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穀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薑、蔥、麵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3、紅紅火火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按民間傳統,在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在元宵節期間,人們出門賞月、懸掛自製的各種彩燈、燃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重在歡樂,突出參與的熱情,社火活動是平日農村平淡生活的一種調劑,是偶爾張狂的釋放,因此,氣氛熱烈,具有狂歡的性質,故稱之為“鬧”。
旺火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山西盛產煤炭,號稱煤鄉。一為照明,二為取暖,三為興旺。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晉北的懷仁及周邊的縣,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裏麵放柴,外麵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衝天”等字。旺火被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以圖“旺氣衝天”。當地人說看旺火要順三圈逆三圈地圍著旺火轉,順三圈是表示事事都能順,逆三圈是表示在不順當的情況下也能順。晉中地區以塔塔火聞名,有泥塔火和繡球塔塔火兩種。泥塔火以條磚鋪底,以半磚壘砌,留有火眼,下細上粗,火體形如一個帶蜂窩眼的高腳酒杯。繡球塔塔火是以方木架做燈,上壘特製的鏤空繡球條磚,層層以鉛絲加固,火體呈方形。塔塔火講究以塌為好。俗語有“塔塔火,不塌不算火”的說法,塌了才吉祥。晉東南地區,盛產無煙煤。旺火往往壘砌成老虎、獅子、天龍等獸形,下麵留有通風口。獸嘴就是噴火口,點燃後,各種野獸造型口中噴吐火光,十分壯觀。
社火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之一。柳林盤子會是流行於我省柳林縣縣城及城郊穆村一帶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動。“盤子”是一種製作精美的組合型閣樓式仿古建築模型,被人們稱為“放大的神閣子”。活動時間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廿六,前後長達半月之久,以元宵節為高潮。每當夜幕降臨,在“盤子”邊搭起煤塔並點燃,祭拜後圍著火堆扭秧歌,多時人數可達四五萬,場麵非常壯觀。伴隨著“盤子”社火,傘頭秧歌、嗩呐吹奏、轉九曲、天官會、火爐則等一係列活動,十裏鄉親,載歌載舞,共慶節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背冰”是我省永濟市長旺村在正月十五舉辦的一種民俗活動。“背冰”俗稱“亮膘”,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一個個赤身裸背的“背冰”男子,僅穿一件紅色大褲衩,將一塊約二寸厚的大冰塊貼身背在脊梁背上,是一種儀仗隊列式的原生態民間舞蹈。“背冰”這項民俗活動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用長旺村人的話說是“敲一年鑼鼓背一次冰,今年肯定好收成”。目前,該活動參與的人數逐漸減少,活動遠不如以前壯觀。
山西人過燈節,喜歡轉“九曲黃河陣”,亦稱“九曲黃河燈”,在我省首數雁北地區的平魯一帶最為壯觀。三百六十五根燈杆,象征一年365天,按九曲十八彎行進路線以繩相連,每根燈杆頂端放置荷花燈一盞。三百六十一根燈杆,整整齊齊地栽成十九行。每行十九根,間隔距離相等,約為二米。露出地麵1.5米,布成一個大方陣。中央豎立一根老杆,高約數丈,老杆上布置焰火。出入口處,另栽三根杆子,各掛一燈,稱為門燈。總數合成三百六十五根,象征一年。如果遇到閏年,另加三十根,栽於陣外。按九曲十八彎行進路線以繩相連。吉時一到,三聲炮響,鼓樂齊鳴,秧歌、社火隊伍依序進陣,載歌載舞。從外麵觀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領風騷,渾然一體。龍燈進陣,排在最後。轉至老杆,焰火點燃。上下鞭炮齊鳴,銀蛇狂舞;全場燈光閃爍,神龍翻滾,群情激昂,歡聲雷動,活動達到高峰。各種文藝隊伍退陣後,廣大群眾扶老攜幼,魚貫而入,在陣內穿梭繞行。老年人要虔誠地繞老杆一周,再伸手摸一摸老杆,講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農村中財力有限,九曲黃河陣,減少為九九八十一根杆子,轉陣者手提自製小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