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博卿額家族
博卿額,字虛宥,諡恭勤,博爾濟吉特氏,博卿額其先世明安為蒙古科爾泌兀魯特貝勒。天命二年(1617年)率眾歸清,被別立為兀魯特蒙古一旗。天聰六年(1632年)以內附諸蒙古所行多違命,罷蒙古旗,俱散隸諸貝勒所領牛錄,明安改隸滿洲正藍旗。因此,一些書中常著錄博卿額為滿洲人,博卿額於乾隆九年(1744)中舉,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進土,改庶吉士。二十五年(1760年)典試四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複視學於蜀。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典試浙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四十九年(1785年)任正白旗蒙古都統。累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奉天府府尹等職。博卿額博學多識,能詩善文,有《博虛宥詩草》三卷。鐵保《熙朝雅欲集》引欽定《八旗通誌》說,“博虛宥詩草三卷,博卿額撰。首卷為乾隆二十五年典試四川時作;次卷為壬午(乾隆二十七年)視學四川時作,皆名《使蜀草》;卷三為戊子(乾隆三十三年)典試浙江時作,寥寥篇什,近體多而古體少,亦未見其全集也。”《八旗藝文編目》《八旗人著述存目》均根據《八旗通誌》著錄,未說明次集刻本。(清)徐世昌《晚晴簃詩彙》卷八十收錄博卿額詩二首,即《小相領用周學使碑上韻》和《漢中》。(清)鐵保《熙朝雅頌集》錄博卿額詩29首,都是詩人奉使南下時期的創作。博卿額家族文學興盛,還出現了三位文學家,即國柱、國棟、文孚。
國柱,國棟之胞兄,字天峰,官至總兵。《熙朝雅頌集》卷七十五,收其詩19首。
國棟,號雲浦,博爾濟吉特氏。世居兀魯特地方,隸滿洲正黃旗。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鄉試中舉,乾隆七年(1742年)壬戍科會試成進士。通籍後分發四川,曾宮蓬溪縣令。後升任準關監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此授貴州按察使,在任凡五年。四十二年(1777年)調為浙江按察使,次年遷布政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改任山西布政使,尋調任安徽布政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因事解職。國棟由科舉登仕途,“出宰巴蜀,秉節淮南,所至有聲。”宦遊內地垂四十年,為政之暇寄情於詩,著有《時齋偶存詩鈔》一卷,收詩84首。國棟創作的詩雖多,但因作者不自珍重,保存下來的較少。流傳下來的唯有文孚刊刻的數十首,見《八旗文經》卷二十四(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之(清)文孚《〈詩齋偶存詩鈔〉跋》。《白山詩介》《欽定熙朝雅頌集》,亦收錄了詩人的部分詩作。
文孚,字秋潭,國棟之子。以國子監生考取內閣筆帖式,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大梁官舍刊刻文孚的《秋潭相國詩存》。《八旗藝文編目》著錄其《秋潭相國詩存》,收詩一百餘首。
(三)法式善家族
法式善家族出現了四位漢文詩文作家,分別是廣順、端靜閑人、法式善、來秀。法式善始祖代通,以武功起家。經五代傳至廣順始為文臣。廣順乃法式善生父。廣順(1734~1794年),字熙若,號秀峰,蒙古正黃旗人,蒙古族詩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舉庚辰鄉試。任內務府銀庫六品庫掌,敕授承德郎。官至織染局司庫。乾隆五十九年卒。誥授中議大夫。廣順無詩集傳世,《熙朝雅頌集》八十三卷中錄有其詩六首。即:《贈僧》《夜步》《即目》《晚坐》《秋晚玉泉山即事》(二首)。其詩均為五言近體,無論寫景抒情,平易曉暢,均見自然。其生平事跡《欽定熙朝雅頌集》《清代碑傳通檢》《八旗詩話》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