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清代中期蒙古族作家漢文詩文創作述略(3)(2 / 3)

崇彝乃柏葰之孫,字泉孫,別署選學齋主人,少承家學,博覽多識,雅好文學,旁及書畫藝術,有其擅長載記文字。清末戶部文選司郎中,有《選學齋詩存》《選學齋集外詩》《選學齋書畫寓目筆記》三卷,《選學齋書畫寓目續編》三卷,《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八卷傳世。

清代中期蒙古族興盛的文學家族傳統,一直影響到清末,著名的有清末的延清家族,延清是清末文壇的一位著名人物,《清史稿》《清史列傳》皆有其本傳,延清一生詩文創作豐富,著有《巴裏客於生草》六卷,《錦官堂詩草》《錦官堂集》《錦官堂賦》《錦官堂詩續集》《錦官堂七十二倏試貼》《蝶仙小史彙編》《庚子都門紀事詩》《奉使車臣汗紀行詩》《引玉篇》《覆韻集》《遺逸清音集》《丙午春正唱和詩》《來蝶軒詩》《前後三十六天詩》《虎口餘生錄》《錦官堂雜著》《四十分韻詩貼》。其中以詩集《巴裏客於生草》六卷,最為出名。延清之子彭年是光緒時期一位著名的文人,著有《春暉閣詩集》一部傳世。彭年之妹杏芬(1874~1897年)也是一位文人,受家學影響,其自幼愛好文學,著有《京師地名對》。

清代中期蒙古族漢文詩文家族文學的興盛,不僅延續了其家族由科舉而顯達的政治生命,而且使先進的漢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三、文學地域性差異明顯

清代中期蒙古族漢文詩文作家中,除了部分出生在北京或自幼隨父母進入中原定居的詩人之外,其餘詩人皆分布在蒙古族東部地區,即今天的巴林右旗、科爾沁草原以及靠近鬆遼平原一帶。這一時期,廣大西部地區的衛拉特蒙古族漢文詩文創作及作家尚未發現。蒙古族東西部之間的文學地域性差異極其明顯。

前者如博明、托渾布、夢麟、那遜蘭保。夢麟祖籍科爾沁,於雍正六年(1729年)出生在成都官舍,6歲時隨父定居京師;那遜蘭保於道光七年(時年4歲)隨父至京,他們生於漢地,自幼習漢文,誦詩書,善於漢文創作,自不必說。後者如惠齡其父納延泰世居科爾沁地方、和瑛家族祖上世居喀喇沁、景文祖上居住在察哈爾,他們也善於漢文詩文創作,其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巴林右旗、科爾沁草原以及靠近鬆遼平原的這一地區靠近漢族以及靠近漢化比較嚴重的統治民族滿族,這一地區,有濃厚的漢文化氛圍。

第二,科爾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爾沁文化的發祥地。曆史上的科爾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斯爾的領地。科爾沁文化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吸收性強等特點。科爾沁人自呼倫貝爾一帶南下以後,在它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滿、漢、藏和錫伯、達斡爾、朝鮮等民族廣泛接觸,吸收了這些民族文化中的先進方麵,特別是積極地接受和吸收漢族的儒家文化和農耕文化,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爾沁文化。科爾沁文化底蘊深厚,作家輩出,這一特點一直影響到蒙古族的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