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丁鶴年詩歌藝術特色及其詩學主張探微(1)(2 / 2)

丁鶴年詩歌用典,一方麵是借助古代人物入詩,抒發自己壯誌難酬之感,抒發自己的情感。一方麵是化用漢文古籍典故入詩,再有一部分是化用前人詩句入詩。

首先是以古人自況,或借古人之事抒發自我之感情。如《送四兄往杭後寄》:“太守堤邊柳,征君宅畔梅。”其中“征君”指宋代詩人林逋,他一生不肯做官,住在西湖孤山上,一生不婚,與梅花和仙鶴為伴,人稱“梅妻鶴子”。《題竹》詩有句雲:“奇才仲連箭,雅韻伯牙琴。”這裏的仲連是指戰國時齊國的魯仲連。齊國要收複被燕國占去的聊城,魯仲連修書一封,綁在箭上射進城中,勸說燕將撤兵,由此避免了一場戰爭。這裏的仲連箭說竹子可以做箭,關鍵時刻發揮大作用,建立奇功。也有借古人來警戒自己不可如此而為的。《兵後還武昌二首》其一“白頭哀怨知多少,欲賦慚無庾信才。”庾信於南北朝時期由梁入北朝,生活於兩個時代。雖非庾信本意,但是畢竟為官兩朝。這裏丁鶴年並不是羨慕庾信的才能,而是表示自己不能像庾信那樣前後在兩朝做官。丁鶴年代表作《腐儒》詩中,有句“豈有縱橫幹七國,又無詞賦擬三閭。”這裏的“三閭”指的的三閭大夫屈原,這裏是詩人哀歎自己沒有屈原的才華,隻能躲避亂世。這是有誌難酬的一種哀怨之情。

丁鶴年詩歌用典,還有一部分是化漢文古籍中的事跡典故入詩,《詩經》《文選》等都有涉及,這說明詩人對漢文書籍涉獵廣泛,也是丁鶴年漢文化修養很高的一個側麵反映。《告牒還武昌上明州太守荼子俊》:“劬勞罔報生何益,存歿沾恩死必酬。”“劬勞”是辛勤勞作的意思,這是借用《詩經》裏的詞。《詩經·小雅·蓼莪》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所以後世“劬勞”多指父母對子女的養育。《腐儒》裏麵也化用了《詩經》中的篇名。“異邦作客歌黃鳥,空穀懷人詠白駒。”“黃鳥”、“白駒”都是《詩經》裏的篇名。《黃鳥》是《詩經·小雅》的篇名,表達寄居異鄉,遇到冷遇而思歸的思想。《詩經·小雅·白駒》的主體是諷刺周宣王不能任用賢人,這裏表示思念賢人。丁鶴年詩歌裏還有化用《文選》的句子。《寄胡敬文縣尹》“湖北衣冠藹士林,十年兵革盡消沉。”“藹士林”形容人才濟濟如林,《文選》中有“其林藹藹”之句。此外《奉寄九靈先生四首》其一有詩句“忽從華表聞遼鶴,卻抱遺經泣魯麟。”“遼鶴”、“泣魯麟”都是典故。《搜神後記》寫遼東人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回來化為仙鶴飛回遼東,集於城門華表柱上,後來常用遼鶴比喻舊地重遊之人。“泣魯麟”是有關孔子的一個典故。《孔叢子·紀問》曾記載魯哀公十四年魯國一樵夫獲得一怪獸,後來死掉了。孔子以為此獸為麟,是仁獸,為其哭泣曰“麟出而死,吾道窮矣!”這實則為詩人對元朝的行將滅亡表示惋歎。

丁鶴年詩歌還有一方麵使用典故的情況是對前人詩句的化用,這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用典方法。《將歸武昌題〈長江萬裏圖〉二首》:

長江千萬裏,何處是儂鄉?

忽見晴川樹,依稀認漢陽。

“晴川樹”是對崔顥詩句的化用。唐代詩人崔顥題黃鶴樓詩有“晴川曆曆漢陽樹”一句,晴川樹即指今湖北漢陽龜山一帶風光。《元夕》詩有“五雲不奏霓裳曲,空使揚州望眼穿。”這是表達詩人對元朝的懷念之情。唐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是懷念他出鎮揚州時出入娼樓的舊情。丁鶴年拿來表達自己對元朝的懷念。

總之,丁鶴年掌握了大量中國古老的傳說和典故,化典入詩,信手拈來。但是這其中亦有弊端。即有些詩歌用典過多,且典故生僻,沒有一定的積累,有時很難讀懂,不免使得詩歌顯得生澀難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3.晚年詩歌清新自然,吸取民謠營養

綜觀丁鶴年一生之作,或詠故國之思,或抒離別之悲,或寫黎民之苦,淒惻輾轉,諸多愁緒融入其詩。如此之悲苦,無不與丁鶴年所生活之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丁鶴年晚年定居以前,是一個戰亂頻仍,戰火四起,背井離鄉的時代,這一時代注定會造就滿目愁苦的詩歌。隨著明朝的建立,天下逐漸穩定。丁鶴年晚年定居杭州,心情也隨著天下安定,境遇逐安而逐漸明朗。觀其晚年之作,亦出現了許多清麗小詩。

丁鶴年晚年所作一些小詩,如《竹枝詞二首》《武昌南湖度夏》等,皆清新明快。細讀之,不難見民歌之痕跡。丁鶴年晚年詩歌一個顯著特色即吸取民間歌謠之營養。

中國的民間歌謠,一般篇幅短小,韻律明快。民間歌謠取材於民間,充滿生活氣息。有著情真意切、一語雙關、於優美意境之中抒情敘事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