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過2000ml。
多尿後期:每日尿量超過3000ml。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診斷依據
特征性臨床表現:早期三種主要表現(發熱中毒症狀,充血、出血、滲出,腎髒損害)和典型的五期經過。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和特異性IgM抗體)。
參考流行病學資料。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血常規
白細胞: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3~4日後可增高,重症患者可明顯增高。可出現異型淋巴細胞。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發熱期開始上升,低血壓期逐漸增高,休克期患者明顯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動態變化可作為判斷血液濃縮與血液稀釋的重要指標。
血小板:全病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是本病一項特征性表現。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尿常規:顯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點,也是腎損害的最早表現。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EHFIgM捕獲法ELISA是一敏感、特異的診斷方法。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治療
發熱期:控製感染,減輕外滲,改善中毒症狀和預防DIC。
低血壓:休克期積極補充血容量,注意糾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環功能。
少尿期:穩定機體內環境,促進利尿,導瀉和透析治療。
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療同少尿期。多尿後期主要是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防治繼發感染。
恢複期:補充營養,逐步恢複工作。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預防:疫情監測;防鼠滅鼠;注意食品和個人衛生;疫苗應用。
流行性乙型腦炎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病原學:乙型腦炎病毒屬蟲媒病毒B組,抵抗力不強,對溫度、乙醚和酸均很敏感。加熱100℃,2分鍾;56℃,30分鍾可滅活病毒。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病學
傳染源:感染的動物為傳染源,豬是主要傳染源,人不是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蚊蟲叮咬傳播。
人群易感性:人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隱性感染多見,感染後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發病季節:呈季節性流行,集中在7、8、9月這3個月。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分期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初期臨床表現:起病急,體溫在1~2天內高達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極期臨床表現
高熱:體溫常高達40℃以上。
意識障礙:包括嗜睡、譫妄、昏迷、定向力障礙等。
驚厥或抽搐:先是麵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隨後呈肢體陣攣性抽搐,重者出現全身抽搐。
呼吸衰竭:主要為中樞性呼吸衰竭,多見於重症患者,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及幅度不均。
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反射消失或減弱;跟腱反射等深反射先亢進後消失;病理性錐體束征陽性;出現腦膜刺激征;昏迷時,除淺反射消失外,可有肢體強直性癱瘓、偏癱或全癱,伴肌張力增高,還可伴膀胱和直腸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瀦留)。
【鏈接】高熱、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腦極期的嚴重症狀,三者相互影響,尤以呼吸衰竭常為致死主要原因。
【鏈接】腦疝患者除上述呼吸異常外,早期尚有其他臨床表現,包括:麵色蒼白,噴射性嘔吐,反複或持續驚厥,抽搐,肌張力增高,脈搏轉慢,過高熱。昏迷加重或煩躁不安。瞳孔忽大忽小,對光反應遲鈍。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恢複期臨床表現: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症狀好轉。經積極治療後大多數患者於6個月內恢複。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後遺症:患病6個月後如仍留有的精神神經症狀稱後遺症。主要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肢體癱瘓和精神失常等,經積極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恢複。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常在(10~20)×10/L。病初中性粒細胞在90%以上。
腦脊液:呈非化膿性病毒性腦炎或無菌性腦膜炎的改變。
血清學檢查:特異性IgM抗體測定陽性,確診的依據。
病毒分離:病程第1周內死亡病例的腦組織可分離到病毒,但腦脊液和血中不宜分離到病毒。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依據
流行病學資料:流行於夏秋季,7、8、9三個月是高峰季節,多見於兒童,是否是流行地區有助於診斷。
臨床表現: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狀及腦膜刺激征等神經係統體征。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加,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清亮。細胞數輕度增加,蛋白質稍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可確診。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鑒別診斷
中毒性菌痢:起病較乙腦更急,常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高熱、抽搐和昏迷,並有中毒性休克。一般無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多正常。作肛拭子或生理鹽水灌腸鏡檢糞便,可見白細胞或膿細胞。
結核性腦膜炎:無季節性。起病較緩,病程長,以腦膜刺激征為主。常有結核病史。腦脊液中氯化物與糖均降低,蛋白增高較明顯,其薄膜塗片或培養可檢出結核杆菌。X線胸片及眼底檢查,可能發現結核病灶。
化膿性腦膜炎:有發熱、頭痛和腦膜刺激征,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腦膜炎球菌所致者,多發生在冬春季,皮膚黏膜常出現淤點,昏迷出現多在發病1~2天內。其他化膿菌所致者多可找到原發病灶。腦脊液均呈細菌性腦膜炎改變,取塗片染色或培養可發現細菌。
其他病毒性腦炎臨床表現相似。確診有賴於血清免疫學檢查和病毒分離。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應積極對症治療和護理。重點處理好高熱、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狀。
【知識點】流行性乙型腦炎預防:應采取以滅蚊、防蚊及預防接種(地鼠腎滅活疫苗)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鉤端螺旋體病
【知識點】鉤端螺旋體病病原學:鉤端螺旋體。
【知識點】鉤端螺旋體病流行病學
傳染源:主要為野鼠和豬。
傳播途徑:為直接接觸傳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夏秋季為流行高峰,流行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知識點】鉤端螺旋體病臨床表現
感染中毒型(又稱流感傷寒型):即鉤體病早期的敗血症,有三症狀(發熱、頭痛和乏力)三體征(結膜充血、腓腸肌觸痛和表淺淋巴結腫大)。
黃疸出血型:有黃疸、出血傾向和腎功能損害,腎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肺出血型。
腎衰竭型。
腦膜腦炎型:鉤體病後發症(後發熱、眼部症狀、中樞神經係統)症狀。
【鏈接】潛伏期7~14天
【知識點】鉤端螺旋體病實驗室檢查(血清特異性檢查):抗體效價>1/400,或早期及恢複期雙份血清抗體效價上升4倍以上,可確定診斷。
【知識點】鉤端螺旋體病病原治療:鉤體對青黴素高度敏感,對青黴素過敏者,臨床應用慶大黴素、四環素等均有很好療效。
【知識點】赫克斯海默爾反應診斷:鉤體病患者在接受首劑青黴素或其他抗菌藥物後,可因短時間內大量鉤體被殺死而釋放毒素引起臨床症狀的加重反應,常見為高熱、寒戰、血壓下降,稱為赫克斯海默爾反應。
【知識點】赫克斯海默爾反應處理:應立即輸液,及早給異丙嗪、氯丙嗪、氫化可的鬆,並降溫處理。
【知識點】鉤端螺旋體病預防
控製傳染源:管理好豬、犬、滅鼠。
切斷傳播途徑:防止作為傳染源的動物的尿液汙染水和食物,在進行有水作業時做好防護。
提高人群免疫力:菌苗預防接種,預防性治療可口服多西環素或肌內注射青黴素。
傷寒
【知識點】傷寒病原學:傷寒沙門菌,革蘭染色陰性,內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生存力強,水中可存活2~3周,但對消毒劑敏感,煮沸即被殺滅。
【知識點】傷寒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患者和帶菌者。
經消化道傳播,可通過汙染的水(爆發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亦引起本病流行)和日常生活接觸(散發病例)。
人群普遍易感,病後免疫力持久(二次發病者約2%)。
【知識點】傷寒病理變化特點:全身單核-巨噬細胞係統增生性反應,尤以回腸末段的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結最為顯著。
【知識點】傷寒臨床表現和分期
病程時間臨床表現
初期第1周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伴乏力不適、食欲減退、咽痛和咳嗽。體溫5~7天達39~40℃(呈階梯狀上升)。極期第2~3周腸出血、腸穿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