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惡性腫瘤的診斷方法:早期診斷是提高生存率的最重要的方法,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的綜合診斷是現今常用的診斷方法。
年齡:不同腫瘤好發年齡有差異。
病程:良性較長,惡性較短。
既往史:部分患者有癌前病變及相關疾患病史。如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與胃癌。
個人史:行為和環境相關情況,如吸煙、嗜酒、職業因素等。
家族史:某些腫瘤有家族多發與遺傳傾向,如乳癌、大腸癌等。
體格檢查:仔細全麵的進行全身與局部檢查。對腫瘤常見轉移部位,腹內腫瘤者肝及直腸指診均不得疏漏。
實驗室檢查
常規化驗:血、尿及糞便常規檢查。
血清血檢查:酶學檢查。堿性磷酸酶(AKP):肝癌、骨肉瘤及梗阻性黃疸可增高;酸性磷酸酶:前列腺癌升高;乳酸脫氫酶:肝癌及惡性淋巴瘤有不同程度升高。
糖蛋白:肺癌者血清α酸性糖蛋白、消化係統癌症CA19-9,CA50升高。
激素類:內分泌器官腫瘤可分泌大量的相應激素。垂體腫瘤出現抗利尿激素與(或)生長激素過高,早狀旁腺瘤血清甲狀旁腺素升高。
免疫學檢查:主要檢查來自腫瘤體內的胚胎抗原、相關抗原及病毒抗原。方法有放射免疫測定法和單克隆抗體技術。常見的胚胎抗原:
癌胚抗原(CEA),正常為205ng/ml以下,胃癌、肺癌、結腸癌及乳腺癌升高,大腸癌術後監測,可預測複發。
α-胚胎抗原(AFP),肝癌及惡性畸胎瘤均可升高,用於肝癌普查。
腫瘤相關抗原,抗EB病毒的IgA抗體對鼻咽癌有較高的特異性。
流式細胞分析(FCM):了解細胞分化,判定惡性程度及推測預後。
基因診斷:判斷核酸中堿基排列中有無特定序列來確定是否有腫瘤或癌變的特定基因存在,常用的檢測癌基因有her-2/neu、ras、myc,抑癌基因有P33、RB、APC、DDC。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包括透視、平片、造影檢查,檢查有無腫塊及其所在部位、形態與大小,累及周圍髒器、主要血管情況。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螺旋CT:對病灶的定位及了解髒器的相對空間位置有利。
超聲顯像:B型超聲最常用,可探測各種占位性病變及其毗鄰關係等。
放射性核素顯像:可顯示2cm直徑以上的病灶。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PET)屬於功能顯像,對腫瘤的診斷及治療有很高的價值。
磁共振成像(MRI):對神經係統及軟組織顯像較清晰。
內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變,並進行病理學檢查及治療。常見有食管鏡、氣管鏡、胃鏡、結腸鏡、膀胱鏡、陰道鏡等。
病理形態學檢查
細胞學檢查:自然脫落細胞;黏膜細胞;針吸細胞學檢查,有造成腫瘤擴散或副損傷的可能。
病理組織學檢查:通過穿刺、鉗取、切取或切除等取材方法進行病理學組織檢查。
【知識點】惡性腫瘤的TNM分期法:T(tumor)———原發腫瘤,N(node)———淋巴結,M(metastasis)———遠處轉移,再根據腫塊程度在字母後記0至4的數字,表示腫瘤發展程度,1代表小,4代表大,0代表無,無法判定為×。依此三項不同TNM組合決定,各種腫瘤的標準由其專業會議協定。
【知識點】惡性腫瘤的轉移方式:直接轉移、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種植性轉移。
【知識點】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根據腫瘤性質、發展程度和全身狀態而定,一般原則為良性腫瘤及臨界性腫瘤以手術切除為主。惡性腫瘤僅局部治療不易根治,須從整體考慮。Ⅰ期以手術治療為主;Ⅱ期局部治療為主,切除原發腫瘤或放療,必須包括轉移灶的治療,輔以有效的全身治療;Ⅲ期者綜合治療,術前、中、後行放療或化療;Ⅳ期以全身治療為主,輔以局部對症治療。
乳房疾病
【知識點】乳房視診的主要內容及意義:乳房視診應兩側對比,包括大小、外形、皮膚顏色、皮膚有無凹陷隆起、紅腫、淺表血管擴張及乳頭糜爛溢液等;癌變時可以引起乳頭牽拉,橘皮樣改變,甚至溢液等。
【知識點】乳房捫診的方法
