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庵詩稿》凡九冊,冊自為卷,未經刊刻,是為鈔本,每冊首頁鈐有“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記”之印,原屬劉承幹所珍藏。集中所收詩歌創作始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止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創作時間整整50年,收詩1060首。詩人在自序中回顧下創作曆程,並詳細敘述了宦遊祖國各地的豐富閱曆。卷九最末一首詩作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除夕,題為《除夕偶成》,詩曰:“守歲兒孫拜膝前,百無一善老而傳,幸開八帙陶情事,檢點吟編五十年”。
《易簡齋詩鈔》四卷,道光初刻本,收詩576首。卷首有吳慈鶴撰於道光三年(1823年)的一篇序文。集中之詩按寫作年代依次編排。詩人曾在《太庵詩稿》自序中說:“詩編成即年譜著雲。”徐世昌於民國初年搜集清代詩歌,編《晚晴簃詩彙》二百卷,卷九十四收和瑛詩13首,附以詩話。楊鍾羲《雪橋詩話》評價說:“平生湛深經術,尤遂於易。間事吟詠”,又說:“簡動手纂稿本盈箱累架,蓋其撰著之未刊行者多矣。”
和瑛的詩作反映了邊疆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曆史沿革。和瑛從甘肅到新疆一路,描寫了戈壁的獨特風光和南疆的壯麗景色,其在《風戈壁吟》《戈壁道上載水》《甘州歌》中寫戈壁風沙“當夫初起時,黑靄蟠虯龍。焚輪瞬息至,萬騎奔長空。石飛輕於絮,輜重飄若蓬。靈駝識猛烈,一吹無停蹤。”將卷石如絮,吹物如蓬的戈壁風沙,描寫得惟妙惟肖,讀來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和瑛在西藏新疆任職期間,常常深入下層調查了解,遍曆前藏後藏,南疆北疆的山山水水。如《飛躍嶺》《過巴澤嶺》《東俄洛至臥龍石》《中渡至西俄洛》等詩對藏地“迢迢大雪山,萬頂覆銀甌”,“深林蔽天日,人跡真罕至”的描寫以及行人翻雪山時拽犛牛尾和乘坐空中“藍輿”的生動刻畫;《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描寫了藏地的著名寺廟;《金本巴瓶簽掣呼畢勒汗》描寫了金瓶掣簽選達賴、班禪的情景。這些反映邊塞文化的詩歌,不僅充滿了異域風情,而且很多還具有較高的曆史參考價值。
鬆筠(1754~1835年),字湘浦。最初以翻譯生員入仕,後考授理藩院筆帖式,《欽定八旗通誌》載其為乾隆四十八年東閣大學士。乾隆五十年(1785年),往庫倫治俄羅斯貿易事,事曆八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兩次出任吉林將軍。其間又在駐藏辦事大臣任上供職五年。從嘉慶五年(1800年)至十八年(1813年),先後三次任伊犁將軍,在此西陲總統之區整整度過九個春秋。此外,還曆任察哈爾都統,兩廣總督之職。其宦海生涯凡52年,一半以上時間都在邊疆。鬆筠的生平事跡載於《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二,《清史列傳》一百二十九。嘉道間,浙江文士沈垚致力於西北地理研究,與鬆筠幕僚中徐鬆雅善,曾撰《落帆樓文集》二十四卷,其卷五收《都統銜工部右侍郎前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諡文清鬆筠公事略》,較《清史稿》鬆筠本傳更臻詳盡。現藏北京圖書館的《鬆筠叢書》,五種六卷,凡四冊,係嘉慶道光間刻本。包括《西招紀行詩》一卷、《丁巳秋閱吟》一卷、《西招圖略》一卷、《綏服紀略》一卷、《西藏圖說》一卷、附《路程》一卷。除《綏服紀略》一種,其餘均作於駐藏大臣任上。其中《西招紀行詩》和《丁巳秋閱吟》二種屬文學創作,分別作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和嘉慶二年(1797年)。《清人詩集續錄》說詩人作《綏服紀略圖詩》一卷,嘉慶十四年刻本,將“在彼八年所事及公餘遊山略地所曆各處形勢”詠諸詩篇。任伊犁將軍時,“暇則考山水方界之延袤,與夫民情物俗政事之得失,各根其實,都為一卷,凡十二卷。是書也意繁而旨博,於伊犁安撫之策尤三致意焉”此即《西陲總統事略》,亦名《伊犁總統事略》。《衛藏通誌》十六卷,其著述,除結集刊刻的幾部詩作和政書、方誌以及《百二老人語》《古品節錄》六卷外,還有收入詩文總集的零散篇章,如遊記《招西秋閱記》《西藏巡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