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現自己手中的“子彈”已然全部用光,那將會麵臨怎樣一種困境呢?要知道,期貨這種東西,雖然是一種投資或者投機行為,但它天生就蘊含著賭博的性質。自古以來,賭錢與借錢之間總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宛如一對孿生兄弟般難以割舍。一旦踏上借錢來用於賭錢這條道路,那就等同於啟動了自我毀滅的模式。
此時的林秀已經完全陷入了賭徒的思維之中。為了能夠回本,在銀行以及那些小額貸款機構都拒絕再給他提供資金之後,他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了身邊的親戚朋友們,打算開口向他們尋求援助。仿佛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滿心期待著能通過這樣的方式重新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好讓自己在這場看似沒有盡頭的賭局中繼續掙紮下去。然而,他卻未曾意識到,如此行徑隻會讓他越陷越深。
在眾人的眼中,林秀向來展現出一種沉穩而值得信賴的形象。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僅僅有過幾麵之緣的陌生人,都未曾預料到這樣一個看似安分守己之人,竟會在某一天掀起軒然大波。
自大學畢業之後,林秀便踏入了一個以管理嚴苛著稱的工作領域。身處其間,他始終謹小慎微、行事低調謙遜。那略顯瘦削的身軀以及鼻梁上架著的那副近視眼鏡,更為其增添了幾分儒雅之氣,讓人一眼望去便心生好感。
林秀常常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之中,身邊圍繞的盡是良善之人。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幸運與自身和善性格的相得益彰,使得他在人際交往方麵如魚得水。尤其是當他麵臨經濟困境需要向他人借款時,往往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幫助。那些與他相識已久的朋友、同窗和共事多年的同事們,無一例外地對他伸出援手,毫無拒絕之意。
借錢對他來說簡直易如反掌,這使得他在借錢虧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無法自拔。起初隻是偶爾借一小筆錢來填補資金漏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虧空越來越大,他開始不斷地尋找新的債主。
為了能夠繼續維持表麵的風光和虛假的繁榮,他已經顧不得許多,哪怕與那些剛剛結識沒多久的人也毫不猶豫地張口借錢。有時候僅僅是頭一天才一起喝過酒,彼此之間還談不上有多麼深厚的交情,僅僅是感覺相處得還算融洽,他便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迫不及待地向對方提出借款請求。這種饑不擇食的行為不僅讓他身邊的朋友逐漸疏遠,更使得他的財務狀況愈發雪上加霜。然而,深陷其中的他早已失去理智,全然不顧這樣做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依舊在這條不歸路上瘋狂疾馳。
有一次,他向一位醫生借錢,對方剛開始表示答應。但第二天又回複了信息:“作為過來人,知道你一定是在經濟上出了比較大的問題。建議你跟家庭和單位講出來,取得幫助,真正走出困境。”林秀當時感到極為失望,有朝一日他才知道這句勸誡實為治病良藥。
有一次,他打通一位企業老板電話,表示想借二十萬元周轉一下。對方非常熱情地表示:“二十萬元不多,我讓會計明天打給你。”可到了第二天就沒了聲音,當林秀再打對方電話時,竟然一直無人接聽。沒過幾天,便有同事悄悄問他,是不是向某某借錢了?
還有一次,林秀向一位朋友借二十萬元。朋友又介紹了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提供幫助。數月後到期,林秀無力歸還。對方幾次討要,陸續拿回了十五萬元。對最後的五萬元,對方使出了“詭計”。在電話中提出:“你先把五萬元還了,讓我平一下賬,我還可以再借二十萬元給你。”林秀雖然懷疑這是謊言,但還是想盡辦法弄了五萬元還清欠款。事後那個老板就杳無音訊了。
林秀此時已經債台高築,每天被各種催款電話轟炸。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曾經輕易借到錢的那些人脈如今已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