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曲苑雜談——中國戲曲的形成和發展(1)(1 / 3)

(引子)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山川不同便風俗各異,風俗各異便戲劇有別。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容華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一部戲曲史即是一部中國曆史。縱觀戲曲劇目,從遠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對各個曆史時期的人民生活都有所反映。戲諺說“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國戲”,即是針對此而言的。戲曲觀眾即是在欣賞戲曲劇目時完成對曆史與現實的觀照的。有一幅戲曲楹聯說:“載治亂,知興衰,千秋事業如親目;寓褒貶,別善惡,萬古綱常全在心。”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教育的普及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廣大群眾大都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他們有一條接受曆史與社會知識的捷徑,那就是看戲。所以有人以“觀戲如讀書”來高度評價戲曲的這一教育功能。陳獨秀曾這樣評價過戲曲:“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戲曲的教育功能尤勝於其他藝術,一是因為其演出普及,受眾麵廣,二是因為戲曲演出猶如現身說法,活靈活現,其感人至深且快捷。所以也才有了“說不如講,講不如演”的說法。戲曲的教育功能是寓於娛樂功能與審美功能之中的,即所謂“寓教於樂”。

趣味學習

一、查一查,比一比

我國的戲曲,曆史悠久,種類繁多。據統計,全國現有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很多劇種,都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劇,就是由安徽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及昆曲、秦腔糅合發展而來的;東北的吉劇,是由民間說唱藝術二人轉衍化而來的。

中國的戲曲和西方戲劇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表演體係。比如我們經常在戲裏看見的大花臉,那就是戲曲中的一個行當。戲曲劇中人物由生、旦、淨、醜等不同行當來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國傳統美學的寫意特點。比如用幾個龍套演員就代表千軍萬馬,舞台上開門、關門等也往往用虛擬的動作來表現。

中國的戲曲,真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大家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分組,查找資料,了解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看看全國有些什麼地方劇種,它們各有什麼特點;訪問當地有關研究人員、劇團專業人士和戲曲愛好者,了解戲曲文化知識和你家鄉的地方戲。在此基礎上,舉辦一次戲曲知識競賽。

二、聽一聽,唱一唱

(1)平時,大多數同學喜愛流行的影視文化,很少接觸戲曲。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親口嚐一嚐。現在,大家行動起來,創造條件,觀看戲曲表演,親身感受一下戲曲藝術的魅力。

可以去劇場或露天舞台,欣賞劇團的演出;也可以觀看有關的戲曲影碟和電視中的《梨園風景線》《曲苑雜壇》和《戲曲欣賞》等欄目。然後同學之間交流觀感,寫一篇日記或周記。

(2)我們一般說“聽戲”而不是說“看戲”,可見欣賞戲曲主要靠聽覺。學習之餘,你可以找來有關戲曲的磁帶或光盤,有選擇地聽一些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的戲曲唱段或念白,從唱腔中體味戲曲特有的韻味。你喜歡的好段子,可以推薦給同學聽聽,精彩的唱詞不妨記下來,同時抄給其他同學,“奇文共欣賞”。

(3)清晨,你可能在河邊聽到戲迷在“吊嗓子”,也可能看到一些戲友聚在公園的一角,津津有味地表演節目。你也想學唱幾句嗎?如有條件,不妨來個“拜師學藝”,向戲曲專業人員或戲曲愛好者學幾招;退而求其次,也可跟著電視機、收音機、磁帶、唱碟等唱唱;朋友聚會,集體活動,也可以唱上幾句。

(4)看著別人在台上演唱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你也許想親自上台,一試身手。現在,請你與同學商量,或去民間采集,或從書本中尋找,選好一出大家喜愛的戲或一個片段,分好角色,做些道具,粉墨登場,來一番戲曲表演當然好,但最好演你的家鄉戲。

三、議一議,寫一寫

(1)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電影、電視和影碟機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眾文化生活中占據絕對主流的地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受到極大衝擊,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過去地方劇團非常普遍,現在紛紛關門或轉向;過去的戲迷到處都是,現在越來越少了。聯係你的家鄉劇種,就此展開討論:

中國傳統戲曲,是去,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