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曲苑雜談——中國戲曲的形成和發展(1)(2 / 3)

中國傳統戲曲如何擺脫困境,獲得新生?

閱讀下麵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

懷念在茶館看川戲的日子

佚名

我讀中學的時候,學校旁邊有家川劇團,好像叫群生川劇團,是個介於草台班子和科班之間的演出團體,一到下午上課時間,叮叮當當的司鼓聲就從學校隔壁的茶館裏響起來。川劇生活在茶館中,那是我對川劇最初的認識。

那個時候,成都城裏麵有很多這樣的劇團,踩著單車整日穿梭在這個城市的大小茶館裏的舞台上。喜歡看戲的朋友,每個周末可以去錦江劇場的悅來茶館、二團排演場的聊園茶館、省川劇院看省市川劇團的正規演出,平日裏也可以到水津街、木綜廠、大慈寺的大小茶館裏聽票友玩票。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是成都茶館與川劇共同繁榮的一個時期。

那個時候電視還不普及。

每一條大街小巷上都有兩三家茶館,說大也不大,二三十張桌子,價錢也公道。三毛錢一碗的三花,喝到嘴裏唇齒留香,隨你喝得發白也可以留茶。

可以在那裏昏昏欲睡,也可以舒服地掏掏耳朵。如果包裏有兩三個閑錢,再叫上熱乎乎的白麵鍋魁夾上一碗潑滿紅油的旋子涼粉、麻辣的夫妻肺片。一包五香的瓜子或是三五顆新鮮嫩脆的煮花生也可以打個尖。一到晚上就聽見鏗鏘有致的川劇鑼鼓聲響起,除了幽默風趣的折子戲,還有好聽的清音、彈戲、金錢板、揚琴等等,連大街上路過的行人都會駐足而立。當然最吸引我們的是整本整本的長篇評書《三國演義》《七俠五義》《說嶽》等,每到這樣的晚上,我們常常站在茶館外麵的人堆裏,拚命墊起腳、伸著腦袋聽得饒有興致。

在這樣一個又一個夏日的晚上,曆史、人生、傳奇、神話就從街頭說書人滔滔不絕的嘴裏和頓挫有力的驚堂木中走進了我們的腦海。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就在一瞬間開啟了我們的心智。那時的閑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

現在想找這麼一個純粹的茶館不容易了。一直覺得成都的茶館更像是川劇的一個載體,茶館是傳統成都人心裏的客廳,而川劇就是這個客廳裏待客的最重頭的一部戲。許多現實生活的插科打諢,市井中的詼諧俚語,傳說中的才子佳人都在川劇的舞台上續寫著、上演著、警世著。無論是聞名遐邇的“三慶會”,還是上川東,下川東的無數草台班子,哪個不是從平凡的茶館裏走出來,然後走上曆史舞台的?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其實是一個深刻而又簡單的道理。

川劇作為平民文化中的一種“俗”文化,發源於田間地頭,植根在茶館裏、流行於尋常巷陌、傳唱在老百姓的口舌之間,為我們那個文化生活很貧瘠的時代帶來了一抹絢爛的色彩和無數美好的想象。可惜的是,在近幾年的城市發展中,許多的演出劇場已被拆遷,川劇賴以生存的傳統茶館正逐步被新崛起的茶坊所代替。感覺傳統文化正經曆著舶來文化的強勁衝擊,百年川劇正一步步在退出這座城市、正一天天淡出我們的生活。

當有一天川劇真正退出曆史舞台的時候,我們除了美國大片還有什麼?當我們看川劇隻剩下變臉、吐火、滾燈這些雜耍技巧時,我們不知道那是不是川劇的悲哀?

(2)經過以上活動,相信你對中國戲曲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就從以下話題中任選一個,寫一篇作文。

介紹你所知道的某一劇種(最好是你的家鄉戲)的曆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要做到條理清楚,言簡意賅。

選擇你喜歡的一出戲,就其主要情節發揮想象,編寫一個小故事。

在你看戲、聽戲、學戲的過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經曆,把它們寫出來。

(第一節)中國戲曲史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

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鬱的表演成分,如《拔頭》《代麵》《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