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榮與劇燕均為河中人。唐中和元年(881年)王重榮榮升司空,位列三公,坐鎮河中,榮耀桑梓,劇燕時有“鹹通十哲”之一的名聲,聞王將軍貴盛,登門獻詩以求效用。《全唐詩》等書僅存詩二句,雲:“隻向國門安四海,不離鄉井拜三公。”王重榮見詩大喜,引在幕府,視若親信。劇燕仗勢淩辱從事,引起眾怒,眾人毀之於王重榮,王將軍借故處死劇燕。劇燕後繼無人。王重榮因淩辱部將於光啟三年被部將常行儒殺死,重榮二子爭權奪位,互不兼容,亦死於非命。
百年之間,同為一地,兩位將軍與一雙才子,其出身、經曆、遭遇相同,結局卻是兩樣。用兩句話評論王重榮與劇燕甚為恰當:
王將軍剛愎無情,劇才子狂妄致禍。
151.楊乘詠潞州平叛
詩人楊乘,馮翊(今屬陝西)人,大中元年(847年)進士。《全唐詩》有詩五首,其中一詩詠晉。
會昌四年(844年)詩人楊乘投筆從戎,參加了平定潞州(今長治市)劉稹叛亂的戰爭。其時作詩《甲子歲書事》(節錄)
堅子未鼎烹,大君尚旰食。
風雪隨出師,雲霞有戰色。
犒功椎萬牛,募勇懸千帛。
……
腐儒一鉛刀,投筆時感激。
帝閽不敢幹,恓恓坐長畫。
由詩文可看出,詩人對平息藩鎮割據的戰爭持擁護態度,這是當時朝野士子的一致觀點。但是詩人在肯定此次戰役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存在一點不滿意看法。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治今長治市)劉從諫死,其侄劉稹上表請受節鉞,朝廷命令劉稹護從諫喪歸東都洛陽,劉稹拒絕。以李德裕為首的主戰派得到武宗皇帝的支持,唐軍分四麵向上黨展開攻勢。經過一年多的激烈戰爭,會昌四年八月,終於平息了劉稹叛亂。
詩前兩句說劉稹“豎子”未消滅,天子白天連飯都吃不下。三、四句寫戰爭的激烈。五、六句寫戰爭勝利的犒軍場麵。七、八句寫自己有幸參加這場戰爭,為國效力,引以為榮。最後是詩人有話不敢說。日本僧人園仁在長安曾目睹了軍人邀功,亂殺平民的做法。“打潞府兵……捉界首牧牛兒,耕田夫等送入京師,妄稱捉叛人……被斬屍骸滿路,血流濕土為泥……天子時時來看。”這大概就是詩人於心不安的原因吧。
152.韋鎰詠晉詩
詩人韋鎰,生平裏籍不詳。《全唐詩》有詩一首:
望湖驛
大漠無屯雲,孤峰出亂柳。
前驅白登道,顧失飛狐口。
壘壘多古墓,寂寞如墟久。
豈不固金湯,終聞擊銅鬥。
交歡初仗義,接燕翻貽咎。
埋寶賊夫人,磨笄傷彼婦。
功成行且薄,義立名不朽。
……
“望湖驛”,唐代驛站,在今廣靈縣望狐鄉。“白登道”即大同北出通道。“飛狐口”在今河北境。詩人於望湖驛了望前麵的道路,又回望走過的路,以下由“古墓”引出一段曆史事件。
前475年,趙襄子遵其父趙簡子遺囑,加緊滅代國(今河北境)準備工作。《史記·趙世家》雲:“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在今代縣東北35裏山上)請代王(襄子姐夫)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魏土地記》雲:“代郡(今屬河北)東南二十五裏有馬頭山,趙襄子既殺代王,使人迎其婦。代王婦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摩笄自刺而死。使者遂亦自殺。”
趙襄子的“鴻門宴”雖得逞,卻受到戰國以來文人學士的譴責。詩人韋鎰責其“功成行且薄”,“此立人君醜”,讚代王夫人“義立名不朽”。胡曾有《摩笄山》:
春草綿綿岱日低,山邊立馬看摩笄。
黃鶯也解追前事,來向夫人死處啼。
153.張隨《河中獻捷》
貞元元年(785年)著名將領馬燧、渾瑊平定河中(今永濟市境)李懷光叛亂,詩人張隨作《河中獻捷》:
叛將忘恩久,王師不戰通。
凱歌千裏內,喜氣二儀中。
寇盡條山下,兵回漢苑東。
將軍初執訊,明主欲論功。
落日煙塵靜,寒郊壁壘空。
蒼生幸無事,自此樂堯風。
建中(780-783年)間,是唐自安史之亂後又一多難之秋,成德、魏博、淄青等藩鎮相繼叛亂,涇原朱泚占據京城長安稱帝,德宗帝逃難到奉天(今屬陝西)朱泚圍攻奉天,奉天城危如累卵。李懷光率朔方軍自蒲津渡河勤王,救德宗不死。後因怨恨奸相盧杞,以河中反叛,兵敗自殺。詩人歌頌平叛勝利亦應肯定。但說李懷光“叛將忘恩久”仍有未妥。懷光本人,本姓茹,其父因戰功得賜姓李。懷光原為郭子儀部大將,以勇敢善戰,執法無私而著稱。率朔方軍駐屯河中地域,先後受任刑部尚書、宰相。皇帝蒙難奉天,懷光奮力救駕,身中數十箭而不顧,奉天賴懷光而轉危為安,又受封中書令。其後叛亂成罪,但不可因罪而沒其功,更不能以“叛將妄恩久”徹底否定李懷光。
154.豬肝累
閔仲叔,太原人,東漢名士。一生多次拒絕高官厚祿,隱居安邑(今夏縣境)老病家貧,少錢買肉,每天到安邑市上買豬肝一片。屠夫鄙其貧窮,往往不肯賣給他。安邑縣令聽說後,暗中派人每日送豬肝給他。仲叔覺得奇怪。後來知道詳情,歎息道:“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從此離開安邑。後人仰慕其人其事,以“豬肝累”、“累安邑”表示拒絕接受施舍的典故。到了唐代,“豬肝”已經有些變味,成了感激縣令關照的典故。