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昌(生年不詳),卒於道光八年(1828年)。字戩齋,號紅梨主人,清宗室成員,滿洲正藍旗人。清太宗皇太極後代,恭親王常寧五世孫,固山貝子明韶長子。詩集初刻於嘉慶二十五年。以盛京詩曰《且住草堂詩》,伊犁詩曰《西域蟲鳴草》。道光五年重刻本分編上、下卷,首自序及凡例。《戎旃遣興草》,刊本二冊,目前藏於遼圖、國圖。《且住草堂詩稿》不分卷·紅格抄本,北大藏。《戎旃遣興草》二卷,嘉慶二十五年家刻本,北圖藏;道光五年,安素堂刻本,遼圖、中科院、旅大藏。《戎旃遣興草》二卷,道光五年重刻本,首都圖書館藏。前有三十年紅梨主人自識,李楘、劉大觀、周錢齡、程偉元、明義、徐鬆、繼昌、凱音布、裕瑞、書銘、文幹、徐如澍、龍萬育、楊芳、辛從益、王用譽等題詞,錄詩百79首。有嘉慶七年與程偉元唱和之作28首。《八旗藝文編目》載,有《西域蟲鳴草》,今未見傳。
相對於地位顯赫的宗室王公,這時期宗室文人中存在另一創作團體,他們的祖父輩多是在宮廷鬥爭中失敗了的一方,失敗的後果延至他們這一代。他們雖貴為宗室卻抑鬱不得誌,所得官職也多是一些沒有實權的閑散之職。這些與皇子、親王迥異的生活經曆,使他們表現在詩文中的內容和風格也與皇子、親王有所不同。正因如此他們從另一個方麵豐富繁榮了乾嘉時期的宗室創作。清宗室詩風的轉換,也正是從恒仁、永忠、永奮、書、敦敏、敦誠,特別是永奮這一代人筆下實現的。
恒仁,字月山,一字育萬。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四世孫,輔國公普照之子。著有《月山詩集》,乾隆六十年,其子桂圃為其刊刻遺集,輯詩近300首,由沈廷芳校訂。詩以唐為正聲,而於目者皆具底蘊。此集載紀昀、翁方綱、沈霖序。附《月山詩話》34則,為《漁洋詩話》而發,評論無多,然有識悟。《月山詩話》一卷,共43則,是恒仁的詩論著作。中華書局1984年編纂的《叢書集成初編》中選了《月山詩話》。《欽定八旗通誌》卷一百二十;藝文誌;集部;選恒仁《月山草堂詩四卷》。沈德潛《清濤別裁》錄詩二章。謂“誌其大概”。《月山詩集》四卷,刊本二冊或四冊,國家圖書館、遼寧圖書館、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月山詩話》遼寧圖書館、沈陽市圖書館、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月山詩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乾隆六十年刻本,北圖、南圖、遼圖、北京市委、中科院、華東師大藏;嘉慶刻藝海珠塵本木集(辛集),叢書綜錄、旅大、日本人文藏;叢書集成初編本。《月山詩集》四卷,乾隆六十年刻,首都圖書館藏。凡詩近300首。由其師沈廷芳校訂。紀昀、翁方綱、沈霖為之序。後將此集輯入《藝海珠塵》及《叢書集成初編》。沈德潛謂其:“授以唐詩正聲,造詣日進,吐屬皆山水清音,北方之詩人也”。紀昀為之序日:“其吐言天拔,如空山寂曆,孤鶴長鳴,以為世外幽人岩棲穀飲,不食人間煙火者,而固天潢之貴族也。”沈廷芳在其墓誌銘中,則讚其詩“清微樸老,克具古人風格”。
永奮是這一批宗室詩人中的代表人物,他與其他宗室詩人一起開辟了滿族宗室詩歌的新天地。永奮(1729~1790年),號嵩山,又號苦齋,神清室居士,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禮烈親王代善後人,父崇安封康親王,兄永恩襲禮親王爵,永奮封為二等輔國將軍。永奮的身上已經看不到清初宗室詩人那種為作詩而作詩的傾向,清初曾出現的無所寄托的閑適之作在他的詩歌中已很難見到。著有《神清室詩鈔》。《清代滿族作家詩詞選》選了其詩一首。錢仲聯著《清詩紀事》卷三錄其《題畫鬆》一首。《神清室詩稿》三卷,嘉慶十三年侄昭梿刻本,北圖、南圖、中科院、南大藏。《神清室詩稿》三卷,嘉慶十三年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首吟“禮親王”、“汲修”二印,知為其侄昭梿藏本。昭梿跋雲:“先叔父嵩將軍,晚歲獨處一鬥室中,所著詩稿,身後頗多散失。”徐世昌《晚晴簃詩彙詩話》評“其詩生氣坌湧,不煩修飾,彌益老蒼,兼法唐、宋,而於杜、蘇兩大家得力尤深。”楊仲義《雪橋詩話續集》“嵩山將軍永奮詩才超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