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有“丁”意,因此我省的部分地區至今還有娘家給出嫁未滿一年的姑娘送燈的習俗,盼望姑娘早為夫家添丁,也有盼子心切的婦女,在元宵節夜晚去“偷”別人家的燈盞,據說可得子。對這些偷燈的婦女,主人家並不追趕,僅僅假裝吆喝兩聲,予以成全。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在太原市最繁華的鍾樓街有一家老字號——太原“老鼠窟”的元宵,每每在元宵節前後這裏總是排起長長的隊伍,從選料、浸米、配餡、滾元宵都為手工操作,特點是:皮兒綿中有粘,餡兒甜中有香,色澤潔白鮮亮,久居太原的人自己吃或者走親訪友,都首選“老鼠窟”元宵品嚐。
俗話說:“南莊的架火太穀的燈,清徐的背棍愛煞人。”這句流傳在我省中部的歌謠,道出了徐溝背鐵棍的魅力。每年正月十五各家的男孩女孩都把能上背棍、鐵棍視為一種榮耀,認為參加者男好娶、女好嫁,象征著自己的一生幸福。背鐵棍具有淩空、高難、精妙的特點,是一種兼具戲劇內容之精華、舞蹈動作之飄逸、雕塑造型之優美、雜技驚險之玄妙、繪畫色彩之繽紛的獨特藝術,被專家譽為“空中舞蹈”“無言戲劇”“活動雕塑”“流動雜技”。
4、企盼豐收的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或添倉節,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征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山西境內舊有民謠:“過了年,二十二,填倉米麵作燈盞。拿箕帚,掃東牆,拾到昆蟲驗豐年。”講的是填倉的民俗。如果說“臘八節”是春節的序幕,那麼“填倉節”就是春節的尾聲。
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日,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並過填倉節。填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裏增添糧食,盼望當年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寄托了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良好願望。
填倉之日,山西各縣居民都要采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的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祭祀倉神,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在晉北地區習慣蒸蓧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麵作丸,置蓧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麵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用穀麵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牆土取一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麵攤極薄的餅,中間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介休老百姓在填倉節這一天,用糕麵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祁縣是家家戶戶蒸一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麵食。左權是蒸製一種叫“倉穀連”的麵食埋入糧囤內。昔陽縣是用黃米麵蒸成五穀(穀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狀食品,並要蒸一個人形倉官。平遙縣是用白麵包紅糖蒸成口袋狀或元寶狀的麵餅,俗稱“布袋袋”。蒸製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汾西縣添倉節民俗活動保存較為完整,有以家庭個體為單位的民間習俗和以村社為單位的祭祀儀俗。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可分為以曬種子和整理農具為代表的生產習俗、以添水、添炭、捏麵燈和撒五穀為代表的生活習俗與禁忌、以供拜祖宗和各路神仙神位為代表的家庭祭祀活動、以廟堂請神、打穀場“安神”、“轉九曲”祭神(遊地燈)以及“送神”為代表的集體祭祀活動和以地燈秧歌、甕鼓表演等挨家(串院子)表演和“紮場”表演為代表的娛神娛人的民間各種文藝活動。
5、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俗稱“青龍節”,是萬物複蘇的日子。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複蘇,陽氣上升,民諺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因此,又稱“龍抬頭日”。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一天理發,借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來年的興旺。過去人們一般把春龍節作為年節係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娛樂活動,開始恢複常業。
據史料記載,唐代時期,二月二已經成為固定節令,並形成多種習俗。明朝以後,關於龍的傳說和習俗占據主導位置,據此大致形成了祀神、引龍、避蟲、圍倉、遊春等習俗。
朔州老百姓在這一天早晨要到龍神廟祭祀,定襄則是早晨從河裏挑回一擔清淨水在家中擺祭,祈求龍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龍在民俗觀念中的主要職能是司雨,農業社會中的民眾對其信奉備至。在青龍節這天,各地均有不同的引龍習俗,表現為晉北的“灑水引龍”、晉南的“灑灰引龍”等。不少地方出於對龍的敬畏,形成了不少禁忌,例如二月二這一天婦女不許用針,以免刺傷龍眼,破壞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