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卡拉”是澳大利亞於1964年研製成功的一種近程飛航式反潛導彈。火箭發動機與魚雷呈“並聯”形式,因而結構緊湊,適合於小型艦艇裝備。“依卡拉”導彈最大射程18千米,采用,兩級“姆拉瓦”助推巡航組合式固體火箭發動機,無線電指令製導,戰鬥部為輕型反潛魚雷。後經改進,逐步擴大裝備範圍,現可裝載美國的MK46、意大利A244/S、瑞典TP42及英國的“魚”等型魚雷。至今已生產1200多枚,裝備了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和巴西等國海軍艦艇。使用時,導彈以55度仰角從發射架上射出,爬升至約300米高度轉為水平巡航飛行。飛行中,發射艦艇用無線電指令控製導彈的自動駕駛儀,不斷修正其軌道,直至飛到目標上空。導彈接到投雷信號後,由爆炸裝置切斷固定魚雷的金屬捆帶和固連機構,魚雷靠降落傘減速入水,飛行器繼續前飛,在前方較遠處落入海中,對魚雷搜索不產生幹擾。魚雷入水後即在預定深度自動進行環形搜索,一量發現目標便立即轉入攻擊。
“瑪拉豐”是法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研製、60年代中期服役的近程飛航式導彈。它是利用法國早期的“瑪拉法斯”艦對艦導彈彈體和音響尋的魚雷而組成的,以兩台固體火箭發射機推進,射程13千米,無線電指令製導,有專用發射架,作戰過程與“依卡拉”基本一樣。“瑪拉豐”自服役以來,一直在不斷改進,目前所用的戰鬥均為L4型自導魚雷。該型導彈僅裝備部分法國海軍驅逐艦、護衛艦。每艘艦上配備一個發射架,13枚導彈。
SS─N─14“石英”是前蘇聯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以反潛為主、兼有反艦能力的艦載反潛導彈,也是帶翼的飛航式導彈。射程55千米,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製導方式為自動駕駛儀加無線電指令製導,戰鬥部為音響自導魚雷或核深水炸彈。SS─N─14幾乎裝備於前蘇聯海軍全部大型水麵艦艇和中型艦艇,現為俄海軍反潛的主要武器。作戰使用時,由聲納等設備提供目標位置數據。導彈從發射箱內射出後,先爬升到離海麵約750米,然後按預定程序下降到超低空巡航飛行,直飛預定目標區。在此階段由無線電指令控製航向,高度表控製飛行高度。當導彈飛到離預定目標點約10千米時,根據程序由平飛轉為向上爬升,當升到離海麵約100米高度時,彈體與戰鬥部分離。若是深水炸彈,則入水後垂直沉至預定深度爆炸。
SS─N─15/16是前蘇聯研製的反潛導彈,70年代後期裝備部隊。這兩種導彈從直徑大於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中發射,采用水下─空中─水下式飛行彈道。SS─N─15和16的戰鬥部分為核深彈和自導魚雷,射程40—50千米,主要裝備“阿爾法”、“阿庫拉”、“塞拉”、V─3、V─2、及C─2級等攻擊型核潛艇。
“海長矛”是美國為取代“薩布洛克”而研製的一種遠程反潛導彈。它以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射程約100千米,戰鬥部有三種選擇:核深水炸彈,MK46─5魚雷和MK50型魚雷。導彈彈體中部裝有慣性製導係統、計算機和減速降落傘等。“海長矛”用於潛艇時,配一運載器從潛艇現有的533毫米魚雷管中射出,采用水下─空中─水下彈道方式。先以一定仰角爬升至水麵,然後導彈從運載器內射出。確定方位後,在發動機推動下向空中爬升,到達某預定點開始對發動機的熄火點進行修正。當導彈飛到熄火點時自動關掉發動機並將其拋掉,負荷段繼續沿預定彈道飛至目標區,放出降落傘減速入水。如戰鬥部為深水炸彈,則入水後便啟動推進係統、尋的係統和操縱係統,一旦發現目標,便進入追蹤狀態,直至命中目標。當“海長矛”裝備水麵艦艇時,由MK86火控係統控製,從MK41垂直發射係統發射,發射時首先轉向目標方向飛行,其後情況與上述完全相同。目前,該武器係統研製生產計劃已中止,美國海軍尚未決定由何種武器來接替正在服役的“薩布洛克”。
“米拉斯”是法國馬特拉公司與意大利奧托·梅萊拉公司在80年代後期合作研製的一種新型反潛導彈。該導彈以這兩個公司聯合研製的“奧托馬特”MK2型反艦導彈為基礎,采用相同的彈體和動力裝置,戰鬥部采用法國的“海鱔”或意大利的A290魚雷,製導方式為慣性加無線電指令,並能采用與“奧托馬特”導彈相同的超視距製導技術,最大射程50千米。導彈發射時,先同兩台助推火箭將導彈加速到高亞音速並爬升至巡航高度。隨後助推器脫落,導彈以渦輪發動機推動作巡航飛行,並不斷接收艦艇的無線電指令,適時修正航向。當導彈飛臨目標上空時,渦噴發動機停機,魚雷與載體脫離,經降落傘減速後入水,由海水激活推進係統;同時聲自導裝置立即啟動,開始進行程序搜索。當捕獲目標信號後,即轉入追蹤狀態,直至命中目標。“米拉斯”導彈1990年完成各項試驗,1993年開始生產,將首先裝備法國和意大利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