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清代中期蒙古族作家漢文詩文創作述略(4)(1 / 3)

五、出現了一些反映邊疆、西域風貌的詩作

在清代中期蒙古族漢文詩文創作中,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邊疆大臣,在他們的詩文中不僅描寫了邊疆的生活而且反映了國家統一的大趨勢。他們以詩、賦、散文等多種文學形式,並且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對邊疆生活、祖國統一做了多方麵的反映,擴大了中國文學史上邊塞詩文的寫作範圍和創作深度。作品繼承和發揚了現實主義傳統,充滿了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對研究邊塞史地與邊塞文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一時期出現的描寫邊疆生活詩作最有名的作家,莫過於統一西域的參與者國柱以及出任邊疆的辦事大臣和瑛和鬆筠。

(一)統一西域的參與者——國柱

國柱(?~1767年),字天峰,國棟之胞兄,博爾濟吉特氏,官至總兵。《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287有傳。雍正八年(1730年),承襲其高祖一等子爵。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前鋒侍衛銜隨協辦大學士傅恒征大金川,累有戰功。乾隆二十年隨征準噶爾,在事出力,升陝西靖邊協副將。乾隆二十三年,隨定邊將軍兆惠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事平,留住,喀什噶爾。乾隆二十五年,阿克蘇參讚大臣舒赫德留住阿克蘇。乾隆二十六年,獲小和卓霍集占屍首,下部優敘。同年六月奉派築伊犁城。乾隆二十八年,升任馬蘭鎮總兵。乾隆三十三年,補雲南楚雄鎮總兵,旋卒於軍營。

《熙朝雅頌集》卷七十五,收其詩19首。符葆森《國朝正雅集》收其《伊犁》《定邊縣道中》二首,其詩大都寫於西域,軍旅生活,邊陲風物盡現其中。如其乾隆二十年,作於伊犁的《伊犁》一律:“萬裏窮荒地,孤城瀚海間。舉頭唯見日,過此更無關。朔氣橫伊水,陰風帶雪山。犁庭邊事定,壯士唱刀還。”描寫了清軍初定準噶爾,凱旋歸來的場麵,詩境豪健開闊,氣勢磅礴。反映了邊塞惡劣的環境、戰爭的殘酷無情以及軍人凱旋歸來的豪邁氣概。

當其西征時,蒙古族詩人白衣保以詩贈行,曰:“世家英略舊知聞,年少乘時好建勳。偏壤未歸周版籍,渡瀘重見漢將軍。荒原入夜嘶羌馬,大旗臨風掩瘴雲。樽酒都門好相待,春來談笑解征衣。”

(二)反映邊疆統一、邊塞生活的封疆大吏——和瑛、鬆筠

和瑛(1741~1821年),原名和寧,字太莽,號太庵(亦作泰庵)。額爾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科進士,授戶部主事,出為安徽太平府知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廬鳳道,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子副都統銜,充西藏辦事大臣。嘉慶五年(1800年)召為理藩院侍郎,出任山東巡撫。嘉慶七年(1802年)因事譴戎烏魯木齊,尋充葉爾羌幫辦大臣、烏魯木齊都統。嘉慶十四年(1809年),授陝甘總督,嗣後累任盛京將軍、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授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充上書房總諳達,文穎館總裁。他由科舉入仕途,為官凡五十年,屢經升遷,足跡遍及南北。道光元年(1821年)卒,贈太子太保,諡簡勤。終年70多歲。和瑛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7歲時啟蒙於紹興俞敦甫先生,13歲讀五經。此後又數易其師,17歲受業於名師何嵩堂,製藝之暇漸習應製體詩,開始了其文學創作。和瑛生平事跡《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三,《清史列傳》一百四十六,《八旗文經》卷五十八,《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一百有載。

和瑛一生雅好吟詠,諳熟音律,又兼善繪畫,具有較深的文學藝術造詣。用詩歌敘其所事,紀其所曆,抒情遣興,創作數十年從未間斷。他著有《西藏賦》一部,《太庵詩稿》九卷,《易簡齋詩鈔》四卷。編有《山莊秘課》《風稚正音》等詩歌總集。除文學創作外,他還精於經術,深明易理,著有《讀易彙參》《讀易擬言內外編》等。嘉慶間官烏魯木齊都統時撰有《三州輯略》。是書采集豐富的史料,敘古庭州烏魯木齊,古西州土魯番,古伊州哈密的古今沿革,曆史遺跡,成為新疆地方史的重要文獻。編纂《回疆通誌》十二卷,首列乾隆禦製諸詩,次列王公列傳,附以土爾扈特遊牧等,次敘回疆八城,分沿革疆域,建製數項細目,以風俗物產終筇。《回疆通誌》十二卷初以鈔本形式流傳,和瑛有兩部詩集,即《太庵詩稿》和《易簡齋詩鈔》。《太庵詩稿》亦作《太庵詩鈔》,九卷,為自訂稿本。卷首有詩人撰於嘉慶十一年(1811年)的自序,時年七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