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族文學興盛,家學淵源深厚。
清代中期蒙古族漢文詩文創作中,許多善於漢文詩文創作的優秀詩人,他們大多都有深厚的家學淵源,他們從小受漢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使他們與生俱來熱愛用漢文創作。加之,在漢族文學家族社會風氣以及科舉取士製度的引導之下,蒙古族也開始逐漸注重家學,也正是因為他們注重家族教育,才使家族中科舉中士之人輩出,代代顯宦不絕,延續了其家族由科舉而顯達的政治生命。這其中最著名的是和瑛家族、博卿額家族、法式善家族以及柏葰家族。
(一)和瑛家族
和瑛是以科舉而成為封疆大吏的文臣,和瑛家族在和瑛之後出現了三位文人,分別是壁昌、謙福和錫珍。和瑛(1741~1821年),原名和寧,字太莽,號太庵(亦作泰庵)。額勒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和瑛生平事跡《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三,《清史列傳》一百四十六,《八旗文經》卷五十八,《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一百有載。和瑛著有《西藏賦》一部、《太庵詩稿》九卷、《易簡齋詩鈔》四卷。編有《山莊秘課》《風稚正音》詩歌總集兩部。除文學創作外,他還精於經術,深明易理,著有《讀易彙參》《讀易擬言內外編》等。嘉慶間其官烏魯木齊都統時還撰有《三州輯略》。是書采集豐富的史料,敘古庭州烏魯木齊,古西州土魯番,古伊州哈密的古今沿革,曆史遺跡,成為新疆地方史的重要文獻。另外,還編纂有《回疆通誌》十二卷。和瑛一生著述豐厚,其《太庵詩稿》,收詩1060首,今已不存、《易簡齋詩鈔》四卷,道光初刻本,收詩576首。
和瑛之子壁昌(~1854年),字東垣,姓額勒德特,蒙古鑲黃旗人。初為工部筆帖式,曆官葉爾羌辦事大臣、參讚大臣,福州將軍、兩江總督,內大臣。道光中,辦理回疆善後事宜,擊敗浩罕諸部入侵。築城修驛,興喀拉赫依屯田,興修水利,措置各城防務,績效顯著。奏請籌備江防,設福山鎮水師總兵,停淮南鹽推廣改票。太平天國運動起,充近畿巡防大臣。鹹豐四年卒。諡勤襄,贈太子太保。壁昌生平事跡《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有載。壁昌著有《壁勤襄公遺書》《葉爾羌守城紀略》一卷、《守邊輯要》一卷(抄本)、《兵武聞見錄》《牧令要訣》一卷等行世。《清詩紀事》載其雅琴詩畫,著有《壁參帥詩稿》。
壁昌有二子,一為恒月川,一為謙福。謙福,字吉雲、光庭、小榆,號劉吉。姓額爾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祖居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地方。著述頗多。謙福自幼讀書,加之家學淵源,很有學識,尤工於詩。據巴魯特恩華《八旗藝文編目》所載,他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舉鄉試,十五年(1835年)中乙未恩科進士。後授戶部主事,累官至詹事府詹事。著有《桐花竹實之軒梅花酬唱集》和《桐花竹實之軒詩草》,後者還附有《試帖》一卷。《桐花竹實之軒詩草》收詩268首,《桐花竹實之軒梅花酬唱集》收本人及其他人詩凡百餘首。徐世昌《晚清簃詩彙》收其二首詩《對客》《暮春詠懷》。《桐花竹實之軒詩草》為同治二年(1863年)刻本,現藏國家圖書館。
和瑛之曾孫錫珍(1847~1889年),字席卿,號仲儒,額爾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曾祖父和瑛,祖父壁昌。錫珍少承家學,勤奮努力,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71年)散館授編修。曆官侍講、侍讀、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鹹安宮總裁、侍讀學士等。光緒六年(1880年)充山東鄉試正考官。八年(1882年)奏陳整頓八旗學校。後轉詹事府詹事,遷左都禦史,理藩院侍郎。九年,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十一年(1885年),至天津與法國使臣換約。十二年又任吏部尚書、崇文門正監督、會典館付總裁、經筵講官。十五年(1889年)因病乞歸。九月卒,終年43歲。其生平事跡《八旗藝文編目》《清史列傳》《清史稿》《晚晴簃詩彙》有載。錫珍著有《台灣日記》《朝鮮日記》《喀爾喀日記》《欽定吏部則例》二十一卷,《錫席卿先生遺稿》。錫珍很有才學,能詩善文,在他三部日記中收有他許多詩句,各種體裁近200餘首。徐世昌《晚晴簃詩彙》收其詩9首,並在詩話中說:“錫珍詩無專集,今所錄者皆采自日記中。登高能賦,倚馬成章,亦足見其大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