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歲時節令(1)(1 / 3)

1、最隆重的節日

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山西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形式各異,呈現出多層次的瑰麗色彩。但就普遍性講,全省仍具有明顯的農業文化特色。所以,我們為了便於介紹,按照節日的歲時性生活節律分類描述:春節(包括祭灶節、除夕、迎喜節、送窮節、人節、穀神節和石頭節)、立春、元宵節、填倉節、二月二、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或“過大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直是山西人的傳統心理。節中套節,節日不斷,喜慶祥和是過年最大的特征。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省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農業文化特色。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初二,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前為準備階段,春節後為慶賀階段,民間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祁縣人過春節從臘月初一開始,俗稱忙臘月,也稱“臘月慌天”。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為過年進行準備活動,每一日都有相應的民俗活動內容。當地諺語雲:“二十三,打發灶王上了天;二十四,割下對子寫下字;二十五,揩抹打掃尋笤帚;二十六,黑的白的捏下兩笸籮;二十七,關住門門洗了足;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下壇壇打下酒;三十日,角兒(即餃子)捏下三笸籮。”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山西民間傳統的祭灶節,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說此日灶王爺要上天述職,為了灶王爺能夠為自己多說好話,於是每年祭灶時,要供上許多糖瓜,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後嘴被糖餳粘住,免生是非。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麵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麵有衣穿”的民歌。人們還在灶君神像旁貼上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麵”。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現在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人們開始掃塵、蒸花饃,寫對聯、剪窗花和備年貨等春節準備活動。

除夕與大年初一是春節活動的高潮,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年夜飯以後山西民間有祭祖、發壓歲錢、放鞭炮、點旺火和守歲等習俗。

除夕有很多禁忌習俗,這一天該做的事必須做完,不能拖到下一年;還有這一天人們把神請到人間,各種行為要有所收斂,言語則須循規蹈矩;此外,除夕夜的燈是通夜長明,不能熄的。除夕守歲有各種各樣的家庭遊藝活動,如抹牌兒、打麻將、猜謎、撓奎奎、翻窯窯、十八子兒圍老虎、跌坑、釘山、擔擔圪夾夾,下棋垛摞摞子等,講究通宵達旦,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們在送神祭祖之後,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挨家挨戶串門拜年,山西大部分地區講究晚輩按輩分給同族的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春節期間,女婿也要來給嶽父、嶽母拜年,在山西絕大多數地區,女婿拜年的時間是在正月初二,但也有少數地區是在正月初一、初三、初四和初六。在大同一帶,女婿在初一到嶽父家拜年,在萬榮一帶,講究女婿在初三拜年,俗稱“走初三”,在汾西一帶,還有正月初六回娘家的講究。

此外,在山西民間,還有自發組織的吹奏樂班,從初一開始挨家上門吹奏,謂之“送財神”。人們為討吉利,以錢物饋贈,民間稱之為“刮街的”,此活動一直延續到初三。

山西民間有“正月天天都是節”的說法,大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有過“破五”、人節和老鼠娶親節的習俗。此外,山西民間習慣選擇春節後的第一個吉日,朝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前進,外出郊遊,稱為迎喜節,亦稱遊喜神。

2、一年之計在於春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曆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現在,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咬春、迎春的風俗,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現在,一些農村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