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製龐大、曲詞通俗質樸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征。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樸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樸實和濃鬱的民間氣息。
這期間誕生了一大批優秀戲劇文學作品:
“元曲四大悲劇”
《竇娥冤》(關漢卿)、《梧桐雨》(白樸)、《漢宮秋》(馬致遠)、《趙氏孤兒》(紀君祥)。
“元曲四大愛情劇”
《西廂記》(王實甫)、《梧桐雨》(白樸)、《牆頭馬上》(白樸)、《倩女離魂》(鄭光祖)。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於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範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製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出現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唱腔,其中以“四大聲腔”為代表。“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係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昆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後兩種,即弋陽腔和昆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係統;後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昆曲。
5.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後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台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昆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變為了茶肆歌台。
6.徽班進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安徽“三慶”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棗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後,“四喜”“春和”等徽班相繼進京。徽調以其通俗質樸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紮下了根。
7.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
繼徽班進京之後,湖北漢調藝人也於道光年間(公元1828年前後)進京與徽班藝人同台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隻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合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在1840年前後,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京劇。
(第二節)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
戲曲經過無數代藝人的不斷豐富探索與發展,形成了自身顯著的特點。
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臉以及醜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淨”俗稱花臉,大多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我國戲曲的又一特點是“虛擬沒有實物的表演”,盡管舞台上沒有崇山峻嶺、河流湖泊,沒有狂風驟雨、似火驕陽,但是演員可以憑借虛擬的表演,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如京劇《三岔口》,僅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靠演員的精湛技藝,就表現出了摸黑打鬥的真實情景。這些虛擬動作,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格式,叫做程式化動作,是從生活中提煉,經過藝術誇張的規範性動作。
我國戲曲講究用“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人物。另外,戲曲中的唱腔、龍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臉譜、服飾以及演出場地所涉及的露台、廟台、舞台等也都有它們特殊的韻味。
(第三節)幾個主要戲曲劇種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