑,扶貧扶人,扶智扶文,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本領的一種扶貧開發方式。貧困絕不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和經濟問題,更主要的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貧困人口既處於物質資源的貧困,也處於知識、信息、精神等社會文化資源方麵的“貧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貧困文化”。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後的麵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加強智力開發。為了把扶貧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文化部於1993年12月成立文化扶貧委員會,開展文化扶貧活動,先後實施了文化扶貧係列工程,包括“萬村書庫”工程、“手拉手”工程、電視扶貧工程、為農村兒童送戲工程、報刊下鄉工程等。

什麼是智力支邊扶貧

智力支邊扶貧指的是民主黨派發揮智力密集、人才薈萃、聯係範圍廣、服務麵寬的優勢,通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智力的投入,為邊遠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而采取的一種扶貧方式。智力支邊扶貧從1983年正式開始,遵循“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量力而行、注重實效、持之以恒”的方針。主要內容是:①積極參與扶貧政策的討論和協商,獻計獻策;②就貧困地區區域性、專業性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考察、論證,提供谘詢,提出建議;③協助貧困地區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促進先進技術在貧困地區的傳播;④同政府有關部門一道建立科技扶貧實驗區和扶貧聯係點;⑤興辦各類學校、培訓班,開發智力,培訓人才;⑥建立谘詢服務機構,開展各種谘詢服務活動。

你知道希望工程嗎?

1989年10月,為了救助失學兒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實施了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救助方式主要有:一是向從未入學、中途輟學或即將失學的兒童提供助學金(小學階段的書本費)。金額是每學期向每個兒童提供50元,直至小學畢業。二是幫助貧困地區改造危舊校舍,改善辦學條件。建設一所“希望小學”的資助標準是20萬元,不足部分由當地政府提供。三是加強貧困地區師資力量建設。對長期工作在貧困鄉村基礎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予以表彰和物質獎勵,並建立“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地”,對貧困地區的小學教師進行短期培訓。1999年,希望工程工作重心開始向優秀受助生的跟蹤培養以及教師培訓、現代化教學設施建設等方麵轉移。

西部開發助學工程是怎樣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