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運動係統(二)(2 / 3)

【知識點】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非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年輕、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者;休息後症狀可自行緩解者;X線檢查無椎管狹窄。

【知識點】腰椎間盤突出症經皮髓核切吸術的適應證:膨出或輕度突出型的患者,且不合並側隱窩狹窄者。

【知識點】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治療:髓核摘除術。

非化膿性關節炎

【知識點】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以關節腫痛、骨質增生及活動受限最為常見。

關節的疼痛及壓痛負重關節及雙手,休息時好轉,活動後加重。

【知識點】骨關節炎的影像學表現:X線顯示非對稱性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囊性變;關節邊緣的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關節內遊離體;關節變形及半脫位。

【知識點】手骨關節炎診斷要點

◆近1個月有手關節疼痛、發酸,發僵。

◆10個指間關節中,骨性膨大關節>2個。

◆掌指關節腫脹<2個。

◆遠端指間關節骨性膨大>2個。

◆10個指間關節中,畸形關節>1個。

滿足1+2+3+4條或1+2+3+5條可診斷手骨關節炎。

【知識點】膝骨關節炎臨床標準

◆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

◆有骨摩擦音。

◆晨僵<30分鍾。

◆年齡>38歲。

◆有骨性膨大。

滿足1+2+3+4條或1+2+5條或1+4+5條者可診斷膝骨關節炎。

【知識點】膝骨關節炎臨床+放射學標準

◆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

◆X線片示骨贅形成。

◆關節液檢查符合骨關節炎。

◆年齡>40歲。

◆晨僵<30分鍾。

◆有骨摩擦音。

滿足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者可診斷膝骨關節炎。

【知識點】骨關節炎的鑒別診斷: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

【知識點】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緩解疼痛、阻止和延緩疾病的發展及保護關節功能。

【知識點】骨關節炎的一般治療

患者教育:了解治療原則、鍛煉方法,藥物的用法和不良反應。

物理治療:減輕疼痛和緩解關節僵直。

減輕關節負荷,保護關節功能:避免過度負荷、減輕體重。加強肌內力量。

【知識點】骨關節炎的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控製症狀的藥物、改善病情的藥物及軟骨保護劑。

控製症狀的藥物:

止痛劑:對乙酰氨基酚、曲馬朵。

非甾類抗炎藥(NSAIDs):最常用,減輕疼痛及腫脹,改善關節的活動。

局部治療:外用NSAIDs。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類製劑。

改善病情藥物及軟骨保護劑:硫酸氨基葡萄糖、葡糖胺聚糖、S-腺苷蛋氨酸及多西環素。

【知識點】骨關節炎的外科治療:關節鏡手術及整形外科手術。

【知識點】強直性脊柱炎早期臨床表現

雙側骶髂關節及下腰部疼痛,向臀部和大腿放射。

腰部僵硬不能久坐。

活動時加劇,休息後緩解。

骶髂關節處有深壓痛及夜間痛發生。

晨僵,起床活動後可略有緩解。

呈蜷曲體位。

【知識點】強直性脊柱炎的晚期臨床表現

軀幹和髖關節屈曲。

駝背畸形。

視野僅限於足下,不能平視。

腰椎後凸,骨性強直而頭部前伸。

側視時必須轉動全身。

呈搖擺步態。

【知識點】強直性脊柱炎的X線表現

骶髂關節間隙初期假性增寬,關節邊緣呈鋸齒狀,軟骨下鬆質骨有硬化致密改變。

關節麵漸趨模糊,間隙逐漸變窄,直至雙側骶髂關節完全融合為止。

椎體間的纖維環、前、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形成典型的“竹節”樣脊柱。

【知識點】強直性脊柱炎的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實驗陰性,HLAB27多為陽性。急性期,白細胞增多,可有繼發貧血,血沉加速,尿17-酮類固醇增高。

【知識點】強直性脊柱炎的手術治療目的:解除疼痛,防止畸形和改善功能。

【知識點】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

早期:疼痛時可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鼓勵平臥,適當牽引,防止駝背。

晚期:駝背影響前視時,可考慮行腰椎截骨術。若髖關節強直也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知識點】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

遺傳因素:RA與HLADR4、DR1、DR6等相關。致病的HLADR分子(如DR4/DR1)與致關節炎多肽結合並呈遞給T細胞產生自身免疫反應而致RA。

繼發因素:對某些微生物的高免疫反應現象及性激素影響。

【知識點】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與發病機製

分子模擬學說:外來抗原引起的對自身抗原的交叉反應(自身免疫反應)。

局部組織的MHCⅡ類分子過度表達。

【知識點】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表現

疼痛與壓痛。

關節腫脹。

晨僵。

關節畸形:梭形腫脹;天鵝頸樣畸形;紐孔花畸形;尺側偏斜;功能活動受限。

【知識點】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外表現

類風濕結節

淺表結節: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

深部結節:胸膜和心包膜的表麵,肺或心髒。

類風濕血管炎:壞死性血管炎。

肺間質纖維化。

心:心包炎、心肌炎、冠狀動脈炎、心瓣膜損害、心包填塞和心包縮窄。

腦:腦血管意外、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彌散性腦病、癡呆、癲癇。

Felty綜合征:指RA患者合並白細胞減少和脾大者。占所有RA患者的約1%,2/3為女性,在關節炎的活動期98%有高滴度RF,2/3為ANA陽性。

其他:肺動脈高壓症、壞死性腎小球腎炎、血栓形成或出血傾向、皮膚嚴重雷諾現象、指端壞死、末梢壞疽或潰瘍、頸椎、寰-樞椎半脫位。

【知識點】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晨僵至少1小時,持續至少6周。

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脹持續至少6周。

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至少6周。

對稱性關節腫脹持續至少6周。

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手部的X線表現,至少有骨質疏鬆及關節間隙狹窄(包括關節麵糜爛和明顯的骨質脫鈣)。

類風濕因子陽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不超過5%陽性。

類風濕結節。

具備上述7項中的4項者,可診斷為RA。

骨與關節感染

【知識點】化膿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徑

血源性骨髓炎:身體其他部位的化膿性病灶中的細菌經血液循環播散至骨骼。

創傷後骨髓炎:開放性骨折發生了感染或骨折手術後出現了感染。

外來性骨髓炎:鄰近軟組織直接蔓延至骨骼。

【知識點】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臨床表現

兒童多見,起病急驟,有寒戰、高熱和明顯的毒血症症狀。

兒童可有煩躁,不安,嘔吐與驚厥。重者有昏迷和感染性休克。

早期隻有患區劇痛,肢體半屈曲狀,周圍肌痙攣,局部皮溫增高,有局限性壓痛。

後期局部出現水腫,壓痛更明顯。

【知識點】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診斷

急驟的高熱與毒血症表現。

長骨幹骺端疼痛劇烈而不願活動肢體。

該區有一個明顯的壓痛區。

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血培養與分層穿刺培養獲得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