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試析唐代邊塞詩中唐人的戰爭思考(1)(2 / 2)

二、以詩歌揭示戰爭的實質

盛唐是大唐帝國邊塞戰爭頻繁獲勝的時期,人們的愛國熱情高漲,在“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的豪情壯誌的鼓舞下,從軍邊塞、建功立業被人們看作是一條簡單易行而又直捷痛快的晉升途徑,它不僅激勵著一批馳騁沙場的邊關將士去忘身報國,而且吸引了更多尚未走上這條成功之路的熱血男兒奔赴邊塞,一時間人們對邊疆戰場心馳神往。然而就在此時,一些眼界開闊、頭腦清醒的詩人卻對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邊塞戰爭提出了懷疑,他們由連年征戰所造成的後果指出戰爭給國家、社會、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進而揭示邊塞戰爭的實質。杜甫的《兵車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詩歌由征人與家人生離死別的情景寫起,通過被征戍卒的自訴,直接道出了戰爭是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死亡和農村土地荒蕪的根源,將譴責的矛頭直指唐代的最高統治者。李白的《戰城南》則通過戰後的悲慘景象,引發人們對邊塞戰爭的深入思考:“萬裏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詩人站在曆史的高度審視自古以來民族之間的爭戰,審視戰爭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雙重災難,從而得出“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結論。李白的《北風行》還從個人不幸和家庭悲劇的角度揭露邊塞戰爭的殘酷,“箭空在,人今戰死不複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詩歌以一個年輕寡婦的哭訴,反映出無數遺屍戰場的征人妻子的痛苦與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