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領袖:獨裁為公(3)(3 / 3)

第二道題:增長的極限

富士康已經連續10年保持了每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長。如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其增長極限在哪裏?人們拭目以待。

郭台銘分析富士康麵臨的挑戰,認為:“人才永遠是所有精英組織最大的挑戰,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怎樣拒絕成長的誘惑,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郭台銘說,人才,不是單純隻有接班的問題,而是當富士康成長這麼大,每年要增長3000億新台幣的時候,今天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老員工本身的能力要相對成長,可是增長3000億,相對零組件掉價的速度更快,以量來講,成長3000億的金額,其實是要增長5000億的量。所以問題來了,老員工的生產力有沒有辦法每年增加50%?沒有的話,這就是個挑戰。而在既有員工的成長外,還有第二個就是引進新人的協調問題。

第二個挑戰,是全球製造資源的整合。同樣一個產品線今天在台灣或在大陸,研發出來以後,怎樣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在全球五個生產據點同時生產,並且是在不同的人種、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溫度下生產?

第三個挑戰,來自於抑製對成長的誘惑。每一行業都有成長的空間,每一行業都有成長的趨勢,但從這波趨勢跳到那波趨勢的時候,什麼行業可以進去,什麼行業不能進去?

郭台銘又進一步搬出富士康的經營哲學:沒有景氣,隻有競爭。

“富士康過去20年來,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成長速度倍增,2005年我們整個增加了將近3000億新台幣的營業額,各位,翻開《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排名,3000億的營業額可以排進一千大的前十名。

“我常講,拿自己的錢做事情,每一分錢都看得很大,拿別人的錢,或跟銀行借來的錢,做成功了,他是英雄,做失敗了,怪景氣。任何市場都是經過激烈競爭之後才有產業,而產業永遠處於風雨中的寧靜,沒有任何寧靜是離開風雨還能夠存在的。所以競爭永遠存在。”

第三道題:停滯和下降

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永遠處在上升狀態,停滯和下降隻能延緩,但不能消除。高速成長的富士康一旦出現停滯,會是一個什麼樣子?郭台銘應如何應對?

對此,郭台銘還是顯得挺自信。“有人跟我們爭第一名,我不能說他們自不量力,但他們絕對要花很長的時間,因為我花了三十幾年的時間才建立這麼一個基礎。”

郭台銘說,“我常講,第一名有錢賺,第二名、第三名是賺小賠大,第四名、第五名是有時賺,有時賠,六名以後,是等著被收購。今天要比的是在產業中的名次,不然幹脆講電子二十強算了。為什麼我隻提電子五強?奧運得獎牌的選手中最風光的也隻是前三名,而且,就算第一名跟第二名隻差零點幾秒,可是回國以後,大家還是隻記得第一名,沒有人記得第二名,每個人要記的東西太多了。”

郭台銘又說他不怕失敗。“人的成功不在於你做對的事情,而在於你少做錯的事情。例如,我們在中國大陸做的渠道,也犯了一些錯誤,但是也在學習,任何事情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經驗隻有四個字——時間、金錢。我是用時間和金錢才買到這麼多經驗,而且有過很多失敗,才有成功的經驗,我比很多人都願意承失敗,所以我經驗很多。中國有句老話,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母親怎麼會有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