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清代中期滿族作家及其詩文創作述略(2)(3 / 3)

永忠(1735~1793年),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之孫。字良甫,號腮仙、又號延芬室主人、九華道人、敬軒主人、耕櫚道人、如幻居士,別號覺塵、香園。所著《延芬室集》內容多為交友懷人、描景畫物、寄懷抒情的內容。這種內容雖然平淡無奇,缺少重大的題材,甚至缺少呼天搶地、慷慨激昂的格調,但是卻真實地反映出了地位處境並不順達的那一部分宗室的思想和精神麵貌。今存其集寫本兩種:一為《延芬室詩》一卷,稿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一為《延芬室集》無卷數,乾隆間殘稿本,33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延芬室集》殘稿,乾隆稿本,北圖藏。《延芬室集》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延芬室集》殘稿,原稿本33冊,國家圖書館藏。《延芬室稿》不分卷,嘉慶四年自刻本,寫乾隆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間詩,今藏於北京圖書館。昭梿在《嘯亭雜錄》稱永忠“詩體秀逸,書法遒勁,頗有晉人風味”。

敦敏(生卒年不詳),譜名敦明,愛新覺羅氏,字子明,號懋齋,又號槐園。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五世孫,理事官瑚玐長子。敦敏家族雖在乾隆朝恢複了皇室宗籍,但仍處於受排斥的地位。著有《懋齋詩鈔》。《懋齋詩鈔》一卷,稿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據以影印,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殘存詩作240首,內有《芹圃曹君霑別來已一載餘》《題芹圃畫石》《贈芹圃》《訪芹圃不值》《小詩代簡寄曹雪芹》《河幹集飲題壁兼吊雪芹》諸詩,皆研究《紅樓夢》珍貴資料。《八旗藝文編目》載此集殘抄本一冊,似即今存稿本。

敦誠(生卒年不詳),字敬亭,號鬆堂,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之五世孫,敦敏之弟。24歲時曾受父命在喜峰口鬆亭關管稅務。26歲隨父返回北京閑居。33歲補宗入府筆帖式,旋授太廟獻爵。40歲丁母憂。著有《四鬆堂集》《鷦鷯庵筆麈》《白香山〈琵琶行〉傳奇》等。今存其集四種:一為《四鬆堂集》不分卷、《鷦鷯庵筆麈》一卷、《雜誌》一卷,稿本,胡適原藏,今歸中國國家圖書館;一為《四鬆堂集》不分卷,抄本,一冊,社科院文研所藏;一為《四鬆堂集》五卷,內詩文各兩卷、《鷦鷯庵筆麈》一卷,紀昀序,敦敏撰小序,嘉慶元年刻,浙江圖書館、遼寧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及周紹良藏,1955年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嘉慶元年刻本,1955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原刻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一為《鷦鷯庵筆麈》一卷,抄本,內有《挽曹雪芹》詩二首,張次溪藏,《藝文誌》第一輯周紹良文刊出。所作詩文關涉曹雪芹處頗多,為研究《紅樓夢》者必讀之書。敦誠善度曲,有《白香山琵琶行傳奇》一折,諸家題跋,不下幾十家。紀昀在《四鬆堂集》序中謂其:“其詩古體勝今體,古體七言又勝於五言。高者摩韓蘇之壘,次亦與劍南遺山方軌並行。”

這一時期,宗室作家中較有詩名且有集子流傳下來的還有永璥《益齋詩稿》、永瑢《九思堂詩抄》兩位皇子,由於集子版本情況較為簡單明了,本文就不再贅述。

二、文臣武將

清代中期滿族作家中不容忽視的另一創作主體就是清廷的文臣武將。這一群體因其處在天潢貴胄和黎民百姓之間的特殊位置促使他們的詩歌具有多麵性的特色。他們即有與皇親貴戚的宮廷唱和詩也有作為一方父母描繪民間現實的詩作。這些大臣或在外省任上或在遣戍途中,將所見所聞寫成詩詞,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的同時也描繪了祖國各地風光山色與各個民族的風土人情。清中期的八旗大臣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龐大,所錄是詩名較盛,作品成就較高的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