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丁鶴年詩歌藝術特色及其詩學主張探微(1)(1 / 2)

郭蘭英

丁鶴年,元末明初著名色目詩人。丁鶴年一生作詩,其詩歌於元明詩歌發展或明後詩壇而言,都創造了極高的文學成就。丁鶴年倍受同時代及後較有名文人推崇,戴良、魏驥、全祖望、陳垣等都給予了丁鶴年詩歌很高的評價。全祖望稱其為“文苑巨子”,陳垣稱“薩都剌而後,回回教詩人首推丁鶴年”。

丁鶴年詩歌文化積澱深厚,借景抒情,以物自況,於詩中之景抒自我之情;丁鶴年詩歌多處用典,信手拈來,融彙自然;發展到其晚年,吸收民謠營養,詩歌清麗自然。除詩之外,丁鶴年留詩評一則,論其詩學觀點。主張破除單純模仿之習,主張詩歌應有自我之創新。

一、丁鶴年詩歌藝術特色

丁鶴年18歲起即遠離家鄉,後又遭遇亡國的際遇、戰亂的苦難,詩人滿腹感情一發於詩。詩人一生又輾轉各地,這種感情便於各地景色描寫中一並發出。喻情於景,借景抒情,便成為丁鶴年詩歌的一顯著藝術特色。同時,丁鶴年自小即跟隨姐姐丁月娥學習儒學,後又師從名儒周懷孝。戴良《高士傳》載“年十七而通《詩》《書》《禮》三經。豫章周懷孝,楚大儒,時寓武昌,執經問難者比肩立,然獨器重鶴年,且欲同歸豫章,而妻以愛女。鶴年以母老,諸兄皆官千裏外,無他兄弟備養,辭不行。”丁鶴年有著深厚的漢文化積澱,折射到其詩歌之中,另一顯著藝術手法即化典入詩,且形式各異,信手拈來,自然流暢。到詩人晚年,政局稍定,詩人心境也隨之轉靜,轉而於悲憤之外,亦有清新之作問世。

1.借景抒情,以物自況

丁鶴年愛國憂民,滿腔感情傾注於詩。綜觀其留存下來的300多首詩,除贈人酬答之作外,多寓情於景、物之作。丁鶴年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由於生活在改朝易代的動亂時期,使得他空有滿腹理想抱負而無處施展,他隻能在詩歌中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這種感情的抒發往往采取的就是借景抒情,詠物言誌的藝術手法。

《采蓮曲》是丁鶴年狀物言誌的一組代表性詩歌。

如《采蓮曲》第五首:

采蓮複采蓮,爭如采荷好。

花謝葉獨存,團圓以終老。

通過蓮花謝後蓮葉依然獨存的傲岸精神,在寄托自己元亡仍然惦念熱愛故國的情懷。

又如其七:

蓮開花覆水,蓮謝藕在泥。

不學青萍葉,隨波東複西。

這裏詩人也是以蓮藕自況,國亡不亡其忠國之誌,詩人自喻不會像青萍葉那樣隨波逐流。

明朝建立之後,丁鶴年心情逐漸平穩,也逐漸接受了元亡的事實,但是他始終對故國還是抱著一份懷念之情的。其後期所作詩歌格調雖漸趨明快,但細讀之下,景色之中仍有詩人的那份故國之思。如《武昌南湖度夏》:

南浦幽棲地,當門罨書開。青山入雲去,白雨渡湖來。

石潤生龍氣,川光媚蚌胎。芙蕖三百頃,何處著炎埃。

寫南湖景色之美,這美景完全成了詩人抒發自己情感的手段。

丁鶴年借景抒情的另一部分比較特殊的作品是借畫中之景之物來自況抒情。李澤厚《美的曆程》中說:“從元畫開始的另一個中國畫的獨有現象,是畫上題字作詩,以詩文來直接配合畫麵,互相補充和結合。這是唐宋和外國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丁鶴年有很多題畫之作,這些畫作多有畫景狀物之作。丁鶴年通過畫中之景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心情。

《長江萬裏圖(將歸武昌自賦二首)》:

長江千萬裏,何處是儂鄉。忽見晴川樹,依稀認漢陽。

長嘯還江國,遲回別海鄉。春潮如有意,相送過潯陽。

通過畫中長江之景色,抒發自己離家懷鄉之思。讀來句句皆情感。又如《畫蟬》: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

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詩人以蟬自喻,麵對元末農民起義,戰亂四起的境況,詩人四處躲避戰亂,猶如小小的蟬無處躲避螳螂一樣。詩中滿懷詩人離鄉背井無處安身之悲憤。此外如《題鶯》,並非單單寫黃鶯,詩中黃鶯的今昔變化隱喻著遺民今昔的境況。又如《畫竹》:“蒼龍雷喚醒,風雨遍湘江。”細品之似乎還有一分希望元朝複興之意。

2.化典入詩,借典言誌

丁鶴年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詩歌帶有古代文人深深的影子,他自幼生活在元統治者提倡學習漢文化的氛圍中,從其姐丁月娥的啟蒙教育中,從武昌南湖書院的學習中,受到了完整係統的漢族文化的教育。這一切,使他後來的詩歌從藝術上、語言上相當的漢化。其中之一藝術特色即詩歌大量用典。丁鶴年詩歌中的典故或使用古人之人之事入詩,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感;或化用前代詩人詩句入詩,借用詩句中之用詞造句;或引用古籍中之典故,抒發想要抒發之情。典故自然融入詩句,讀來自然順暢,由此也體現了丁鶴年很深的漢文化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