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不是寫故事的,也沒有太多的戰略和理念的挖掘,它非常平實,差不多像一本實務操作的書籍。
隻有平實,才像這本書的主人公——富士康。
不過,我認為這本書已經完成了我的心願,回答了我寫作前所提出的問題。
富士康告訴我們:回歸基本麵。
首先是產品。沒有好的產品,企業什麼都不是。有人會說,我們怎麼會不重視產品呢?簡單舉例。中國是空調大國吧?做空調的企業不少,健康、換風、綠色、變頻,概念層出不窮。但是,中國企業卻做不了最核心的空調壓縮機。彩電,中國占了世界彩電產量的一半,但卻做不了占平板電視成本七成多的液晶麵板。從電腦到汽車,芯片、發動機等核心元器件,大多都要進口。
其次是質量。產品的差距主要是質量。質量上的教訓數不勝數,最典型的是手機。最初,國民對國產手機是充滿熱情的,有的企業就利用了這種熱情,把沒有過關的手機在外表上進行修飾,甚至鑲上寶石在市場上銷售,發動營銷機器,銷量迅速抬高。結果高密度的返修率讓消費者遠離了國產手機。可以說,賣掉一台手機,就丟掉幾個客戶。因為消費者口耳相傳,一部壞手機就影響了客戶的親屬和周圍的人。受損害最嚴重的企業,也就是當年最紅火的企業。當年銷售量超過千萬台的企業,甚至現在已經麵臨退出國內市場的尷尬。對國產手機的瞬間衰敗,有人進行反思總結,指出戰略、技術等諸多方麵的因素。其實沒有那麼複雜,質量不好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再次是技術。要做出高質量的產品,依靠的就是技術。技術並一定指能夠做出科技含量高的獨一無二的產品,而是把最普通的產品做好做精。富士康把模具作為最核心的技術和競爭力,就是這個道理。不能不承認,相對來說,我們更注重市場,而輕視技術。在終端製勝理念的驅動下,企業把眾多資源投入到市場營銷,廣告費大大超過技術的投入費用。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爭論中,天平極端地傾向貿工技。
還有管理。這是一個中國企業很少談論的話題。似乎,管理是很簡單的,與市場比,現場的管理微不足道。質量、成本、技術等問題,都因此而被忽略了。
而富士康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企業必須回到產品、質量、技術、管理、人才等等這些企業的最普通、最基本的問題上來。
回歸基本麵,中國企業必須從機會主義的路線和戰略中走出來。
在過去的20多年裏,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和短缺的市場讓中國企業充滿機會,步步黃金,可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隻要敢想敢幹,敢於冒險,就能做成事。解放思想、觀念更新,成為成功的金鑰匙。
但是,近幾年來,明星企業紛紛隕落,以往的高速成長遇到了阻礙,以往每年30%、50%、100%的成長沒有了,大家左衝右突,價格戰、多元化、國際化,十八般武藝都已用盡,甚至已經頭破血流,感覺精疲力盡。
正是在這種時候,一本叫《藍海戰略》的書在國內企業界受到追捧。企業家們試圖沿著這本書指引的方向,脫離競爭激烈的“紅海”,奔向沒有競爭且高利潤的“藍海”。
中國企業還在尋找機會。
其實,“藍海”隻是一種幻覺,一種海市蜃樓。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想做到人無我有,已經很難,隻能做得比別人好。
因此,要擯棄“藍海”的罌粟花,不要再依靠機會主義,而應該回歸到技術、產品、市場和管理的企業本源上來。
這就是這本書給企業家們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