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式善家族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法式善。法式善(1753~1813年),字開文,別號時帆、梧門、陶廬、小西崖居士。原名運昌,蒙古烏爾濟氏人,清代隸內務府正黃旗(今內蒙古烏蒙境內)。法式善幼年聰慧,7歲時即能對對聯,8歲可辨四聲,11歲父親去世,隨庶母韓太淑人寄居於外祖家。韓太淑人即親任教讀,並為典當衣物購買善本十三經及字典諸書,嚴加教習。為法式善打下了紮實的漢學基礎,後法式善28歲得中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檢討、四庫全書提調官、國子監祭酒、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等職。法式善以文學家、編撰家、曆史學家名著於世。法式善一生著述豐厚,編著有《清秘述聞》《槐廳載筆》《陶廬雜錄》《同館賦鈔》《同館試律彙鈔》;詩集有《存素堂詩初集》《存素堂詩二集》《存素堂詩續集》《存素堂詩稿》(又名《詩龕詠物詩》等三十四卷傳世,收古近體詩3000餘首。另有詩歌理論專著《梧門詩話》十六卷、《存素堂文集》《八旗詩話》傳世。
法式善詩歌風格“質而不臒,清而能綺”(王昶《湖海詩傳蒲褐山房詩話》;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評價道:“法祭酒式善詩如巧匠琢玉,瑜能掩瑕”;陸元鋐在《青芙蓉閣詩話》評價其說:“法時帆學士詩能用短,不能用長。五言多王孟門庭中語,清遠絕俗,未易問津”;《王豫群雅集》說道:“詩清醇雅正,力洗淫哇,堪為後學津梁”;符葆森《國朝正雅集》記載:“洪亮吉雲:‘先生性極平易,而所為詩則清峭刻削,幽微宕往,無一語旁沿前人及描摹大家名家諸習氣’”。
法式善散文創作,內容豐富。論說文,論識宏卓,自成一家之言。傳文夾敘夾議,文情並茂。序跋文及其記事小品文,探夫得失,描摹景物,鋪敘人事,博聞聰聽,體雖有別而篇篇言之有物,章法嫻熟,運筆周詳,不愧為一代大家。法式善取得的巨大的文學成就與其母親韓太淑人的悉心培養是分不開的,而且其母韓太淑人(端靜閑人)本身也是一位蒙古族著名的女詩人,今存由法式善收拾其遺詩,得其律30首,七絕1首,編為一卷刊行,名《帶綠草堂遺詩》詩集一卷,於嘉慶二年,刊行一冊,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法式善子桂馨,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官內閣中書,以疾卒。法式善嗣孫來秀,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來秀,字實甫,號子俊,伍堯氏,蒙古正黃旗人。道光二十四年順天鄉試舉人,道光三十年進士。任候選知縣。鹹豐元年任青州府同知。來秀的生平事跡《清史列傳》《八旗藝文編目》《八旗人著述存目》《明清兩朝進士題名碑錄》有載。來秀著有《掃葉亭詠詩集》四卷。袁行雲著《清人詩集續錄》,卷七十三,第2554頁,注明《掃葉亭詠史詩》四卷,同治十二年刻本。來秀撰。來秀字子俊,號吾,蒙古正黃旗人。道光三十年進士。曆官山東曹州知府。喜讀史書。撰《掃葉亭詠史詩》四卷,取自漢至明二百三十人,各賦七言截句一首,編集問世。自左思《詠史》以後,代不乏人,至清而大盛。散見各集者,數篇至百數十不等,專門成書亦不下十數種。雖論古人之事跡,猶見一己之性情。其間瑕瑜互見,而為史評資料,其價值不容貶低。來秀為蒙族文士,早歲登科,常官禦史,所作語不主常,論不涉異,亦好學湛思者也。作序者宗稷辰、貢璜、尹耕雲皆同年,又張葆謙、呂慎修、蕭晉榮、楊彥修。附題詞及《掃葉亭花木雜詠》。同時,來秀之妻妙蓮保出身於內務府滿洲鑲黃旗完顏氏家族,也是一門雅善文學之人。
(四)柏葰家族
柏葰家族家學深厚,科舉顯達,兄弟六人,其中三人,等進士第,一人中舉,柏葰家族有兩位比較著名的詩人,即柏葰和崇彝。柏葰(~1859年),字靜濤,原名鬆葰,巴魯特氏,蒙古正黃旗人。約生於嘉慶年間,卒於鹹豐九年。道光六年進士。清文宗鹹豐宰相。庶吉士出身。初仕宜宗道光朝,累官至兵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鹹豐六年(1856年)以戶部尚書任軍機大臣。鹹豐八年遷文淵閣大學士。同年因主持順天鄉試為親者作弊而被革職查辦。翌年以罪伏誅。柏葰的生平事跡於《清史稿》《清史列傳四十》,陳康祺《郎潛紀文二筆》卷一,《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四百三十五,薛福成《庸庵筆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有載,柏葰著有《薛箖吟館詩存》十卷,其中包括《薛箖吟館詩》八卷和《薛箖吟館賦》二卷。收詩一千餘首,收賦27篇。《薛箖吟館鈔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道光二十四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