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性傳播疾病
傳染病的基本特征及診治特點
【知識點】感染過程的五種表現
病原體被清除。
隱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最常見。
顯性感染(又稱臨床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識別。
病原攜帶狀態(可分為帶病毒、帶菌和帶蟲者)。所有病原攜帶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不顯出臨床症狀而能排出病原體,故是重要的傳染來源。
潛伏性感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這是與病原攜帶狀態的不同之處。
【知識點】傳染病的流行過程中的三個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人群易感性。
【知識點】傳染病感染過程中病原體作用:侵襲力;毒力;數量;變異性。
【知識點】傳染病感染過程中免疫應答作用
【知識點】傳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體。
有傳染性。
有流行病學特征。
有感染後免疫。
【知識點】影響流行過程因素
自然因素:隻要指地理、氣候及生態條件等。寄生蟲病和蟲媒傳染病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更明顯。
社會因素:對傳染病發生及流行有決定性的影響。
【知識點】傳染病的診斷的主要方法: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知識點】傳染病血液常規檢查
大部分細菌性傳染病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僅傷寒減少,布魯菌病減少或正常。
絕大多數病毒性傳染病白細胞數減少且淋巴細胞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總數增高。
血中出現異型淋巴細胞,見於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原蟲病白細胞總數偏低或正常。
【知識點】傳染病尿常規: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患者尿內有蛋白、白細胞、紅細胞,且前者尿內有膜狀物。
【知識點】傳染病大便常規
菌痢、腸阿米巴病:呈黏膿血便和果漿樣便;
細菌性腸道感染:多呈水樣便或血水樣便或混有膿及黏液。
病毒性腸道感染:多為水樣便或混有黏液。
【知識點】傳染病病原體的直接檢查:腦膜炎雙球菌、瘧原蟲、微絲蚴、溶組織阿米巴原蟲及包囊,血吸蟲卵,螺旋體等病原體可在鏡下查到以及時確定診斷。
【知識點】傳染病病原體分離培養:確定診斷的依據。
【知識點】傳染病的預防
【知識點】甲類傳染病
病名:鼠疫、霍亂。
控製措施:為強製管理的傳染病,城鎮要求發現後6小時內上報,農村不超過l2小時。
【知識點】乙類傳染病
病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控製措施:為嚴格管理的傳染病,要求於發現後12小時內上報。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製措施。
【知識點】丙類傳染病
病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控製措施:丙類為監測管理傳染病。
【知識點】特異性免疫包括主動免疫(接種疫苗)和被動免疫(注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病毒性肝炎
【知識點】甲型肝炎病原學
甲型肝炎病毒(HAV),屬於RNA病毒屬。
抗-HAVIgM僅存在於起病後6個月之內,是近期感染的標誌,可用於臨床診斷;
抗-HAVIgG可保存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標誌。
【知識點】乙型型肝炎病原學:乙型肝炎病毒(HBV),屬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哺乳動物病毒屬。
【知識點】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體係統
HBsAg與抗HBs:HBsAg陽性一般認為具有傳染性,但其本身無傳染性。抗HBs是保護性抗體,可通過疫苗接種或既往感染而獲得。
HBeAg與抗Hbe:HBeAg是HBV活動性複製和傳染性強的重要標誌;抗HBe一般表示HBVDNA複製減少、傳染性降低。
HBcAg與抗HBc:抗HBc是HBV感染的標誌,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動性複製、傳染性強,常同時存在HBsAg和HBeAg;低滴度是既往感染的標誌。抗HBcIgM對急性HBV感染的診斷有參考價值,但慢性乙肝急性發作時也可升高。
【鏈接】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異和靈敏的指標;可進行定量檢測,對判斷傳染性和判定抗病毒治療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知識點】丙型肝炎病原學
丙型肝炎病毒(HCV)屬黃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屬。
抗HCV並非保護性抗體,它的檢出多表明血液有傳染性,但不能作為判斷抗病毒療效的指標。
【鏈接】用逆轉錄(RT)套式PCR法可直接從血清和肝組織中檢出HCVRNA,該指標是HCV複製和傳染性的直接證據,也是評價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指標。
【知識點】丁型肝炎病原學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種缺陷RNA病毒,必須有HBV等嗜肝DNA病毒提供HBsAg作為外殼,才能形成具有傳染性的完整顆粒。
【知識點】戊型肝炎病原學
戊型肝炎病毒(HEV)係單股正鏈RNA病毒。
抗HEVIgM出現早、消失快,多在起病後3個月內陰轉,可用於戊肝的早期診斷。
抗HEVIgG在感染者血中出現較早,於起病後6~12個月大多消失,亦可用於戊肝的診斷。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和病原攜帶者。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傳染源為急性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無病毒攜帶者。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傳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無症狀病毒攜帶者。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傳播途徑
甲、戊型肝炎主要經糞-口消化道途徑。
乙、丙型肝炎主要經輸血(製品)、注射(預防、藥物、毒品)和針刺(文身等)、生活密切接觸(以性接觸為主)、母嬰傳播。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易感人群:人類對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知識點】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
甲型肝炎潛伏期平均為30天(15~45天)。
乙型肝炎平均70天(30~180天)。
丙型肝炎平均50天(15~150天)。
戊型肝炎平均為40天(15~75天)。
【知識點】急性黃疸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黃疸前期:起病較急,可有發熱,突出症狀為全身乏力、胃腸消化道症狀(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等)和尿色逐漸加深。血清轉氨酶,尤其是丙氨酸轉氨酶(ALT)已明顯升高。本期平均5~7天。
黃疸期:尿色繼續加深呈濃茶狀,鞏膜、皮膚出現黃染,全身乏力和胃腸消化道症狀可有所好轉。血清轉氨酶和膽紅素等指標升高。可有肝大,部分可出現輕度脾大。本期持續2~6周。
恢複期:黃疸消退,症狀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複正常。本期平均1個月。
【知識點】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臨床表現
症狀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的黃疸前期,以乏力和胃腸道症狀為主,但不出現黃疸。
血清轉氨酶升高,血清膽紅素正常。
【知識點】慢性肝炎診斷標準
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
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或HBsAg、HCV攜帶史,本次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的臨床表現。
發病日期不明或雖無肝炎病史,但肝組織病理學符合慢性肝炎或據臨床、化驗及影像檢查符合慢性肝炎。
【鏈接】慢性肝炎僅見於乙、丙、丁三型肝炎。
【知識點】腎綜合征出血熱臨床表現
發熱期:發熱、全身中毒症狀、毛細血管損害和腎損害。
低血壓休克期: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
少尿期:24小時尿少於500ml為少尿,少於50ml者為無尿。出現氮質血症,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可發生高血容量綜合征。
多尿期。
恢複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複,尿量減至2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複期。
【鏈接】多尿期的發展
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l增加到2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