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孔子與趙簡子、趙襄子(1)(2 / 3)

在另一項記載中,當孔子弟子子路請教“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尊賢而賤不肖”,尊敬賢能之人,鄙視修養太差、沒有實際才能的人。對於孔子的這個觀點,子路提出了異議。子路舉例說,在趙國,範氏和中行氏家族也能做到“尊賢而賤不肖”,最後卻被趙簡子主政的趙氏家族所消滅。換句話說,子路懷疑孔子的觀點並不是普世價值。對此,孔子的解釋是,範氏和中行氏雖然能夠尊敬賢能,但卻止於尊敬,而沒有把賢能之人任用在適合於他們的位置上;雖然他們也能夠鄙視無才無德之人,但卻不能把這種人從不適合他們的位置上趕下去。結果是,賢能者因為得不到任用而抱怨,無才能者卻因為受到鄙視而懷恨在心。這樣一來,範氏和中行氏家族的臣子,非怨則恨,這兩個家族的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從上述兩則記載來看,身在晉國之外的孔子,頗為關注近鄰晉國的政治動向,而對於處在晉國政治中心的趙簡子,孔子更是關注有加。特別是對於趙簡子的政治指導思想,孔子不僅有比較多的了解,而且認為與他的思想有諸多契合之處。不過,雖然孔子對趙簡子之政有欣賞的地方,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趙簡子畢竟是現實中強權政治人物,在其現實的政治經營中,出於私利而忽視政治道德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他的身上。對此,孔子既有隱憂,也有直截了當的批判。比如說,對於趙簡子收留陽虎的事件,孔子就表達明確的反對意見。

陽虎是魯國人,在孔子年輕時,陽虎就是掌握魯國大權的季氏家族的家宰。據記載,有一次季氏大宴士人,年輕的孔子也興衝衝地趕去參加,卻被陽虎擋在門外,理由是孔子沒有“士”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沒有貴族的出身和頭銜,而孔子則認為真正的“士”應該是有修養和學識的人。但是,現實政治畢竟更多的是講求實利,年輕的孔子當然無法抗衡陽虎的力量。直到公元前501年,50歲的孔子開始踏上魯國政壇,而陽虎則開始躍躍欲試地打算取季氏而代之,企圖掌控魯國的大權。

到這一年的六月,陽虎的篡權陰謀失敗,他本人逃往齊國。齊國和魯國相鄰,雙方有一些矛盾,陽虎很想利用這樣的矛盾,借用齊國的軍隊攻伐魯國,以期實現私利。幸好齊國上下對於陽虎的借刀殺人之計及時識破,並將陽虎囚禁起來。陽虎意識到在齊國的結局不會很好,就設法逃離了齊國,在被宋國拒絕收留之後,投奔了晉國,被趙氏家族接納。出於對晉國政治和陽虎其人的特殊關注,當孔子得到趙簡子收留並任用陽虎的消息後,不禁歎息道:“趙氏其世有亂乎!”(《左傳·定公九年》)有陽虎在,什麼地方也不會安寧,包括晉國及趙氏。而事實上,趙氏因陽虎而亂,被孔子不幸而言中。

顯然,孔子對於晉國,特別是對於當時執政的趙氏家族政治成敗的關注,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孔子與像趙簡子這樣的有頭腦的政治人物的會見,必是或遲或早的事情。

另一方麵,既然是同時代有影響的政治人物,孔子當然不會僅僅滿足於傳聞中的了解,也不會滿足於通過各國政治間信息交流的了解。《論語》中記載,孔子會見了當時許多有影響和有成就的政治人物,並且這些人物或者由於自己的成就,或者由於與孔子的交往,最終成為曆史名人。比如楚國著名政治家葉公、齊國政治家晏嬰,還有衛國的蘧伯玉,而魯國的政治人物就更多了。另一方麵,孔子50多歲以後周遊列國14年,也熱切希望能與各國的當政正麵交流,以期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那麼,既然孔子對趙簡子相當注意,到晉國去看一看,實地了解一下趙簡子的政治風采和政治成就,也應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