體位:端坐位,兩臂自然下垂;乳房肥大者可去平臥位,肩下墊小枕。
手法:用手指掌麵捫診,且不要用手指捏乳房,從乳房外上、外下、內下、內上各象限及中央區做全麵檢查。先查健側,再查患側。
檢查內容:有無異常包塊、包塊的大小及硬度、表麵是否光滑、邊界是否清楚以及活動度,並判斷是否與皮膚粘連。
腋窩淋巴結順序:中央組淋巴結→胸肌組淋巴結→肩胛下組淋巴結→鎖骨上下淋巴結;注意大小、部位、數目、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和融合。
【知識點】腋窩淋巴結的分組:目前將以胸小肌為界分為三組:Ⅰ組即腋下(胸小肌外側)組;Ⅱ組即腋中(胸小肌後)組;Ⅲ組即腋上(鎖骨下)組。
【知識點】乳頭溢液的病因
溢液形狀常見疾病;
生理性漿液性、無色、無異味正常月經期、早期妊娠;
病理性血性或棕褐色乳管內乳頭樣瘤、乳癌;
黃色或黃綠色囊性增生病、乳管內乳頭樣瘤、乳癌少見乳樣溢液哺乳期。
【知識點】常用的乳房特殊檢查方法
X線檢查:鉬鈀和幹板照相是常用的方法,二者的區別:前者致癌危險性接近於自然發病率,後者對鈣化點的分辨率較高但X線劑量較大。X線片示密度增高影,邊界不規則,或呈毛刺征,可有鈣化點。目前一般認為乳房鉬鈀攝片是最有效的檢出方法。
乳管造影。
B型超聲和彩色多普勒檢查。
液晶膜。
近紅外線掃描。
活組織病理檢查。
乳頭溢液的細胞學檢查,刮片或印片的細胞學檢查。
立體定位的活組織檢查。
【知識點】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乳汁淤積;細菌入侵:經乳管或直接進入乳腺小葉。
【知識點】急性乳腺炎的臨床表現:患者患側乳房疼痛,紅腫、發熱,可伴有寒戰、高熱、脈搏增快,淋巴結腫大、壓痛、白細胞計數增高,治療不及時可造成膿腫,甚至乳房後膿腫;嚴重時可並發膿毒血症。
【知識點】急性乳腺炎的治療原則
消除感染、排空乳汁。
早期呈蜂窩織炎表現時不宜手術,應首選青黴素,也可用頭孢菌素、紅黴素。
膿腫形成後主要措施是及時切開引流。
【知識點】急性乳腺炎切開引流的注意事項
應有良好的麻醉,以乳頭為中心做放射狀切口,以盡可能的減少乳腺組織的損傷;乳暈下的膿腫沿乳暈邊緣做弧形切口,深部膿腫或乳房後的膿腫在乳房下緣做弧形切口,多房的進入後用手指分離間隔,較大時也可做對口引流。
【知識點】乳腺囊性增生病又稱為慢性囊性乳腺病(簡稱乳腺病),是婦女多發病,常見於中年婦女。是內分泌障礙性增生病,係乳腺實質的良性增生,可發生於腺管周圍、腺管內、小葉實質內的乳管及腺上皮。
【知識點】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臨床特點和診斷
突出的表現為乳房脹痛和腫塊,特點是部分患者有周期性,與月經周期有關,月經前痛,來潮後疼痛減輕或消失。
查體可發現病灶不定,彌漫性增厚可呈顆粒狀、結節狀、片狀,質韌與周圍界限不清。
病程長發展緩慢。
【知識點】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治療:對症治療;隨診;懷疑惡變或有家族史可做乳房切除術。
【知識點】乳房纖維腺瘤的臨床特點
發生與卵巢功能期有關。
高發年齡在20~25歲,起止為15~20歲和25~30歲。
好發於乳房外上象限,多單發。
腫塊為主要症狀,腫塊增大緩慢,質似硬橡皮球的彈性感,表麵光滑,易於推動,與月經周期無關。
【知識點】乳房纖維腺瘤的治療:手術切除。送病理檢查。
【知識點】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有乳腺癌家族史。
既往有乳腺癌良性腫瘤史。
未育。
第一胎足月妊娠大於30歲。
月經初潮年齡小於12歲或停經在55歲之後。
進食過量的動物脂肪,絕經後體重超重。
長期口服或注射雌激素。
【知識點】乳腺癌的病理類型
非浸潤性癌:又稱原位癌,指癌細胞局限在上皮基底膜內生長,癌灶沒有轉移。包括小葉原位癌、導管內癌。常伴發各種乳腺病,有時也可在浸潤癌的旁邊見到。原位癌發展緩慢,變成浸潤癌需要幾年時間。
早期浸潤癌:是從原位癌發展到浸潤癌的早期階段,癌細胞突破上皮的基底膜,但浸潤程度尚淺,較少發生癌灶轉移。包括小葉原位癌早期浸潤、導管內癌早期浸潤。
浸潤癌:癌細胞已經突破上皮基底膜的限製,廣泛侵犯周圍組織,容易發生癌灶轉移。依據癌的原發部位是來源於乳腺上皮組織,還是其他組織,又分為浸潤性特殊癌、浸潤性非特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