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作戰艦艇大量裝備了各種類型的導彈。這些導彈包括艦對艦、潛對艦、艦對潛、潛對潛、艦對空、潛對空、空對空導彈等多種類型。若按攻擊目標劃分,大體可分為反艦導彈、反潛導彈和防空導彈三大類。
1.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是艦(機)載導彈家族中數量和種類最為龐大的一種,目前世界各國海軍裝備的反艦導彈就有80多種之多,而艦對空導彈和反潛導彈分別隻有28種和20餘種。在眾多的現役反艦導彈中,以“魚叉”、“飛魚”、“冥河”等型號裝備最多,性能也最好。
“魚叉”反導彈是美國麥道公司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研製的全天候、遠距離反導彈,已形成艦射型、潛射型、空射型等“魚叉”反艦導彈係列,是美海軍的基本反艦製導武器。其中空射型AGM─84的載麵有P─3C、S─3B、A─6E、F─16、F/A─18、F─111C和B─52G等,用於攻擊各種大、小型艦艇及潛艇等。AGM─84導彈彈體為鋁製結構,戰鬥部為鋼製殼體,中後部及尾部分為右折疊的十字形彈翼和十字形控製尾翼,兩者配置在同一直線上,製導設備包括中段和未端製導部件,主要有捷聯式慣性平台、IBM4Pisp─0A計算機,AN/APN─194雷達高度表,PR─53/DSQ兩軸主動雷達導引頭及天線罩等。穿甲爆炸戰鬥部為海軍武器中心研製的產品,重量227克,采用觸發延時引信和近炸引信。彈體後部裝有J402─CA─400型單軸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為294千牛。尾部裝有電動舵機、離合器、製動器等。目前生產的導彈已比先期服役的產品有了改進,增加了計算機存儲能力和燃油數量等,導彈的射程等也有所增加。
“飛魚”是法國20世紀70年代研製成功的一種超低空飛行反艦導彈,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的海軍裝備使用。並已發展了MM─38型艦對艦、AM─39型空對艦、MM─40型艦對艦和SM─39型潛對艦等多種。其中MM─38、AM─39、MM─40的裝備時間分別為1972年、1977年和1981年,射程分別為42千米、50千米和70千米,飛行速度均為095馬赫,導彈長度分別為5.12米、4.69和5.78米,直徑均為0.35米,翼展分別為1.04米、1米和1.04米,戰鬥部重均為165千克,動力裝置均為固體火箭發動機加助推器,製導方式均為慣性加主動雷達尋的製導。這種反艦導彈總共銷售了約2000枚。
“冥河”是前蘇聯在60年代研製的反艦導彈,也是世界使用最早、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反艦導彈。其第一代SS─N─A艦對艦導彈,曾在1967年一舉擊沉以色列戰艦而聞名於世,開創了現代反艦導彈作戰使用之先例。現已發展為包括艦對艦、潛對艦、空對艦三種類型的十多個型號,裝備於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軍隊。
“海鷹”是英國研製的遠距、全天候、掠海飛行導彈,屬於英第二代反艦導彈。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1986年開始服役,載機包括“北歐海盜”、“海鷂”、“旋風”飛機及“海王”直升機等,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和較強的抗幹擾能力。“海鷹”導彈頂部呈尖卵型,彈體中部安裝四個三角形彈翼,尾部為四個控製舵,內部主要結構(從頭至尾)為製導控製組件、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尾翼動作器等。導彈采用慣性加主動雷達製導方式,其設備包括數字型慣性製導裝置、數字型飛行控製計算機、雷達高度表、多用途主動雷達引導頭等。
戰鬥部為大裝填係數的半穿甲型,重230千克,外殼由高級合金鋼製成,內裝含鋁粉的RDX─TNT炸藥,采用觸發延遲引信。動力裝置為法國製造的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為3千牛,轉速為28500轉/分。直升機上裝備的導彈還有兩台火箭助推器。
“迦伯列”是以色列在70年代研製成功的低空反艦導彈,已發展了“迦伯列”1─SS、2─SS、3─A/S艦對艦和空對艦等類型。其中,“迦伯列”3─A/S是在“迦伯列”2艦對艦導彈基礎上研製的型號,用以裝備“幼獅”C2、F─4、A─4等機種。1986年開始裝備。導彈巡航高度20米,未段彈道高度為15或25或4米(預先裝訂一種)。圓柱形彈體中後部和尾部安裝有四個梯形彈翼和舵麵。製導方式為中段慣性或慣性加指令修正,末端主動雷達尋的製導。戰鬥部為爆破型,裝有觸發延遲引信,動力裝置為一台高性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采用機電式伺服係統。載機有“發射後不用管”和“發射後修正”兩種工作模式。
除上述反艦導彈之外,還有德國的“鸕鶿”,挪威的“企鵝”,英國的“海標槍”等多種類型。近年來,一些國家又在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德、法合作研製的ANS就是其中的一種。ANS是法國宇航公司和聯邦德國MBB公司合作研製的超音速導彈,擬作為“飛魚”和“鸕鶿”導彈的後繼型號。1981年開始研製,計劃20世紀90年代中期服役,裝備“幻影”F1、“超軍旗”、“旋風”及“狂風”等機種。該導彈采用衝壓噴氣發動機,慣性加主動雷達製導方式,具有速度高(高空M25、低空20)、射程大(180千米)、機動性好(過載大於10g)、抗幹擾能力強等特點。
2.反潛導彈
反潛導彈具有反應速度快、命中率大的特點,是實施中、遠程攻潛的重要武器。
“阿斯洛克”是美國於196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世界上第一種短程彈道式反潛導彈。最初型號射程僅8千米,戰鬥部為MK44或MK46魚雷。20多年來,共生產了2萬多枚,作為美海軍製式反潛武器,裝備在179艘水麵艦艇上,占美海軍全部大、中型(護衛艦以上)水麵艦艇數量的80%。另外,還出售給11個國家和地區,裝備在60餘艘驅逐艦和護衛艦上,其中包括台灣的4艘驅逐艦。該導彈采用MK112八聯裝箱式發射架,也可以與“鞭靼人”、“標準”等艦對空導彈共用一個發射架。導彈的製導和控製部分由程序機構和分離爆炸裝置等組成。使用時,導彈以45度仰角從發射箱射出後按彈道方式飛行,當導彈達到計算的入水點所要求的預定速度後,程序機構發出分離指令,引爆發動機分離爆炸裝置,使火箭發動機與彈體構架分離。此時彈體構架與魚雷繼續沿彈道飛行。到達目標上空後,爆炸裝置再使彈體構架與魚雷分離,魚雷靠降落傘減速。入水後靠海水激活推進係統,下潛至預定深度,導引頭自動進行搜索,發現目標後便自動轉為追蹤攻擊。導彈的空中飛行速度為1馬赫,入水後魚雷速度為45節,可靠搜索距離914米。主動深度為6─457米,續航時間7分鍾,可以攻擊航速達33節的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